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8章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讲解
第8章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讲解
第八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审美经验的人生实践性质 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一、感性直观性 二、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 三、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 四、自由无限性 五、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一、感性直观性 1、感性直观性的定义 2、感性直观的特点
让我们且看欧阳修的《渔家傲》: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 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 眠一晌,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
第二,感性直观是超越局部有限范围的。 在审美活动中,感性直观不是拘泥于对 象的局部和有限的表层形式等的感性观照, 而是摆脱对审美对象的一鳞半爪的片光只 影的注意,从而获得“超越性的整体意 味”。“感性直观是具有洞悉事物本性、 整体把握对象的能力和意向”。
康德进一步区分了三种愉快的理论: 第一,审美经验的愉悦是感官的快适,它完全依赖于 对象实存(内容、质料)对主体的欲望的满足与否; 第二,是道德方面的善引起的快乐,它既与人的理性 目的、概念有关,又与对象实存有关。这两种愉快都与人实 际欲望有关。因而,都是涉及利害(功利)关系的。 而作为审美经验的愉快,主体对对象的实存(内容、 质料)不关心、没有目的、不含概念、不含欲望,通过纯粹 静观获得纯粹的精神性愉快。在此,康德告诉我们,快适完 全局限于感官对对象实存的满足;善的快乐只使用于理性存 在,与感性无关;审美愉快则一方面既需要一个感性对象, 却并不涉及对象的实存,而只与对象的感性形式有关;另一 方面,主体需要不带理性概念和感性欲念,完全处于静观之 中,这时才会产生审美愉快即审美经验。(见教材第244页)
1、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的美学内涵
审美经验是含有超越功利追求特性的。 如前所述,这种超越功利性是说,在审美 活动中,主体的心理态度不对对象生世俗 的利害关系的欲求和占有,相反,它却要 暂时抽身出来,超越对对象的功利心、物 质性的占有欲。否则,主体就不会生成审 美经验。
2、美学家的思想论述
总结西方的美学观点,十八世纪的经验派美 学家和十九世纪的德国美学的代表人物,大都涉 及和阐述了这一命题。 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哈奇逊认为,人具有一种 “适宜于感觉到美的的快感的感官”,即内在感 官,这种内在感官是一种趣味能力,它所得到的 快感既不涉及关于对象的‘原则、原因或效用的 知识“,也不涉及个人利害计较。他说:“美的 快感和在见到利益时由自私心所产生的那种快感 是迥不相同的。”对于哈奇逊来说,不计较利害, 也就是没有“自私心”,不对对象起“占有欲”, 这乃是审美快感的特点。
2、感性直观的特点
叶朗的观点认为,审美直觉的基本特征有三 个方面:第一,它所关注的是事物的感性形式的 存在,它不依赖抽象概念,它的最终成果也不以 概念的方式加以表述。第二,审美直觉具有直接 性和整体性。当主体采取直接方式审视对象时, 它无须经过一个逻辑的分析演绎的过程,而是在 对客体外观的感性观照的即刻,迅速地领悟到某 种内在的意蕴和情感。第三,审美直觉具有情感 体验性和模糊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只可 意会不可言传”的特征。(叶朗《现代美学体系》 第209——211页 )
1、感性直观性的定义
杜勃罗留波夫说:“一个有‘艺术家 气质’的人,当他在周围的现实世界中, 看到了某一事物的最初事实时,他就会发 生强烈的感动。他虽然还没有能够在理论 上解释这种事实的思考能力,可是他却看 见了这里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特别的东西, 他就热心而好奇地注视这这个事实,把它 摄取到自己的心灵中来。”(《杜勃罗留波
夫选集》第一卷,第164页,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 版)
教材中的表述:
所谓审美经验所具有的感性直观性,指 的是“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凭借自己的感 觉器官而非绕道思维理性,直接而非间接 地与对象打交道,而对象也是以自己的感 性外观(即感官可以把握、感觉的外显形 式)而非内在本质,直接而非间接地呈现 给主体,从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一 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即审美关系。”
第三,感性直观对于人生而言是“痛切”的。 所谓“痛切”,这就是说,在审美活 动中,感性直观是审美主体当下的、活生 生的、具体的审美人生实践的感受过程。 它既体现为对象是可感的、真实的、个别 的生动存在,还表明审美主体是带着“呼 吸和血肉”,带着丰满的情感和阅历背景 建立起主体与对象的审美关系的。
二、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 1、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的美学内涵 2、美学家的思想论述
三、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 1、 情感与感知的关系 2、 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
1、 情感与感知的关系 我们认为,一般来说,情感活动和感知活动经常是 互相激发、互为因果的,在审美经验中,感知和情感的相 互交织和伴随是审美经验的一个显著特点。 一方面,情感作为审美经验的激发因素构成了感知 活动的动力;另一方面,感知活动所产生的经验材料也因 此而具有明显的情感色彩。 在日常的认知活动中,情感因素常常受到实用目的 和理性思维的压抑,感知活动也因此迅速分解为抽象的概 念,知觉的表象也就无法完整地保存下来。与之不同,审 美感知由于情感因素的作用而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具象性和 直观性,由此产生的也就不是抽象的概念和命题,而是活 生生的审美意象。正因如此,在艺术家的眼里,大自然就 是生生不息,充满生机的。刘勰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所表达的也正是审美经验这种感知与 情感交融的特点。
朱立元主编的《美学》教材认为审美经验的感性直 观性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无须经由理性而直接感性地实 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观照。第二,感性直观是超越局部有 限范围的。第三,感性直观对于人生而言是“痛切”的。 (参见《美学》第275——276页)
第一,无须经由理性而直接感性地实 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观照。 “感性直观性”的“感性”,是说在 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所感受的审美对象 总是这样或那样的以某种具体可感、生动 形象的形式特征激活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官。 同时,审美主体也只有凭借感官感觉才能 直接把握到对象的感性对象,产生审美愉 悦。因此,审美经验的感性直观性是包含 着对象与主体两个方面的感性特征的。离 开了感性直观性,就没有审美经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康德发展了这一思想。 康德认为,审美是无利害关系的。 他在论述鉴赏判断的四个规定时说:鉴赏判 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 所谓利害关系,就是对象实际存在(内容、 质料等)使人满意或不满意,从而引起人的愉快 或不愉快,而这种愉快或不愉快,主要与主体的 欲望直接相关,而与美的对象本身无关。所以, 决定鉴赏(审美)判断能否成立的关键在主体, 如果作为鉴赏判断的快感渗入了利害(功利)的 考虑,就有了偏爱,就不是纯粹的鉴赏(审美) 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