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建筑
但是,一些建筑师过于热衷古典建筑造型中的几
何比例和数字关系,把它们看作金科玉律,追求古 希腊、罗马建筑中所谓永恒的美,发展为僵硬的古 典主义和学院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
古罗马卡瑞卡拉浴场复原模型:公元211-217年
罗马的拱券建造技术——卡顼卡拉大浴室,长方形大厅是温水浴场,后面圆拱顶 下是热水浴场。
古罗马建筑风格――建造大跨度的拱券,从 而大大改进了建筑的受力状态,创造出券柱式和 叠柱式的多层建筑形式。这是柱子已从承重构件 演变成纯装饰的壁柱因而变化也更多更为自由。 除了继承古希腊的三种柱式外,罗马人还发展出 两种新的柱式.罗马的建筑物在艺术风格上显得更 为华丽奢侈。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 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 的内部空间。
(2) 公元前6世纪,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在一连串
的扩张战争中取得了地中海的霸权。公元1世纪,罗马 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强大军事帝国。大量财富的集 中,无数奴隶的劳动筑起了罗马帝国的高楼大厦,罗 马城里到处耸立着豪华的宫殿和庙宇,友伟的凯旋门 和纪念柱。
君士坦丁凯旋门:公元312 年
罗马的上层社会尽情享乐、腐化成风,在全国
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就是这一时期建造的。
圣彼得大教堂高137.8米,拱顶直径42米
各种拱顶、券廊特别是柱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建 筑构图的主要手段。
接着,法、英、德、西班牙等其他欧洲国家也都
步意大利的后尘,群起效仿,或修建府邸,或营造 宫室。
1671年,法国巴黎专门成立了皇家建筑学院, 学习和研究古典建筑。从此直到19世纪,以柱式为 基础的古典建筑形式一直在欧洲建筑中占据着绝对 的统治地位。
罗马的建筑师维持鲁威编写了《建筑十书》,
对建筑学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其中包括对希腊柱 式的总结。
(3) 罗马灭亡后,欧洲经过漫长的动乱,进 入封建教会时期,其间流行的是以天主教堂为代 表的哥特式建筑。
•
哥特式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风格采用
了矢状券的框架结构从而减小了侧推力,同时又
在四周用独立的飞券来加强抵抗主拱的侧推力,
雅典卫城建造在雅典的一个小山丘 上。它是希腊的宗教圣地。雅典人每年 举行一次盛大的仪式,到这里祀奉他们 的城邦保护神——智慧女神雅典娜。
帕特农神庙
这是雅典卫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它建于公元前447—432年。设计人为伊克谛诺斯 和卡里克拉特。帕特农神庙坐落在卫城的最高处,从雅典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它那宏伟庄严 的形象。它采用典型的长方形的列柱回廊式形制。列柱采用多利克柱式,东西两面各为八 根列柱,两侧各为17根列柱。每根柱高10.43米,由11块鼓形大理石垒成。神庙的柱头、 瓦当,整个檐部和雕刻,都施以红蓝为主的浓重色彩,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充满灿烂夺目 的光彩。
。
罗马的万神庙:圆形正殿部分建于120---124年
古罗马万神庙内景: 直径与高度均为43.43米, 上覆穹隆,穹隆底部厚度与 墙体相同,为6.2米,向上 则渐薄,至中央处开设有一 直径为8023米的园洞,供 采光之用。结构为混凝土浇 筑,为了减轻自重,厚墙上 开有壁龛,龛上有暗券承重, 龛内放神像。
希腊建筑对后世纪影响最
大的是它在庙宇建筑中所形成 的一种非常完美的建筑形式。 它用石制的梁柱围绕长方形的 建筑主体,形成一圈连续的围 廊,柱子、梁枋和两坡顶的山 墙共同构成建筑的主要立面。
经过几百年不断演进,这种建筑形式达
到了非常完美的境地,基座、柱子和屋檐等各 部分之间的组合都具有一定的格式,叫做“柱 式”。柱式的出现对欧洲后来的建筑有很大影 响。
从而形成了一种轻灵向上玲珑通透的建筑风格,
人们称之谓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风格 -----夏特尔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风格 -------圣彼尔大教堂
直到15世纪,意大利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欧
洲的建筑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埋没了近千年 的古典柱式重新受到重视,又被广泛地用在各种建 筑中。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并没有简单地模仿或照搬 希腊罗马的式样,它在建造技术上、规模和类型上 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从意大利开 始遍及欧洲各国先后涌现了许多巧匠名师,如维尼 奥拉、阿尔伯蒂、帕拉第奥、米开朗琪罗……等等。
第一节 西方古典建筑概述
(1) 公元 前8世纪,在巴 尔干半岛、小 亚细亚西岸以 及爱琴海各岛 屿上形成了许 多奴隶制的小 城邦国家,如 雅典、斯巴达、 科林斯、奥林 匹亚等,它们 统称为古代希 腊。
公元前5世纪,是古希腊 最繁荣的时期,雅典人为纪 念对波斯战争的胜利,重建 了雅典的卫城,它的建筑群 组是由山门和三个神庙共同 组成的,建筑物造型典雅壮 丽,在建筑和雕刻艺术上都 有很高的成就。它是古希腊 劳动人民留给后世的一项宝 贵建筑遗产。
各地兴建了许多规模宏大的浴室、剧场、跑马场和 斗兽场。
罗马人发明了由天然的火山灰、砂石和
石灰构成的混凝土,在拱券结构的建造技术方 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罗马各地建造了许多拱 桥和长达数千米的输水道。罗马的万神庙拱顶 直径达43m(又名潘泰翁神庙)。可容数千人的 卡瑞卡拉大浴室内设冷、温、热三池,厅堂鱼 贯充分显示了罗马工匠发券和筑拱的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