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四、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2.按以上要求装好雨棚,全年正午太阳光照射进屋内的时间是 B A.近6个月 B.近8个月 C.10个多月 D.12个月
解析:作某日正午太阳光线,使雨棚的影子正好落在门口,tan60°=1.732.当正午太阳高 度大于60°时,正午太阳光线将无法射入室内,小于60°则可以射入室内.当正午太阳高度 为60°时,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60°=90°-(36.5°N-X),太阳直射6.5°N。
阳高度角之差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乙地的纬度是
A.2°N
B.16°N
C.22.5°N
D.8°S
2.图中Q点的时间是
A.5月下旬
B.7月下旬
C.9月上旬
D.11月中旬
解析:根据公式:H=90°-纬度差,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差H甲-H乙=|甲纬度差-乙纬度差|
当两地位于太阳直射点同一侧时,其差值不变;当两地分别位于回归线两侧时,其差值才变化,当太阳直射点移动越接近两地 中间纬度时,差值越接近0。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提示: 地球运动类的计算,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地球运动的规律。并在解题中进
一步对地球运动的规律融会贯通。 地球运动类的计算,要借助光照图、晨昏线图、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图、
太阳视运动图等图像,进行思考解答。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2. 史 料 二 反 映了宋 词的特 点及盛 行的原 因。史 料主要 说明宋 词具有 世俗化 的特点 ,其盛 行源于 民间市 民阶层 娱乐的 需要。
3. 史 料 三 信 息主要 论述了 明清小 说发展 的特点 。一方 面说明 明清小 说思想 内容复 杂,体 裁广泛 、表现 手法丰 富,也 反映清 代小说 具有种 类繁多 、艺术 水平高 超等特 点。 4.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受两次工业革命 浪潮的 冲击而 发生变 迁,在 半殖民 地半封 建社会 的环境 下,铁 路等近 代交通 遭到顽 固势力 的排斥 ,一定 程度上 还受到 西方列 强的控 制和操 纵,中 国近代 交通运 输业的 发展步 履维艰 。
时后视频聊天。开始视频时,圣地亚哥的当地时间为( A )
A.5月9日8∶20
B.5月9日8∶40
C.5月10日8∶20 D.5月10日7∶40
一、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一、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提示:日出日落、太阳方位、影子朝向用地方时;与生产生活相关 一般用区时。
二、日期范围的计算(新旧一天)
【例2】如图示意海南岛的位置。读如图,完成题目。
D.10月1日 D.14小时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三、昼夜长短的计算
(一)运用对称规律计算昼夜长短
1.纬度相同的南北半球两点,昼夜长度相反,即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半球的夜长。 2.昼长围绕夏至或冬至对称。已知某日昼长,可以推算出该地围绕夏至日或冬至 日对称那天的昼长。 3.某地关于二分日对称的两个时间,昼夜长短相反。 4.极昼(极夜)区内某地极昼(极夜)出现和消失的时间关于二至日对称。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三、昼夜长短的计算
(二)利用昼夜长短的计算判断方位
2.两地同时日落的时间最可能是( A B )
A.6月1日前后
B.7月13日前后
C.12月1日前后
D.1月12日前后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三、昼夜长短的计算
(二)利用昼夜长短的计算判断方位
解析:1.根据图中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的变化示意图,两头随着时间的推移为固定值,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乙地
的南侧,当太阳直射点位于乙地与北回归线之间时,直射点自南向北移动,差值逐渐减少,到北回归线时取得最小值,然后向 南逐渐增大,直射点移动到乙点的南方时,差值又变成一个固定值。据此说明乙地位于0—23°26′N之间,且P点为夏至日两 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假设乙地的纬度x °N,则H甲-H乙=4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得(35°N-23.5°N)(23.5°N-x°N)=4,所以乙地的纬度为16 °,故选B。
D.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北方向
2.两地同时日落的时间最可能是( )
A.6月1日前后
B.7月13日前后
C.12月1日前后
D.1月12日前后
解析:根据日出、日落时间,求出两地正午时的北京时间,甲地12:00,乙地12:30, 当地正午地方时为12:00,所以甲、乙两地的经度分别是120°E,112.5°E,所以甲乙两 地时间相差半小时,且甲在乙的东面;根据日出、日落时间,得出乙地昼长比甲地长, 12月1日,越往南白昼越长,所以乙在甲的南面,且甲、乙都在南半球。
所处的纬度为
(D )
A.24°S B.24°N
C.6°S D.6°N
(2)下列日期该太阳能板发电效果最好的是( B )
A.2月26日 B.4月12日
C.6月22日 D.10月17日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巩固练习
