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经营与管理》教学大纲编写说明城市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旅游主体大众化、旅游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旅游方式现代化及城市功能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城市旅游经营与管理”作为一门研究现代城市旅游经济现象、城市旅游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融合了旅游学、管理学、(城市)经济学、旅游文化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一门崭新的学科。
该门课程既可作为旅游管理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任选课程,也可作为非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的全校性选修课程。
该课程以发生于城市的旅游经济现象及旅游经济关系为主线,全面而有重点地讨论了与城市旅游发展相关的各项问题,包括城市旅游现象、都市旅游、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城市、城市旅游规划、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城市旅游形象、城市旅游文化和城市旅游竞争力等,初步构建了城市旅游的基本理论体系,是学生了解城市旅游的相关理论、掌握城市旅游经营与管理的方法和技能的重要学科,是适应旅游发展的大趋势、面向市场需要而设立的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综合性的管理类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城市旅游现象、城市旅游经济活动、城市旅游发展规律和城市旅游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而且还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旅游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基本理论解决城市旅游发展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应注意以下问题:1.注意相关知识的铺垫城市旅游经营与管理是面向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全校性选修课程,由于授课对象往往既缺乏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又缺乏旅游学方面的常识,因而要求授课教师在开始教授本门课程之前,应该首先给学生讲授一些必要的旅游学和管理学原理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先有一些基本的知识准备。
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对涉及与旅游及管理相关的其他学生未知的知识,也可配合授课内容做一些必要的说明,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知识。
2.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城市旅游经营与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学习该门课程,不但要求学生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将理论学习与城市旅游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在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总结经验和规律,以进一步检验和发展城市旅游的相关理论。
因此,无论是在教师讲授知识,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实证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应贯穿始终,让学生们通过学习,不但能够提高理论素养,而且还能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3.关注学科的最新进展城市旅游经营与管理是近年来旅游管理领域内研究最为活跃的方向之一,同时也是最不成熟的方向之一。
国内关于该问题的认识不一,现有的有关城市旅游的著作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发展突飞猛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该门课程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能就某一书本而论,而是要善于综合各家所长,尽量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要不断关注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关注城市旅游发展的最新形势和格局,并将其适时引进和介绍给学生,以保证学生们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且能基本把握我国城市旅游发展的“脉搏”。
本课程建议学时数为36学时,学生修完该课程可获2个学分。
城市旅游经营与管理是一门既具综合性,又具边缘性的应用性学科,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其它学科的学习基础之上。
一般地讲,学习城市旅游经营与管理,学生不仅应该具备基本的旅游学常识,而且还应懂得管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因而旅游学概论和管理学原理应是该门课程最为重要的先行课程,同时,学习该门课程,对其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如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理学等的学习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课时分配表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安排第一章城市旅游现象1.城市旅游概述2.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进展3第二章都市旅游1.都市旅游概述2.上海都市旅游发展3第三章城市旅游发展1.城市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和基本条件2.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3.城市旅游吸引体系与城市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建设4.政府在城市旅游发展中的作用5.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5第四章旅游城市1.城市与旅游城市2.国际性城市与国际旅游城市4第五章城市旅游规划1.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2.城市旅游规划的工作流程和技术体系3.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相关规划的关系4.城市旅游规划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4第六章城市旅游空间结构1.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关键要素分析2.城市旅游空间成长及其空间结构演化机制分析3.城市旅游流与空间结构4.城市休闲空间结构与城市游憩商业区(RBD)5.环城游憩带(ReBAM)的开发与发展6.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模式6第七章城市旅游形象1.城市旅游形象的内涵与功能2.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和形象定位3.城市旅游形象策划4.城市旅游形象与城市旅游规划5第八章城市旅游文化1.旅游文化2.城市旅游文化2第九章城市旅游竞争力1.城市旅游竞争力概述2.国内外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进展3.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系统分析与系统评价4.