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研究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网络成瘾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高于女大学生。
网络成瘾在大学类型上有显著差异。
网络使用情况、孤独、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网络成瘾影响因素建议正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正在花越来越多的时间使用它。
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网络给我们的学习、交往带来极大便利,给单调乏味的校园生活带来极大乐趣,让这些准社会成员开拓广阔视野,使他们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尽情的享受着现代可及文明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乐。
另一方面,网络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1.网络成瘾的界定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是互联网使用中负面影响最严重的,也是网络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2.研究背景、动机、目的2.1研究背景、动机2013年6月,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涉及全国各地的在读大专或者本科大学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显示,中国的网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接近四成( 36.2%) ,表现出高学历特征,其中18~24 岁网民占据最大的比例,学生每周平均上网时长为16. 2 小时,其中每周上网超过20小时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6.6%,超过40小时的占5.9%。
在大学中,不少大学生因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学业受影响,人际关系受损,社会功能受损,心理受损和身体受损,如出现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鉴于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频率较高,出现网络成瘾现象自然也不足为奇。
2.2研究目的通过对于调查问卷的分析,反应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现状,揭露其影响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对于网络成瘾现象的影响系数。
旨在提醒广大大学生注意网络成瘾,健康使用网络,以营造一个舒适安逸的上网环境。
如果可能,还可以帮助部分网瘾大学生解除网络成瘾。
3.网络成瘾相关研究文献美国心理学家Young(1998)在对DSM一IV上所有的成瘾诊断进行分析之后,认为赌瘾(pathologieal gambling)的状态最类似网络成瘾,因此将网络成瘾定义为一种没有涉及中毒(intoxication)的“冲动一控制失控症”(impulse一control disorder)。
网络成瘾现象也被称为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eal Internet Use,PIU),最早为“网络成瘾”命名的Goldberg(1996)认为,PIU 的症状包括:(l)耐受性:即需要用越来越多的时间上网才能满足;(2)退瘾症状:当失去网络联系时,会焦虑,不安等情绪反应,不断想着网上发生了什么;(3)渴望:渴望更多的上网次数和更长的上网时间;(4)消极生活影响:如失业、财政问题、家庭关系问题等。
4.观念架构与研究假说网络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闯进人类生活, 迅速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随着网络生活的深入, 在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依赖工具的同时, 它也不可避免地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
根据现有文献以及生活经验,做出如下研究假说:大学生中男生较女生更易网络成瘾,专科生较本科生更易网络成瘾,上网时间对于网络成瘾具有显著影响。
5.研究设计5.1研究被试本研究对以安徽大学为主,全国各地大学生为辅的大学生为对象。
以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发放,采用分群整层抽样的方法,收回有效问卷167份。
被试分布情况见下Array表15.2研究工具采用台湾陈淑惠编制、白羽和樊富珉修订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 CIAS- R)》测试工具,该量表由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及网络成瘾相关问题两部分组成: 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分为强迫性上网、网络成瘾戒断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三个因素, 网络成瘾相关问题分为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两个因素。
使用问卷星在网络上发放问卷,对于大学生网瘾情况有初步了解。
然后采用SPSS 18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 Amos 21对网络成瘾量表进行效度分析。
6.资料分析6.1大学生网络成瘾性别差异女生,主要表现为:网络的使用对男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其显著的负面影响。
男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强迫上网症状和耐受性。
但在戒断反应和时间管理问题上方面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6.2大学生网瘾状况大学类型差异为专科大学生在耐受性和人际健康问题两方面表现出比本科大学生更多的问题。
而在网络成瘾总分、戒断反应以及时间管理问题上,本科大学生和专科大学生无显著差异。
6.3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路径分析从以上路径图中的路径系数可以看出:在对网络成瘾影响的路径中,有五条显著路径,一是网络使用—网络成瘾;二是生活压力—网络成瘾;三是生活压力—网络使用—网络成瘾;四是生活压力—孤独—网络使用—网络成瘾;五是孤独—网络使用—网络成瘾。
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中,网络的使用可能是一个“中间变量”或中间历程。
其中,孤独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是通过网络使用变量,再间接影响网络成瘾,因而孤独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是“间接的”;而网络使用和生活压力分别直接影响到网络成瘾变量,这条影响路径是“直接的”。
