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直流稳压电源设计摘要本设计利用模拟电路,以变压器、整流二极管、滤波电容及集成稳压器LMP317来设计直流稳压电源;直流稳压电源是一种简单、安全、运用非常广泛小型电源。
本次设计把重点放在电路的设计和制作上。
本次设计由于电路比较简单,故在很多参考书上都能找到相似的。
实验目的是通过集成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学会选择变压器、整流二极管、滤波电容及集成稳压器来设计直流稳压电源;掌握直流稳压电路的调试及主要技术指标的测试方法。
关键词:整流二极管,LM317,稳压电源,一设计任务书1.集成稳压电源的主要技术指标(1)同时输出 1.5V±电压、输出电流为2A。
(2)输出纹波电压小于5mV,稳压系数小于3⨯;输出内阻小于0.1Ω。
510(3)加输出保护电路,最大输出电流不超过2A。
2..设计要求(1)电源变压器只做理论设计。
(2)合理选择集成稳压器及扩流二极管。
(3)保护电路拟采用限流型。
二基本原理1 电路框架图12 电路原理图图23整流滤波电路整流电路:利用单向导电性的整流元件二极管,将正负交替的正弦交流电压整流成为单向脉动电压。
但是,这种单向电压往往包含着很大的脉动成分,距离理想的直流电压还差得很远。
滤波电路:利用储能元件电容器C 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的性质,把电容C 与整流电路的负载RL 并联(或串联),就可以将整流电路输出中的交流成分大部分加以滤除,从而得到比较平滑的直流电。
电路中采用四个二极管,互相接成桥式结构。
利用二极管的电流导向作用,在交流输入电压U2的正半周内,二极管D1、D3导通,D2、D4截止,在负载RL 上得到上正下负的输出电压;在负半周内,正好相反,D1、D3截止,D2、D4导通,流过负载RL 的电流方向与正半周一致。
因此,利用变压器的一个副边绕阻和四个二极管,使得在交流电源的正、负半周内,整流电路的负载上都有方向不变的脉动直流电压和电流。
123J1IN12J2OUTR134D1D2D3D4D5D6C11000UFC4100UFC310UFVIN3G N D1VOUT2V1LM317C20.01UFRP15K37321....4123图3滤波电路利用电阻抗元件对交、直流阻抗的不同,实现滤波[6]。
电容器的特点就是:对直流电表现出的阻抗极大,相当于不通。
对交流电,频率越高阻抗越小。
利用电容器的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把混杂在直流电里的交流成分过滤出来,所以叫“滤波”。
经过滤波,交流成分都经过电容器回到电源去了,电容器两侧剩下的就是没有波动的纯直流电了。
利用同样的原理,我们可以通过电容器筛选出交流信号,把直流成分去掉。
电容器C 对直流开路,对交流阻抗小,所以C 应该并联在负载两端。
经过滤波电路后,既可保留直流分量,又可滤掉一部分交流分量,改变了交直流成分的比例,减小了电路的脉动系数,改善了直流电压的质量。
滤波电容容量大,因此一般采用电解电容,在接线时要注意电解电容的正、负极。
电容滤波电路利用电容的充、放电作用,使输出电压趋于平滑。
当U2为正半周并且数值大于电容两端电压UC 时,二极管D1和D3管导通,D2和D4管截止,电流一路流经负载电阻RL ,另一路对电容C 充电。
当UC ≥U2,D1和D3管反向偏置而截止,电容通过负载电阻RL 放电,UC 按指数规律缓慢下降。
当U2为负半周幅值变化到恰好大于UC 时,D2和D4因加正向电压变为导通状态,U2再次对C 充电,UC 上升到U2的峰值后又开始下降;下降到一定数值时D2和D4变为截止,C 对RL 放电,UC 按指数规律下降;放电到一定数值时D1和D3变为导通,重复上述过程。
电容C 愈大,负载电阻RL 愈大,滤波后输出电压愈平滑,并且其平均值愈大。
4 稳压电路123J1IND1D2D3D4C11000UFC20.01UF3....412稳压电路:当电网电压或负载电流发生变化时,滤波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的幅值也将随之变化。
因此,。
压电路的作用是采取某些措施,使输出的直流电压在电网电压或负载电流发生变化时保持稳定。
本设计采用可调正压系列:W317系列稳压块能在输出电压为1.25V~37V 的范围内连续可调,外接元件只需一个固定电阻和一只电位器。
其芯片内也有过流、过热和安全工作区保护。
最大输出电流为1.5A 。
其典型电路如下所示。
其中电阻与电位器RP 组成电压输出调节电器,输出电压的表达式为:11.251o Rp U R ⎛⎫≈+ ⎪⎝⎭式中, R1一般取值为(180 -240 ),输出端与调整压差为稳压器的基准电压(典型值为1.25V ),所以流经电阻的泄放电流为5~10mA 。
D6:选用1N4001或1N4007。
作用:无D2,当LM317输入端元件短路时,出现UI<UO,则会产生一个由其输出端经LM317流入输入端的反向泄放电流。
这个电流将可能损坏LM317。
接入D6后,D6提供一个泄放电流的通路(D2正偏), 从而保护了LM317。