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及发展战略选择4目录第一章城市旅游现象第一节城市旅游概述第二节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进展第二章都市旅游第一节都市旅游概述第二节上海都市旅游发展第三章城市旅游发展第一节城市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二节城市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第三节城市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第四节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第五节城市旅游发展模式探讨第六节城市旅游吸引体系建设第七节城市旅游信息服务第八节城市旅游发展中的政府第九节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第十节我国城市旅游发展的东西差异第四章旅游城市第一节城市与旅游城市第二节国际性城市与国际旅游城市第五章城市旅游规划第一节城市旅游规划的概念、类型及特征第二节城市旅游规划的对象、任务及内容第三节城市旅游规划的必要性与意义第四节城市旅游规划的原则第五节城市旅游规划的方法论第六节城市旅游规划的工作流程第七节城市旅游规划的技术体系第八节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相关规划的关系第九节城市旅游规划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十节城市旅游规划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六章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第一节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关键要素分析第二节城市旅游空间成长及其空间结构演化机制分析第三节城市旅游流与空间结构第四节城市休闲空间结构与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第五节环城游憩带(ReBAM)的开发与发展第六节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模式第七章城市旅游形象第一节城市旅游形象的内涵与功能第二节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第三节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第四节城市旅游形象策划第五节城市旅游形象与城市旅游规划第八章城市旅游文化第一节旅游文化第二节城市旅游文化第九章城市旅游竞争力第一节城市旅游竞争力概述第二节国内外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进展第三节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系统分析第四节城市旅游竞争力系统的评价第五节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及发展战略选择第一章城市旅游现象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旅游现象产生的背景和城市旅游兴盛的原因及表现,掌握城市旅游的基本概念、属性、特点、类型、作用及发展趋势,熟悉国内外在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明确该课程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初步形成该课程学习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城市旅游兴盛的原因;(2)城市旅游的基本概念;(3)城市旅游的主要特点;(4)城市旅游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第一节城市旅游概述1.城市旅游现象产生的背景2.城市旅游现象兴盛的原因及表现:(1)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完善是城市旅游日趋兴盛的首要原因;(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及旅游需求的多元化是城市旅游兴盛的前提条件;(3)旅游主体的大众化和旅游方式的现代化是城市旅游兴盛的基础;(4)城市日益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催化剂”。
3.城市旅游概念:“城市旅游”同“山水旅游”、“度假区旅游”及“乡村旅游”一样,是一个范畴,是基于旅游目的地标准而划分的几种旅游类型之一,是发生在城市的各种游憩活动及以城市为旅游目的地、以城市为旅游吸引物招徕游客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其实质是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向往和追求。
4.城市旅游的基本属性:(1)城市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城市旅游是人类追求高层次社会生活的要求;(3)城市旅游是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4)城市旅游是人类相互交往的一种方式;(5)城市旅游不仅是一项经济活动,而且还是一项涉及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社会活动5.城市旅游的特点:(1)城市旅游吸引的整体性;(2)城市旅游功能的多元性;(3)城市旅游活动的参与性;(4)城市旅游的辐射性;(5)城市旅游的对立统一性;(6)城市旅游的文化性;(7)城市旅游的普遍性;(8)城市旅游消费的高档性;(9)城市旅游的规范性6.城市旅游的类型:一是单一型,也称资源型;二是复合型,也称混合型。
7.城市旅游的作用:(1)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游憩功能;(2)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3)有利于推动区域乃至全国旅游经济发展;(4)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8.城市旅游的发展趋势:(1)大众化;(2)现代化;(3)综合化第二节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进展1.国外城市旅游研究:(1)城市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2)“旅游城市化”问题;(3)影响人们选择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因素分析;(4)旅游需求的“推-拉”模式;(5)城市旅游产品的内容构成;(6)城市旅游的吸引系统;(7)城市游憩商业区;(8)城市中心旅游区;(9)城市旅游商业区;(10)城市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2.国内城市旅游研究:(1)城市旅游有关理论的探讨;(2)城市旅游形象和定位研究;(3)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4)城市旅游结构与系统分析;(5)城市旅游开发、规划与建设的研究3.我国城市旅游研究发展展望:(1)研究组织问题;(2)城市旅游研究各领域的问题。
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一)考试范围1.城市旅游兴盛的原因;2.城市旅游的概念及其特征;3.城市旅游的基本属性;4.城市旅游的类型;5.城市旅游的发展趋势。
(二)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等六、主要参考书1.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学概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2.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4.邹统钎.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5.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二章都市旅游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都市旅游的由来及其发展必然性,掌握都市旅游的概念及其发展的先决条件,分清都市旅游的类型及发展方向,熟悉都市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都市旅游发展与都市商业繁荣的关系以及推动都市生态旅游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并理论联系实际,深刻领会都市旅游发展理论在上海都市旅游发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