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一、(一)“二月革命”——沙皇专制制度的崩溃1、背景:一战使俄国经济陷于全面崩溃,饥荒四起。

深重的灾难激起了俄国人民反战争、反饥饿、反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浪潮。

2、时间:1917年3月3、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4、性质:资产阶级革命(二)十月革命1、①时间:1917年11月6日晚——7日早晨,②地点:彼得格勒攻克冬宫;③性质:无产阶级革命;④领导者:列宁⑤经过:1917年6日晚,列宁来到起义总指挥部──彼得格勒的_斯莫尔尼宫___,亲自领导武装起义。

_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了。

⑥结果:列宁在彼得格勒领导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十月革命的意义:(1)它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2)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标志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二、列宁在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目的:十月革命后,抗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

2)作用和局限: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财力、物力,帮助苏维埃政权度过了难关,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但它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也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被证明是错误的,不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2、新经济政策:1)背景: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2)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新的特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

4)评价:(1)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2)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第2课苏联的崛起一、苏联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最早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在短时间内,9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纷纷建立;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的形成。

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2、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斯大林模式:①政治上:a、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于斯大林个人手中。

b、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②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3、评价斯大林模式:1)积极作用:①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②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作用:a、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b、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C、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存在巨大误区。

总而言之,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1、召开时间:1919年1月—6月操纵国:法国克里孟梭、英国劳合·乔治和美国威尔逊2、召开目的:重新瓜分世界.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4、《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内容:①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德国承认波兰独立;②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委任统治”(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和称霸世界)。

③赔款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④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5、中国问题: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

6、影响:形成凡尔赛体系,确定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7、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8、实质: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二、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1、召开目的:协调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美、日矛盾激化)2、召开时间:1921—1922年操纵国:美国、英国、日本。

参加国家:美英日法意中比荷葡九国3、中心议题: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问题4、《九国公约》的时间和内容:1922年;内容:(1)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2)保证各国在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5、性质:调整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帝国主义性质的会议。

6、影响: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特别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

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确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影响:(1)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构成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使资本主义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2)并没有消除各大国间矛盾,相反埋下更大的冲突的种子。

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一、美国最伟大的小说:1925年,德莱赛的《美国的悲剧》;1924——1929年,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时期。

二、1929—1933年经济危机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①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的相对低下之间的矛盾;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首先爆发的国家:美国,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3、经济危机的特点:①持续时间长;②影响范围广;③破坏性大4、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表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国际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失业人数达到3000万人以上,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5、影响:(1)激化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2)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3)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引发一连串的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

5、影响最大的国家:美国、德国6、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选择的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二、罗斯福新政1、目的:为了消除经济危机时间:1933年2、新政的主要内容:①财政方面: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②工业方面:制定《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新政的核心和基础;内容:(1)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2)规定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利,(3)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作日时数和应付工资额。

③农业方面:调整农业。

④兴办公共工程3、特点(手段):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的地方)4、评价罗斯福新政:①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②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

③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渡过了危机⑤但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7、新政的实质: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8、新政的局限性: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第6课邪恶的轴心一、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形成国家:德国;政党:纳粹党2、形成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法西斯暴行:(1)对内实行恐怖政策:①镇压共产党和其它进步势力: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

经过:纳粹党策划焚烧国会大厦,嫁祸共产党;德共中央主席台尔曼和在德国的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季米特洛夫遭逮捕。

②煽动反犹排犹情绪,迫害犹太人:“水晶之夜”和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在整个二战期间,共屠杀了约600万犹太人)(2)对外侵略扩张:入侵西班牙4、反犹狂潮:1)原因:①历史原因:欧洲久远的反犹传统;②个人原因:从小就从心理、思想上极端厌恶犹太人;③现实原因: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对纳粹的退让、姑息,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不断升级。

(实质:给发动侵略战争寻找借口)2)表现之一:“水晶之夜”二、意大利法西斯的形成:1.建立者和时间:墨索里尼1922年2.法西斯的暴行:入侵埃塞俄比亚(1935年)和西班牙(1936年)3、绥靖政策(了解)(1)含义:P32注解2(2)影响:助长了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气焰,牺牲了他国的利益,加速了二战的爆发,阻碍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形成国家:日本;2、形成标志:1936年军部法西斯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表现: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

4、暴行:(1)南京大屠杀:1937年中国遇害30万人;(2)“死亡工厂”:731部队地点:哈尔滨方式:细菌战和化学战四、西班牙的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控诉法西斯的暴行。

第7课疯狂的战车一、慕尼黑阴谋1、时间:1938年9月;2、参与国家: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签订了《慕尼黑协定》;3、内容:(1)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方应于十天之内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2)英法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边界安给予“国际保证”。

4、影响:(1)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2)英法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取得与德意侵略的妥协,换来的是短暂的和平。

(3)加快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给全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5、实质:纵容侵略,祸水东引苏联二、二战的爆发1、时间:1939年9月1日2、全面爆发标志: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白色方案)3、影响:英法对德国宣战。

三、二战的扩大1、苏德战争爆发(巴巴罗萨计划)(1)爆发的时间:1941年6月22日(2)爆发的标志:德军突袭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3)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4)重大战役:莫斯科保卫战(1941.10—1942.初)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2、太平洋战争爆发(1)时间:1941年12月7日凌晨(2)标志:日本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成功代号:虎!虎!虎!)(3)影响: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达到最大规模附:大东亚共荣圈——1940年近卫文麿提出,实质是建立一个日本殖民大帝国第8课正义的胜利一、《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1、目的:彻底打败法西斯2、时间:1942年1月1日参加国:美中苏英等26国地点:华盛顿3、内容: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