2.读“某日不同地点太阳高度图”,完成(1)~(2)题。 (1)图中四地,按纬度值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B ) A.①②④③ B.③④①②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2)对此日图中四地叙述正确的是(C ) A.四地均位于东半球 B.①②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纬度值相同 C.当①地正午时,④地处于黑夜 D.③地的经度为120°E
一、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例1】 乌鲁木齐市(43.5°N,87.5°E)某中学生小明在5月9日11:00走进学校教学楼大门 时,发现影子落在自己的正前方。读图回答1~2题。
1.学校教学楼有甲、乙、丙、丁四个大门,该学生走进的大门可能是( A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当天20∶20,小明远在南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33.5°S,70°W)的表妹发微信资料,并约定1小
四、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公式:H=90°-纬度差 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1)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为23°26′+当地纬度。 (2)回归线至极圈之间的地区: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等于46°52′。 (3)极圈至极点之间的地区: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为90°–当地纬度+23°26′。 3.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差 H甲-H乙=|甲纬度差-乙纬度差| 当两地位于太阳直射点同一侧时,其差值不变;当两地分别位于回归线两侧时,其差值才变化, 当太阳直射点移动越接近两地中间纬度时,差值越接近0。
5.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不仅方便 了列强 对中国 的经济 侵略, 而且在 客观上 冲击着 近代中 国传统 的思想 文化, 传播着 男女平 等观念 、民主 科学等 西方资 本主义 先进的 思想理 念。 6.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 众的重 大作用 。戊戌 变法时 期、辛 亥革命 时期以 及五四 新文化 运动期 间,报 刊成为 宣传改 良、革 命和新 文化的 思想阵 地。
根据太阳直射点往返移动规律,大致每隔4天移动1°。太阳直射点从6.5°N到23.5°N 再从23.5°N到6.5°N,时间大约为4个月略多.故太阳直射6.5°N以南的时段(约为8个月) 正午太阳光能射入室内。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四、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例6】位于同一经线上的甲、乙两点,其中甲地位于35°N,下图是连续三个月的甲、乙两地正午太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三、昼夜长短的计算
【例3】下图是驴友李先生某日在别德马(40°30′S,64°W)拍摄的日落景观图片。据此完成1~2 题。
1.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 A )
A.1月1日
B.4月1日
C.7月1日
2.该日北京昼长约
( A)
A.10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三、昼夜长短的计算
(二)利用昼夜长短的计算判断方位
【例4】下表为12月1日甲、乙两地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据此完成1~2题。(双选)
1.关于甲、乙两地的正确叙述有( A D ) A.甲乙两地时间相差半小时
B.甲乙两地时间相差一小时
C.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南方向
提示: 1.利用昼夜长短计算经度时,应利用当地正午地方时12:00,此时北京
时间XX点或某地时间XX点,根据两者的时差来计算。不能根据日出、日 落时间与6:00、18:00之间的差值进行计算。 2.根据昼夜长短判断纬度的高低:同一天,昼长(或夜长)越接近12小 时,纬度越低。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思考: 1. 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中对称规律有哪些?
2. 尝试画出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的其他示意图。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巩固练习
1.右图是某小区(36°N)用于发电的屋顶太阳能板的设计图,当阳光直射太阳 能板时发电效果最好。读图,回答(1)~(2)题。
(1)当太阳能板发电效果最好时,太阳直射点
1月1日,当海口正午时,地球上进入新年的区域范围与地球总面积的比例( D ) A.等于1/2 B.多于1/2少于2/3 C.等于2/3 D.多于2/3
二、日期范围的计算(新旧一天)
范围计算: ①依据已知条件求出0点所在经线; ②0点所在经线向东至180°即为新的一天范围
范围比计算: ①求出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点; ②新一天占全球范围比=180°地方时/24h ③新旧日期范围比=180°地方时/(24-180°地方时)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高考地理总复习之地理计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