从标准化回归系数可以看出,若大学生对于网络使用的不恰当,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就越大、生活压力变大、越容易产生孤独及过度自尊等不健康心理;大学生的生活压力越大,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大。
7.研究结论与建议7.1研究结论在此次调查中, 167名大学生有23人网络成瘾测验分数显示其已网络成瘾。
其中18人属于轻度成瘾, 5 人重度成瘾。
成瘾人数占被试总人数的13.77% 。
说明在大学生中存在较严重的网络成瘾现象。
7.1.1网瘾性别差异男生的网络成瘾比例要显著高于女生, 这是因为相对于女生而言, 男生对计算机操作及上网的兴趣更大, 有更多的意愿和机会接触网络。
同时, 男生较女生的自控力更弱, 出现成瘾情况的时候更难以自拔。
此外男生与女生相比相对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 当个人遇到问题而又无法顺利解决的时候, 他们就有可能会选择在网上寻求支持,从而导致网络成瘾。
男女生网络成瘾的差异,还跟网络内容有关。
例如就网络游戏而言, 多数的大型互动类网络游戏都以暴力、攻击甚至色情为主要内容, 这更符合男生的身心需求。
男生很容易深陷这种能够不断挑战并挖掘自己的另一面的虚拟世界中而难以自拔。
因此, 女生在这一方面较男生敏感度更低一些, 不容易深陷其中。
男女大学生在量表总分以及人际问题、时间管理三个维度上差异明显, 说明男生较女生更容易网络成瘾, 在网络成瘾之后,更容易造成人际关系失控、难以管理时间等问题。
这都提醒我们应该更关注男生的网络成瘾问题。
7.1.2网瘾在大学类型差异在大学类型方面,表示在耐受性和人际健康问题两个维度上本科大学生和专科大学生有差异,表现为专科大学生在耐受性和人际健康问题两方面表现出比本科大学生更多的问题。
一方面,本科大学生在学业方面更加繁重,无法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上。
另一方面,专科大学的寝室管理较为松懈,没有做好对学生良好监督,使得专科大学生放松自己,沉迷网络,更易产生网瘾。
8.对策与建议8.1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首先,要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戒除网瘾,不是要杜绝上网,而是有节制地上网其次大学生要正视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必须让他们了解到,逃入网络只能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并不能解决问题。
其次,要控制上网时间,培养自制力。
根据学习和娱乐需要,给自己规定每周或每天的上网时间,允许有小幅度的变动,但必须进行总量控制。
这是十分关键的一步,为了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可以与老师、同学、家人、朋友共同制定上网契约,接受他们的监督和干预。
最后,通过现实的正常途径,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作为一个日趋成熟的大学生,我们要学会通过现实的正常途径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多和家人交流,多交一些朋友,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把网络视作一个补偿作用。
8.2为大学生提供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8.2.1创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高校也应对大学生实施多渠道引导和管理,主动构建优良的校园网络环境。
一是加紧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这支队伍要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能够使用和驾驭网络,系统分析网络环境所面临的道德问题。
二是加强网德教育。
网络成瘾者喜欢上网,就要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来治愈它。
可以考虑在校园网上建设网络道德教育网站,进行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
三是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去。
四是要开设专门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教育,传授必需的网络知识和网络规范,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培养其自我控制行为,使他们能够正确运用互联网,消除网络虚拟世界对心理和行为的消极影响,打造绿色网络。
8.2.2创造优良的社会网络环境当前,许多数高校的周围都已被密密麻麻的网吧包围,许多网吧为了获取纯粹的经济利益,无视国家规定,根本不考虑网民的健康,甚至提供上网、吃饭、睡觉等“一条龙”服务,而其造成的后果则是一个又一个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沉迷其中,有的甚至付出了退学的代价。
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学生的伤害,更是对一个家庭,一个学校,甚至是对整个国家的伤害。
因此,我国政府要充分意识到网络成瘾的危害,加强网络法律、法规与伦理导向机制建设,将法律的强制作用与伦理的自律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互联网及互联网经营行业的管理,加强立法和执法的力度,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绿色、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8.3倡导正确的家庭教育父母和家庭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和学校,国内外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孩子心理障碍的关系研究表明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的自我概念形成、焦虑水平、人格特征、神经症倾向等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发育迅速,渐趋成熟,而此时的心理发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对生理发育则显得滞后,在这一发育关键时期,父母的温暖理解等情感支持,使孩子感受到温暖和爱,生活在安全舒适环境中,心中有所归依,可消除孩子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父母若有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等不良养育方式,会使孩子得不到良性支持,容易使他们形成缺乏同情心、孤僻、交往不良、违纪、冷淡等不良问题,转而从网络寻求依托。
中国的家庭教育体系存在很多弊端。
许多父母教育方式过于简单,要么一味溺爱、放纵,最终导致孩子性格不成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差,使孩子不能合理应对外界事物;要么对孩子严加看管,甚至将其关在家里不让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