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学基础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声像图特点
正常皮肤 均呈线状回声表 现。需观察皮肤 有无增厚、变薄 或凸出、凹陷时 应通过水耦合方 式进行。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声像图特点
正常皮下 脂肪及体内层状 分布的脂肪呈低 水平回声。当有 筋膜包裹时,在 脂肪与筋膜之间 有时显出强回声 界限。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声像图特点
四 超声检查方法
仪器类型
超声以辉度显示心脏与大血管各界面的反射,本质为一维超声。
原理是在其X轴偏转板上加慢扫描系统,使代表界面反射 的前后跳动的光点顺时间而展开,其轨迹在示波屏上形成曲 线,称超声心动图曲线。
四 超声检查方法
仪器类型
即辉度调制型。此法以不同 辉度光点表示界面反射信号的强 弱,反射强则亮,反射弱则暗。 因采用多声束连续扫描,故可显 示脏器的二维图像,本法是目前 使用最为广泛的超声诊断法。
二 超声的物理基础
图像特征
哪个探头频率最 高?这些探头用在什 么方面?
二 超声的物理基础
图像特征
灰阶是将声信号的幅度调制光点亮度,以一定的灰阶级来表示 探测结果的显示方式。 像, 号 的 细图 的 灰 节像 强 度 的的 度 等 表层 。 级 现次 灰 差 能越 阶 , 力丰 级 取 越富 数 决 强, 越 于 。图 多 信
二 超声的物理基础
声波
波长(wavelength):两个相邻振动波
峰间的距离为波长()。
频率(frequency):一秒内出现振动波
的次数为频率(f),其单位为赫 兹(Hz)。
波速(wave
velocity):每秒声波传播
的距离为波速(C),C=f
声阻(impedance):为介质的密度()
三 超声诊断原理
探头原理
定义:是将电能转换成超声能,同时将也可将超声能转 换成电能的一种器件。
接将超电 收超声能 超声,转利 声能利换用 。量用成逆 转正超压 换压声电 成电能效 电效发应 能应射将
四 超声检查方法
仪器类型
解剖超声
一维:A超(amplitude mode) M超(motion mode) 二维:B超(brightness mode) 三维:立体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声学类型
无回声 液性无回声: 生理:胆汁 衰减性无回声: 生理:骨骼后 均质性无回声: 生理:淋巴结 低回声 生理:心肌 高回声 生理:包膜 强回声 生理:气体
病理:胸腹水 病理:纤维化 病理:淋巴瘤 病理:甲减 病理:葡萄胎 病理:结石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反射类型
腹水
胆汁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二 超声的物理基础
超声特性
声能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少。
原因:反射、 散射和吸收。
二 超声的物理基础
超声特性
定义:声源与接收器在连续介质中存在着相对运动时声 波频率将发生改变。
二 超声的物理基础
超声特性
在声源与观察 者作相对运动时, 声波密集,频率增 高;在背向运动时 声波疏散,频率减 低,这种引起声波 频率变化的现象为 多普勒效应。
二 超声的物理基础
超声特性
在超声医学诊断中,超声多普勒技术可用于检测心 血管内的血流方向、流速和湍流程度、横膈的活动以及 胎儿的呼吸等。
探头工作时, 换能器发出超声波 ,由运动着的红细 胞发出散射回波, 再由接收换能器接 收此回波。
二 超声的物理基础
图像特征
超声仪的分辨力是指能够分辨有一定间距的界面的能力。
一 概论
1958年12月上海六院首先报道用A型超声探伤仪 (用于工业)检测肝、胃等。 1960年上海第一医学院首先制成了A型超声诊断 仪,中山医院用它检测200余例病人。 1961年和1962年北京、武汉等地先后将B型超声 应用于临床。 1961年上海中山医院制成M型超声诊断仪,同年 上海第三人民医院应用连续多普勒探测心脏 1964年周永昌用M型超声描记早孕的胎心,较国 外早3年 1965年北京军区总医院用多普勒探测胎心 1974年我国开始应用实时超声 1982年李翔应用脉冲式多普勒诊断先心分流疾病
和声速的乘积(Z),Z=C
二 超声的物理基础
超声特性
超声波入射到比波长大的界面且有一定声阻差时,就会产生反 射。如遇两声速不同的介质时可引起传播方向的改变,即为折射。
界面:两个介质的分界面 声阻差:两个介质声阻抗 的差值 入射角:声波入射到界面 的角度
二 超声的物理基础
超声特性
1)绕射:如界面不大,可与 超声波波长相比, 则声波将绕过该界 面继续向前传播。 2)散射:如物体的直径小于 超声波的波长时, 则声波向物体的四 面八方辐射。
横向分辨力(transverse resolution): 是区分处于与声束轴 线垂直平面两个物体的能 力,与声束的宽度有关。
纵向分辨力(longitudinal resolution): 为区别声束轴线上两个物体的距离,与 超声的频率有关。
二 超声的物理基础
图像特征
探头频率越高, 分辨力越高。
