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基督教信仰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臧丹

大学生基督教信仰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臧丹

2012年第02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2,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8期)Total No .278收稿日期:2011—09—26作者简介:臧丹(1978—),女,吉林白山人,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简介:该文章为“东北师范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研究科研项目”。

大学生基督教信仰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臧丹1,葛飞2,朱晓琳3(1、2、3.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本文将以东北师范大学的问卷调查为基础,规整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的问题现状,剖析大学生信教的成因,探讨宗教渗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基督教信仰;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2—0020—03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也使国外各种理论、思潮、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断涌入,基督教传播也随之而来。

高校是各种文化交融与碰撞的地方,是各种社会思潮交锋的主要阵地,是意识形态斗争较为激烈的场所,也是敌对势力和我们争夺青年的重要阵地。

在境外基督教加大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渗透的形势下,大学生的认识观会产生动摇,宗教的蛊惑和欺骗性也使大学生失去了一个明显的理论权威和评判标准,增加了他们辨别是非的难度,难免陷入价值困惑乃至迷失方向。

所有这一切,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话语权,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如何处理好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的关系,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如何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在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现状基督教是一种与特定的时代相联系、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丰富内涵的社会性的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

在宗教世俗化、现代化进程中,基督教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日渐突出。

近年来,基督教呈现出从农村到城市、从老年人到青年人甚至在校大学生的迁移和扩散的趋势。

为更好地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的情况,笔者在东北师范大学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通过统计回收的364名大学生的问卷,可以判断出当前高校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的类似情况。

一是大学生基督教信仰成为公开化。

在300余份匿名问卷中,表示有基督教信仰的就有18名同学,占到整个调查对象的4.9%。

本以为学生不愿公开表达自己的信仰问题,但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愿意就自己的宗教信仰问题与他人交流,共享经验。

其中有1名党员(预备党员)也在知道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的要求下,表露出自己对基督教的信奉。

二是大学生对基督教的基本内涵上态度暧昧,人生观塑造上出现问题。

在涉及对基督教性质和基督教对人生观的影响上,大部分学生对基督教持积极和赞成的态度,部分学生好奇基督教的相关知识,愿意参加如弥撒、复活节等宗教色彩浓厚的活动。

二、大学生基督教信仰问题成因在通过对学生问卷的信息反馈和日常工作的了解中,大学生基督教信仰主要是受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基督教改革和发展的影响、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制约和部分大学生存在信仰真空及信仰迷茫的问题而综合产生的问题。

一是民族习俗影响。

基督教是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而传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利用开医2院、办学校、给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等手段进行传教活动,对我国边疆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有较深影响。

如傈僳族、哈尼族、白族、拉祜族、怒族等大部分民众都信仰基督教。

在问卷中也发现来自贵州的少数民族同学也不是在大学后才开始信仰基督教,而是从小就在基督教的环境中长大,并严格地按照基督教的宗旨进行生活和人际交往等。

二是家庭传统影响。

在问及信仰基督教同学的信仰缘由时,可以看出家庭因素在大学生的基督教信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家庭的宗教背景并不必然导致个人信教,但这最起码能使个人在心理上不排斥宗教,尤其是遇到特殊条件和机遇时,更有可能接近宗教。

三是学生因好奇或对现实的苦闷产生猎奇心理,最终加入基督教。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分析中,这类学生的特点也是与其他基督教信仰者不一致的地方,其成因更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去分析研究。

在问卷中也看出,部分基督教信仰者最终加入基督教的原因是内心自发的,本能的一种“为基督教道德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吸引”和“主动寻求基督教的心理安慰”。

而这一点也正是基督教向高校渗透最诱人的、最具有蛊惑性的口号和借口。

与民族性的信奉和家庭传统影响信仰的途径完全不同,此类学生更多地是一种主动寻求基督教慰藉、庇护的过程。

其实质都是大学生人生观的缺失,是主动地放弃马克思主义,加入到宗教组织之中的放弃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行为。

三、对大学生基督教信仰问题的应对策略通过对大学生基督教信仰情况的判断和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第一,宗教中有相当一部分教义教规与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要求相容,这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行为的影响,具有积极作用,我们不能把大学生中个别宗教徒与绝大多数非宗教徒的差异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更不该强迫大学生宗教徒改变自己的信仰。

但宗教的消极作用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需要我们进行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

尤其在当前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图谋“西化”、“分化”、“分裂”的严峻形势下,应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识别能力和抵御能力,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第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核心在于“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以及“追寻自己的信仰”,其中精神寄托是最为根本的。

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大学生理性关注宗教,帮助大学生在人生信仰、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信仰。

1.引导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全面正确看待宗教问题毋容置疑,宗教世界观的唯心主义性质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相背离的,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马克思认为,“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

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史的自然产物。

”[1]因此,将马克思宗教观的基本原理、方法融入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有助于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思维来认识和看待宗教问题,有助于使他们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念,慢慢弱化宗教对于他们生活的干扰和影响,学会减少对宗教信仰的盲目性,进而客观分析和理性对待宗教信仰问题。

2.强化宗教事务管理工作,积极抵制非法宗教渗透“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不能以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为借口,放弃或摆脱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2]当前,随着宗教在大学生中的广泛影响和日益扩展,高校应切实做好宗教事务管理工作。

一是要在贯彻基督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到合法登记活动地点和场所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

在引导过程中,还应帮助大学生学会利用辩证的思维分析宗教信仰,使他们尽可能只吸收宗教中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个人成长的积极内容,最大限度地摒弃其教义、道德中的消极方面。

二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制止、打击校园内部和周边的各种非法宗教活动。

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园周边的宗教活动场所,谨防宗教组织和非法宗教势力对高校校园的渗透;要明确大学生宗教信徒或“望教者”不得在规定的活动场所以外特别是大学校园内进行传教、布道、宣传有神论等宗教传播活动,不得在学校成立宗教组织或团体,不得进行非法宗教集会活动;要加强对校园的定期巡查,如果在校园内发12现非法宗教活动,要及时给予制止,不听从劝告接受管理的,应依法给予取缔并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3.创新教育内容和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大学生信教问题上,最好的解决方式不是回避,而是疏导。

要通过宗教文化知识教育,使大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中丰富的人文知识,减少对宗教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用科学理性的方式来对待宗教问题。

使学生做到实事求是、尊重真理,让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世物万象,明白科学才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最有力武器,是指导我们改造世界、揭露和批判宗教唯心主义有神论的锐利武器,做到自觉和宗教“保持距离”。

[3]其次,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方面,让大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代建设的潮流中,通过劳动领悟到有神论鼓吹的世界神创论及神主宰世间一切万物的唯心主义史观的荒谬性。

另一方面,让大学生走出校园,突破课堂教学和书本在时空和信息广度上的局限,深刻认识体会到个体对社会的责任,社会对于个体的需要和要求,进而可以激励他们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不断奋斗。

4.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的结晶。

”[4]调查表明,有些学生走上宗教信仰之路就是因为大学期间思想空虚、无所事事、人际关系失调、心理不和谐等引起的。

因此,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陶冶其情操,活跃其课余生活,疏导其消极情绪,进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因此,在高校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式,如艺术节、节日晚会、运动会、歌唱比赛、教师技能比赛等,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味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和平台,使他们融入其中并深切感受校园文化的和谐氛围,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5],最大程度地减少他们向基督教靠拢的机会,使各种唯心主义的伪科学、封建迷信乃至基督教在大学里没有市场,从而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环境。

5.重视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时,身心不成熟的大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现实的压力和困惑时常使一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感到无助、痛苦甚至绝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