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药品经营管理

第八章 药品经营管理

第八章药品经营管理--案例一、案例二、案例三、案例四
案例一:药店竟出售精神药品,药监局从严查处
【案情简介】近年来,××市一些零售药店为谋取私利,违反规定出售精神药品如
舒乐安定等品种,且屡禁屡犯,使得一些群众不经医生处方,购得此类药品并乱
服滥用,出现中毒现象。

特别是一些中小学生购得药品后单体或群体超剂量服用,出现精神失常,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造成极坏社会影响。

鉴于这一现象越来越严重,××市药监局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市药品监督部门
依法从严查处。

一经查实,将按有关规定处以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直
至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

【问题与思考】
(1)“药店竟出售精神药品,药监局从严查处”这一标题有何不妥之处?
(2)上述材料中提到的部分零售药店的行为违反了哪些规定?
(3)对上述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包括哪几个方面?
案例二:药店柜台“出租”案
【案情简介】某药监局执法人员在日常检查时发现B药房某柜台内有3箱产品批号为20080203,标示为A公司生产的药品共计300盒,现场药房的店员均未能提供该产品发票以及供货单位的资质材料。

药监局遂展开立案调查,药房的负责人称该柜台是“借”给自己的好友王某的,而王某就是A公司的业务员,且保证是正规生产厂家进货不会有任何质量问题。

经调查,该柜台的确由王某经营,但
双方并未签订任何关于柜台出借(租)的合同,王某也确实为A公司的业务员。

王某也声称这批货是A公司直接发货过来的,没有任何质量问题,并提供了生产厂家的资质材料、授权委托书及客户名称为该药房的销售发票。

最后据店员透露王某每个月会将一部分经营收入分红给药房负责人。

【问题与思考】
该药房的行为是否属于药店柜台出租行为?应该如何定性并做出处罚?
案例三:中医药公司无证经营
【案情简介】2007年1月,某市药监局执法人员对该市某医药公司进行日常监督检查时,该公司提供了两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认证证书》(以下简称GSP证书)。

其中一份为旧证书,于2006年10月6日失效,另一份为新证书,是该公司经过
重新认证于2006年12月20日取得的,新旧两份证书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在此期间内该医药公司仍继续经营药品。

后经查明,该医药公司在原认证证书有效期届满前向当地药品监管部门提出了GSP重新认证申请,有当地省药监局的《申请GSP重新认证受理通知书》为证,受理时间为2006年9月21日。

【问题与思考】
本案中医药公司无证经营的行为如何定性?是否应当进行处罚?
案例四:拉米夫定片假药案
【案情简介】2006年王先生因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入住医院,经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为巩固疗效,王先生遵医嘱一直服用贺普丁,此后多次复查病情均较稳定。

2007年11月8日,王先生从淮安市某大药房购买拉米夫定片(贺普丁)1盒,在服用后感觉身体不适,后因病情复发,不得不于2007年11月17日再次入医院,2008年3月11日出院,支付医疗费3万余元。

医院出具说明显示临床考虑此次病情复发与其服用的拉米夫定片是假药有直接关系,服用假药的后果与擅自停药的后果一样,由于停药后乙肝病毒数量迅速增加,致使肝炎复发。

王先生向江苏省淮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了举报,反映其购买的淮安市某大药房出售的拉米夫定片是假药,并提供购药票据。

2007年11月16日,淮安药监局对淮安市某大药房进行行政执法检查,封存库存拉米夫定片7盒,并进行检验。

2008年1月24日,淮安药监局以药行罚(2007)109号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淮安市某大药房出售的拉米夫定片为假药,并作出相应行政处罚。

王先生出院后,找到淮安市某大药房要求其赔偿各项损失,但淮安市某大药房仅同意退还王先生购药费用,而不愿给予其他赔偿。

王先生遂于2008年3月21日将该药房诉讼至淮安市清浦区法院。

淮安市某大药房在庭审时辩称,其出售的拉米夫定片被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为假药,是被不法团伙掉包所致,该团伙在泰州作案时被破获,大药房实际也是受害者;另外王先生本身就有肝炎病未治愈,且须终身治疗,与大药房出售药品无关。

请求法院驳回王先生的诉讼请求。

淮安市清浦区法院审理后认为:本案系一起因产品质量所引起的损害赔偿案件。

根据医院相关临床证据、购药凭证,法院认定王先生肝炎病复发与淮安市某大药房出售假药行为有因果关系;淮安市某大药房对王先生本次肝炎病复发承担主要责任,王先生因自身疾病因素承担次要责任。

对淮安市某大药房认为其出售的拉米夫定片系被不法团伙掉包,因淮安市某大药房未能提供相关证据,故法院不予采信。

【问题与思考】
请分析本案所涉及的《产品质量法》中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相关规定,并依据有关法规对该药房进行处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