然而频率与穿透 性(penetrability) 呈反比。
二 超声的物理基础
声波
物体的机械性振动在具有质点和弹性的媒介中传播,且 引起人耳感觉的波动为声波。
振源 :声带、鼓面
介质:空气、人体组织
接收:鼓膜、换能器 <16Hz : 次声波 16--20000Hz:可闻波 >20000Hz:超声波 (ultrasound)
目 前 应 用 于 医 学 诊 断 超 声 波 频 率 在 1~20 兆 赫 (MHz), 其 中 又 以 2~14MHz最为常用。
四 超声检查方法
仪器类型
彩色编码技术是由红、蓝 、绿三种基本颜色组成,当频 移为正时,以红色来表示,而 兰色则表示负的频移。
系在多普勒二维显像的基 础上,以实时彩色编码显示血 流的方法,即在显示屏上以不 同彩色显示不同的血流方向和 流速。
四 超声检查方法
仪器类型
是用一系列二维
彩色多普勒图所重建 的彩色图像。
一 概论
1880年,法国人发现压电效应; 1917年,法国人应用压电原理进行超声探测,1921年 发展成声纳。 1942年,奥地利人使用A型超声装置,用穿透法探测颅 脑. 1952年,美国人开始研究超声显像法,并于1954年将 B超应用于临床。 1954年,瑞典人用M型检查心脏。 1956年,日本人首先将多普勒效应原理应用于超声诊断, 利用连续波多普勒法判断心脏瓣膜病。 1959年,研制出脉冲多普勒超声。 1983年,日本ALoka公司首先研制成功彩色血流图 (CFM) 1990年,奥地利公司制成3D扫描器,并使之商品化。
反射类型
结石
声影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反射类型
淋巴瘤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反射类型
肿瘤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反射类型
集合系统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反射类型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声像图特点
皮
肤:强回声带。
脂肪组织:皮下、体内呈低回声,混杂时为强回声。
纤维组织:与其它组织交错分布呈强回声。 肌肉组织:长轴呈纹状,短轴呈斑点状。 血 骨 管:呈无回声管道,动脉壁回声强,静脉反之。 骼:骨皮质光带 后有声影。
四 超声检查方法
仪器类型
将立体图象以投影图或 透视图表现在平面上的显示 方式,可从各个角度来观察 该立体目标。
四 超声检查方法
仪器类型
利用声波的多普勒效应,以频谱的方式 显示多普勒频移,多与B型诊断法结合,在B 型图像上进行多普勒采样。当频移为正时, 以正向波表示,而负向波则表示负频移。临 床多用于检测心脏及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尤其是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病的分流及返 流情况,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超声造影
将超声造影剂经末梢静脉注入,在超声检 测时,超声造影剂产生去强烈的反射(散 射)回声,可用于识别心内解剖结构、肿 瘤的血流灌注情况等,并用于疾病诊断。
六 超声诊断进展
血管内超声成像
运用心导管技术,以安装在心导管顶端的微型超 声探头对血管进行超声成像,属有创性超声技术 或介入性超声技术。
六 超声诊断进展
探头原理
定义:由外力作用引起的电介质表面荷电效应,称为 正压电效应。
结晶在其两个 受力界面上引起内部正负电荷中心相对位移,在两个界 面产生等量异号电荷。
三 超声诊断原理
探头原理
定义:由在外场作用下,晶体将产生几何变形,称为 逆压电效应(亦称电致伸缩效应)。
在晶体表面施加 电场,可引起晶体内部正负电荷中心发生位移,这一 极化位移导致了晶体的几何应变。
体内纤维组织 与其他组织交错分布, 一般回声较强。
某些排列均匀 的纤维组织其回声相 对较弱。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声像图特点
正常肌肉 组织的回声较脂 肪组织强,质地 亦较粗糙,各层 肌肉纤维影像清 楚,长轴呈条纹 状,短轴呈斑点 状。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声像图特点
正常血管呈 无回声管状结构, 动脉管壁厚,回声 强,搏动明显。静 脉管壁薄,回声弱, 搏动不明显。
显示屏上的灰标
显 示 屏 上 最 黑 到 最 亮
二 超声的物理基础
探头原理
---------压电效应
对某些非对称结晶材料进行一定方向的加压或拉伸 时,其表面将会出现符号相反的电荷,这种现象称为压 电效应。
具有此性质的材 料称为压电材料,分 为压电晶体、极化陶 瓷、高分子聚合物和 复合材料等。
三 超声诊断原理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声像图特点
成骨近探头 侧的骨皮质回声反 射很强,后方拖有 声影,骨内结构显 示不清。软骨的表 现为两带状回声之 间呈为低回声区。
五 超声的临床基础
常用切面
(1)纵向扫查。 (3)斜向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