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武牧羊》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歌词,由蒋荫棠创作.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本课篇幅不长,韵脚清晰,语句长短适宜,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把课文内容读懂,并产生真切的感受.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了解苏武的生平和关于他的故事.(二)教学过程1.识字与写字本课中匈的写法需要提醒学生,不要丢掉最后一笔丨.2.朗读指导从结构上讲,本课分为两部分.(1)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雪地又冰天渴饮雪,饥吞毡等语句讲述的都是苏武受到的磨难,而此时苏武仍能心存汉社稷.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临其境为基础,首先使学生感觉到苏武经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时苏武的坚定态度,学生才能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2)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 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短短11个字,把人生之中最关切的两种思念表达得格外清楚.对母亲、对妻子的思念时刻煎熬着苏武,而这样的身心磨砺经历了漫长的十九年. 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这又是怎样坚定的意志、对祖国怎样的赤诚啊!所漫在朗读时,理解苏武经受的苦难是基础,产生崇敬之情是关键.3.阅读教学(1)结合朗读的重点而言,本课的阅读教学着重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体会苏武的苦,这种苦包括自然的风霜对身体的摧残,更有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而带来的心灵上的痛苦.当一个人身心都受到折磨的时候,意志是很容易被摧垮的.从这一点上讲,苏武历经十九年磨难而气节丝毫不改,的确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二是产生对苏武的敬.理解了苦,自然就会产生敬,这种敬是敬重他的为人、崇敬他的气节、敬佩他的品质.(2)苏武的意志坚定如铁,面对匈奴贵族的威吓而面不改色,历经十九年的磨难而毫不动摇,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着重体会这一点.渴饮雪,饥吞毡入耳痛心酸两地谁梦谁,这些语句都说明苏武具有普通人的情感,他对于痛苦的感受丝毫不比其他人迟钝.正因如此,人们才敬佩他,匈奴才会心惊胆碎.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多了一份坚定,多了一份信仰.(3)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两处对比,即历尽难中难与心如铁石坚的对比, 任海枯石烂与大节不稍亏的对比,这两处对比正是人的意志与所经历的磨难的对比.越是艰苦,越是衬托出苏武的坚定;越是感受到这种艰苦,就越能使学生产生崇敬和感动之情.4.活动提示(1) 朗读中提出要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可贵精神,教学策略参见上述.(2)思考与交流这两个问题,是要让学生读过课文后能够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正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三学段的相关要求: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至于苏武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同的学生也许会用不同的词语来概括,但是一定不会有太大的差异.第二个题中出示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反映的是苏武经受的磨难,第三句表现的是苏武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3)拓展与运用讲苏武的故事不必强求每个人都讲,也不必占用过多的时间来完成.(4)积累这里安排的是清朝诗人、书法家、画家郑燮的《竹石》,要求学生背诵下来.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学生也许对匈奴一词比较陌生. 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我国自古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同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同汉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积累8个生字和10个认字.★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学过程一、聆听音乐,导入新课.1、聆听优美的古典音乐《苏武思乡》,讲解课文的写作背景.2、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出示词语:旌节玷污地窖门缝毡片毛穗忍饥受冻旷无人烟意志坚强念念不忘忠贞不屈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4、指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5、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苏武是一个( )的人.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苏武的看法,并且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看法.三、品读意志,领会坚强.1、学生找出体现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句子.2、出示句子:苏武说: 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 指名读.师生共同交流读这句话的语气.讲解词语玷污,并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朗读.3、出示句子苏武在地窖里忍饥受冻,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皮毡片充饥. 指名读,师恰当评价学生的朗读.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苏武的意志坚强.受尽折磨的苏武有没有动摇?出示句子: 想让我投降,办不到.4、对比刚才的两句话:苏武说: 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 想让我投降,办不到. 老师指导学生学法:一个词语,在一篇课文中总是重复出现,那这个词语一定很重要,因此老师在这儿作了批注.5、出示语句: 单于从来没有见过像苏武这样意志坚强的人,没有办法,就派人送他到北海边去放羊. 指名读,说说自己的发现.指导学生把重复出现的词语重读,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四、紧扣课题,感悟牧羊.1、出示句子: 苏武赶着羊群来到了旷无人烟的北海边,只有随身带着的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与他做伴.没有粮食,也没有棉衣,他只能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挤在羊群中靠羊的体温取暖.2、启发学生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苏武牧羊.3、聚焦北海这个地名,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北海自然环境的恶劣,并进一步让学生积累有关自然环境恶劣的词语,生自由积累.文中用的是哪个词?旷无人烟.讲解旷无人烟.4、苏武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苏武没有,也没有只能.用上关联词再读这句话.苏武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饿了,他就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5、讲解旌节这个词语.学生自由讨论旌节的重要性.6、回到课题《苏武牧羊》读出苏武的血泪和辛酸.读出苏武的坚强和不屈.五、品读十九,体会艰辛.1、出示句子: 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念念不忘没有完成的使命,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带着旌节返回到故乡.2、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念念不忘就是始终没有忘记.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作者往往会选择换一个词或是换一种说法.同学们,我们应该学会这种写作方法.3、师生共同朗读这句话,师: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只是自己的使命,一点也不关心自己的处境.4、讲解盼望,换一个词就是希望、渴望,说明了苏武他望眼欲穿,归心似箭.进而提问:苏武的心愿实现了吗?5、出示句子: 历经十九年磨难的苏武,这时已经六十岁了,胡子、头发全都白了. 指句读.指导学生把十九年和六十岁这两个数字读得重一些,让学生深入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屈不挠.6、一切都变了,有一些东西却永远没有改变,这不变的是什么?师生共同交流.7、配乐朗读,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苏武,此时你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萦、朝思暮想的祖国,你会在心里大声呼喊( )而此时的你也恰好在这人潮拥挤、欢声如雷的人群当中,你会大声说( )8、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师生共同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六、拓展延伸,深化主题.1、出示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讲解这句话的大概意思,让学生明白苏武就是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2、回到苏武是一个历史人物,既然是人物,史书当中就会有传记.3、师顺势导出《汉书》,告诉学生在《汉书》《苏武传》中记载了一个汉朝降将卫律对苏武的劝降.卫律曰: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百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启发学生苏武面对这样的诱惑,始终没有屈服,果真是一位忠贞不屈的大丈夫.4、回到课文的板书:苏武是一个(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人.师生共同修改这句话为:苏武真是一位(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大丈夫!学生齐读这句话.七、推荐阅读,以文带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苏武牧羊》这个历史故事,知道了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汉朝有一个叫苏武的民族英雄,他意志坚强,他忠贞不屈,他一心爱国.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更详细更丰满的苏武形象,就必须去看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作业:老师向大家推荐阅读《汉书》.记住,一边读书,一边作好批注.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教学反思一、融教育与情感之中.在教学中教师不作过多抽象的说教,空洞的宣讲,而是学生学习体验中的自然渗透,通过情境的创设,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理解,使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二、寓教育与实践活动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想象、表演、情境说话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体验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三、寄教育与斟字酌句之中.教学中以找一找最感动的地方为切入口,斟字酌句,品品读读,深入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学生真正为主人公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民族气节所感动,唤醒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第斯多惠说过: 知识是不应灌溉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去掌握它们. 通过本课教学,我感到收获颇丰,但仍将继续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