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新人教版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斗争目标。

2.掌握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过程,重点掌握廊坊大捷和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3.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4.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从中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从而得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

2.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教学重点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方法1.讨论法。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从而导入新课。

2.诗歌导入法。

义和团运动中,流传有大量的歌、谣、诗等形式的宣传材料,可以借此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3.复习比较法。

1900年慈禧挟光绪西逃,是继四十年前(1860年)英法联军占北京后,北京城又一次为列强所占领。

可以通过比较这两段历史让学生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4.阅读理解法。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描述八国联军在中国的侵略罪行的文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侵略者的强盗面目。

5.比较分析法。

对于《辛丑条约》的内容,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对条约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再指导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

6.音像辅助法。

可以增强直观效果。

7.归纳法。

对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理解,可以对近代主要条约进行归纳来帮助理解。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日本胜利。

这场战争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投影显示][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回答一: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严重地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是继1842年割香港岛、1860年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和1858年以后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割大片北方领土给俄国之后又一次严重的丧失领土主权。

回答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恶化了清政府的财政。

回答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日本可以利用中国的原料、中国的劳动力和中国的市场,降低了生产成本。

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强劲的威胁。

在外国工业品的冲击下,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步履维艰。

回答四:增辟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势力进一步延伸到中国内地。

[教师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正确,我们把上面几点合在一起,就是对《马关条约》的影响的一个小结。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主要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具体情况为(投影打出下列表格):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简表同学们,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列强瓜分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中华民族在这时候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关头。

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同学们请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同学们,上面这段材料讲的是义和团宣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的一些特点。

第一句首先表明义和团的兴起是因鬼子闹中原,即其主要的目标是反帝这一点已经显示无疑了。

再一点,从里面的一些观点来看也证明了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目标是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比如天不下雨,义和团也归结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导致。

还有,我们还能从中看出义和团有盲目排外的一面。

比如,拆铁道、拔线杆、毁轮船等。

那么,义和团运动到底是怎样一场运动?它是如何兴起的?这场运动有什么特点?在当时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它?等等。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义和团运动及相关的内容。

[板书]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的导入框和第一目下面的内容,从中找出有关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信息。

[学生看书]……[学生回答]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这从两个地方可以看出,一是“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一句。

二是“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一句。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从“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一句中可以看出,一年的时间,义和团由山东到京津,其速度是非常快的。

[教师引导]从中能否看出引发义和团运动的原因?[学生回答]从“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一句可看出引发义和团运动的原因是外国教会的压迫。

[教师总结]正确。

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反洋教斗争的基础上兴起的。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知道,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

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

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

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61年贵州开始驱逐传教士到1870年的天津教案。

由于这一阶段外国传教士无视中国的传统礼教和风俗习惯,激起了地方官员和士绅的不满。

从1861年掀起了驱逐外国传教士的浪潮。

1870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

由于法国天津教堂迷拐幼婴等罪行,居民数千人前往教堂抗议。

法国领事丰大业开枪杀人,群众怒不可遏,当场将他打死。

随后,群众又放火烧了教堂,杀死外国传教士等二十人。

清政府派曾国藩到天津“查办”,不久又派李鸿章会同办理。

曾、李屈服于压力,杀害群众十六人,缓刑四人,充军二十五人,赔款四十九万两,对法道歉结案。

第二阶段是从天津教案到中法战争结束,地处抗法前线的云南、广西、广东和福建、浙江等省人民焚教堂、驱教士,把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和保卫边疆的斗争结合起来,造成了很大声势,而且下层群众参加的人数日益增多。

第三阶段,从中法战争后到1894年中日战争前。

由于各国传教士公开与中国的媚外官吏勾结,包揽词讼,干涉内政,插手外交,加剧了我国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各地群众反教会斗争继续发展,先后掀起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第四阶段,从甲午战后到义和团运动。

这期间外国传教士积极参与本国瓜分中国的活动;山东、广西、四川、湖北等地人民则自发地把反对教会侵略和反对列强瓜分逐步结合起来,将斗争推向一个新阶段。

[教师介绍]义和团是在义和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义和拳是民间反清秘密结社的一种。

义和拳改称义和团,最早见于山东巡抚张汝梅的奏折。

1899年夏天,继任山东巡抚毓贤出示义和拳改称义和团。

义和拳先在山东冠县一带展开,赵三多领导民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此后不久,义和拳又在茌平、平原、禹城一带活跃起来。

山东巡抚毓贤对义和团采取的政策是由“剿”变“抚”。

英法美等国驻华公使压迫清政府撤换毓贤。

改派袁世凯为山东巡抚。

袁世凯到山东站稳脚跟之后,大肆镇压义和团。

义和团在山东无法立足,开始北上,进入直隶,并且不断向北发展,进入京津地区。

[教师过渡]由于义和团势力的发展,帝国主义担心他们的在华利益受到损害。

因此于1900年6月组成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板书]2.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廊坊大捷[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书,然后回答八国联军是由哪些国家的军队组成的?[学生回答]由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军队组成。

司令是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

[教师要求]请同学们简述廊坊阻击战的经过。

[学生简述]西摩尔率八国联军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

义和团奋勇抵抗,侵略军在廊坊被义和团包围。

经过激烈战斗,侵略军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

[教师过渡]廊坊阻击战义和团虽然取得了大捷。

但仍然没有阻止侵略军攻占天津和北京。

下面,我们就来看详细内容。

[板书]3.天津的失陷和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天津和北京失陷的过程看一下,对此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学生看书]……[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天津和北京失陷的过程简述一遍。

[学生简述]在廊坊阻击战的同时,集结在大沽口外的各国舰队夺取了大沽炮台,天津门户洞开。

八国联军源源登陆,随后攻占天津。

慈禧太后急忙派人向列强求和,八国联军不予理睬,沿运河向北京进犯,8月中旬,攻占北京。

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

[教师引导]同学们想一下,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是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也是最高统治者出逃,也以签订了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讨论,这是哪一次战争,当时出逃的皇帝是谁?最后签订了什么条约?为什么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京城被两次攻破?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忆,讨论]……[学生回答]这场战争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

当时出逃的皇帝是咸丰帝。

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后签订了《北京条约》。

在四十年中列强两次攻破京城。

这一方面表明了列强的船坚炮利,另一方面又表明清朝的腐败。

这说明了清王朝的腐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因此,两次攻破京城都与清政府的腐败、妥协有绝大关系。

[教师引申]清政府的这种腐败、妥协,只能给中国带来灾难。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火烧圆明园,使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付之一炬。

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更是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彩色字内容。

从中了解八国联军在北京城欠下中国人民的一笔笔血债。

[学生阅读]……[教师引导]同学们看完彩色字内容后,再来看课本下面的一组照片,希望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幅照片,叙述一下八国联军的罪行。

[学生叙述]叙述一:“在八国联军炮火下燃烧的北京城”一幅照片是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后,架炮轰击北京城区,一些房屋被击中着火。

叙述二:“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员”一幅照片是当时的目击者拍下来的。

照片上有“齐化门外联军之杀义和团”的字样。

齐化门是北京城东面的一个城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