图4R134D6C310UFVIN3G N D1VOUT2V1LM317C20.01UFRP15K33412三元器件介绍及选择1特殊元器件介绍1.1 LM317三端稳压器LM317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电源集成电路之一,它不仅具有固定式三端稳压电路的最简单形式,又具备输出电压可调的特点。
此外,还具有调压范围宽、稳压性能好、噪声低、纹波抑制比高等优点。
lm317是可调节3端正电压稳压器,在输出电压范围1.2伏到37伏时能够提供超过1.5安的电流,此稳压器非常易于使用。
特性:可调整输出电压低到1.2V。
保证1.5A 输出电流。
典型线性调整率0.01%。
典型负载调整率0.1%。
80dB纹波抑制比。
输出短路保护。
过流、过热保护。
调整管安全工作区保护。
标准三端晶体管封装。
电压范围LM117/LM317 1.25V 至 37V 连续可调主要参数输出电压:1.25-37V DC;输出电流:5mA-1.5A;芯片内部具有过热、过流、短路保护电路;最大输入-输出电压差:40V DC,最小输入-输出电压差:3V DC;使用环境温度:-10-+85℃。
存储环境温度:-65-+150℃。
内部结构图图52元器件选择2.1 输出电压Uo=Uo’+URp1=(R1+PR1)Uo’=(1+RP1/R1)Uo’ (Uo’=1.25)2.2 确定 RP1,R1Uomax=12=(1+RP1/R1)Uo’所以 RP1=(Uomax/Uo-1)R1=(12/1.25-1)*200=1720在考虑到实验室元器件的库存问题,最后选择RP1=5K。
图62.3 R1的选定(180-250) LM317稳定工作的最小电流为: Iomin=1.5mAR1max=1.25/5*1000=250R1取值过小会使 LM317的分流过多,导致IL 下降,所以R1取240. 2.4电容选择C1:滤波,C1=1200 µF; C2:抑制自激振荡, C2=(0.1~0.3)µF/63V;C3:滤波,用以减小输出电压的波纹电压(即输出电压中的交变电压分量)。
C3=10uF/16V ;C4:滤波作用,使Uo 中的波动减小; C4=100µF/16V。
123J1IN12J2OUTR1240D1D2D3D4D5D6C11000UFC4100UFC310UFVIN3G N D1VOUT2V1LM317C20.01UFRP15K7321...3 元件清单 表1表1四 安装调试1 PCB 板型号/规格 数量变压器 220/15V , 15W 1电解电容C1 1000uF/25 1三端可调稳压器LM317 1电容C2 0.1uF/63V 1电位器Rp15k电容C3 10uF/16V 1电容C4 100uF/16V 1二极管IN4001 or IN40076印制板 1 1图72.安装电路及检测整流滤波电路:主要检查整流二极管是否接反,否则会损坏变压器。
检查无误后,通电测试(可用调压器逐渐将输入交流电压升到220V ),用滑线变阻器做等效负载,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是否正常。
安装稳压电路部分:输入端加直流电压I U (可用直流电源作输入,也可用调试好的整流滤波电路作输入),滑线变阻器作等效负载,调节电位器RP ,输出电压应随之变化,说明稳压电路正常工作。
注意检查在额定负载电流下稳压器的发热情况。
总装及指标测试将整流滤波电路与稳压电路相连接并接上等效负载,测量下列各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①I U 为最高值(电网电压为242V ),o U 为最小值(此例为+5V )。
测稳压器输入、输出端压差是否小于额定值,并检查散热器的温升是否满足要求(此时应使输出电流为最大负载电流)。
②I U 为最低值(电网电压为198V ),o U 为最大值(此例为+12V ),测稳压器输入、输出端压差是否大于3V ,并检查输出稳压情况总结本设计利用模拟电路,以变压器、整流二极管、滤波电容及集成稳压器LMP317来设计直流稳压电源.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制作版的基本常识。
本设计利用直流稳压电源经过整流、滤波、稳压等部分输出可调的0到6伏的直流电流。
在实物的制作中与到了不少的问题,有电路画错的,封装画错的还有元器件安装时装反了等,在修正错误的同时自己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也总结了不少经验,自身的创新设计能力及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以后的设计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致谢从拿到设计题目到设计整稿,从理论到实践,学习到了很多新的知识,也成长了好多,在此要特别感谢导师司小平的指导与帮忙,在导师的指导下才能够产生了不错的设计思路,在设计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都能够得到导师的指点,让设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同时要感谢设计制作中帮助过我的同学,特别是大神汪杨铭在设计过程中帮我解决了许多问题,及时帮我解惑,以及排除障碍等。
在此要感谢老师和同学们,让我在这次设计过程中增长知识,学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