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性学习课题——有趣的对联

研究性学习课题——有趣的对联


•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这是伊秉绶所作扬州平山堂集句联。上联集范仲淹《岳阳 楼记》和欧阳 修《醉翁亭记》中句,下联集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中句,天然浑成(《古今联话》第128页)。读一副好的名胜集句联, 不仅卧游胜地,而且重温名著,一举两得,其乐无穷。
•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相传,林则徐幼时到姑父家串亲戚,恰逢几位诗人与徐的 姑夫一起连诗对句。一诗翁想考一考林的学问,便出了一上联,聪明 的林则徐立即对出下联。上联是说,天上北斗七星,是七颗星星,倒 映在静静的湖中便成十四点了。下联是说,南楼的孤雁虽然是一只, 但在明月照映之下,“带影”便成为“一双飞”了。这副联反映了少 年林则徐的聪颖机智,博学多才。
• 修簧高士韵 国色大家风 修簧大概指的是善于设计制造机关、建筑等拥有高超手工 技艺的能人,也作高士,韵更之后的“风”均由底蕴、气度风范的韵 味;国色,一般可以理解为书法、绘画大师,古时候盛行做国画,一 般有成就的能者可被称为大家,意表有丰富内涵、气度高洁等的能人。 全句涵盖了智艺礼德方面的代表行业能人,全句给人以深层、睿智而 大气的感觉.
• 源脉悠长,诗礼江山昭日月; 人文荟萃,弦歌画舫又春秋。 源脉悠长,诗礼江山昭日月。源于古人(智慧和品德)悠 久流传,诗书礼仪(代表了知识、文化、品德、道义等)使得国家 (古代的江山可以指山水、地域,即国土河山)更辉煌;人文荟萃, 弦歌画舫又春秋。人才济济,画舫中又奏起音乐来度日(古代画舫一 般是指处于江河中的文人或青楼女子积聚的大船,他们多聚在一起悲 秋伤春、谈诗论调、弹琴听曲等;春秋多指代年)。

• • •
妙联赏析
•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 得,虽有远亲近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成,中了五经魁,名也香, 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用今夕不同的遭际做对比,批判社会上趋炎附势的势利心 态,穷则六亲回避,富则宾客满门,世间肯雪中送炭、扶困济贫的人 少,巴结权势的人太多。上联极写荒年贫苦人家的窘境,无米下锅, 求告无门,连最应该互相扶助的姻亲也不肯施援手,令人欲哭无泪, 尝尽苦楚。下联写自己侥幸中举,鱼跃龙门,忽然间身价百倍,大家 争抢着跟他攀亲道故,送礼恭贺,对于以前尝过他们白眼冷遇的作者 来说,这番情景是何等的讽刺,又是何等的悲凉,他不禁感叹,为什 么人们宁可花大钱堆笑脸去贴权贵的冷屁股,也不愿对穷困者施舍一 点余粮?锦上添花,无可无不可,富贵者不屑一顾,而雪中送炭却可 以使受救助者起死回生,感恩铭记,功德无量。可惜世上看得透,看 得远的人太少了。
有 趣 的 对 联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分类
•妙联赏析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对联,也称楹联、楹贴,俗称对子。它是中华民族的 国粹,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我国特有的 传统文化瑰宝。 只有方块字才构得成奇妙无比的对联,神奇的汉字造 型配上微妙的对仗效果,世界上没有第二种语言可以比拟。 这项中华民族的专利就在中国的土地上发扬光大,在对联 的鼎盛时期,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田翁野老贩夫走卒老妪少 妇小姐稚童,人人能对,人人懂对。对联文化遍及大地, 通过对联来考验书生和将相的学识和聪明才智也是一种不 错的方式。对联有这样深刻的代表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它 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可见一斑。 所以,关于对联的起源和发展也成了一个课题,一个 值得研究的问题。
对联的特点
‫‏‬ ‫‏‬ 格律 就对联的形式而言,它的基本格式,是律诗 (五律、七律) 的中心 部分,无论五律、七律,全诗共八句,中间四句 (三、四句和五、六 句),是两副规范的对偶句,而且对得工整、恰当。换言之,对联即 两句对偶句,而又不同律诗中的对偶那样刻板、机械性地相对,而是 表现特更为灵活、形象、多样化。对联一般分上下两句 (或称上下两 , 而意义相似、相联或相反。对联右边的 (人进门靠右手)称上联,左边 的 (人进门靠左手)称下联。上联和下联合成一个整体,就称为一副对 联。上下联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关连而又不至重複。 创作对联,必须注意对联的特点和要求,不能随意为之。否则, 就作不出好联,或者根本不算对联。以下就是一般对联的特点和写作 时要注意的地方: 一﹒创作对联要注意形式美观。上下联要求字数相等,字词相对;并 作到形、声、义左右相对,这样才会使对联整齐、协调、优美。 二﹒按汉字平仄声,上下联的字词,要求平仄相对。而联中每字之平 仄安。排,亦有一定之规律;上乘之对联都按《马蹄韵》形式创作;
成为禅宗二祖。下联说少林寺面对嵩山少室山,西北有缑氏山。 “子晋”,周灵王太子。传说他喜欢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 后于缑氏山(在今偃师市境内)山顶乘鹤升仙。
•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此联是闻名的方位联。上联是清朝皇帝乾隆所作,下联是 纪晓岚即兴所对。南通州,即今日江苏省南通市,北通州,即今日北 京市通州区。“南北通州通南北”,是说乘船沿着大运河就可以畅通 无阻地从南到北或从北到南。“东当铺,西当铺”,是纪晓岚看到街 上的当铺很多,灵机一动对出来的,“东西当铺当东西”,前一个东 西为方位,后一个东西表示物体,此为借对。后来,有一书生认为纪 晓岚所对下联并不太好,有些俗气 。于是他对出了一个下联:“春 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果然比纪联儒雅一些。后一个春 秋是指孔子修订的儒家经典之作《春秋》。
句,就是当时 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桃符 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 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 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 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 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 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 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 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 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 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 俗。
‫‏‬ ‫‏‬ ‫‏‬
• 而当中亦可根据律诗般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放宽处理。但孤平 (仄)及三平(仄)尾必须避免。对联这样平仄交替使用,读起来才会有抑 扬顿挫之感,韵律铿锵有致。 • 三﹒除左右联平仄相对外,还要注意词性相对。即实词中的动词对动 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中的副词 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连词对连词,助词对助词。 • 四﹒句子结构和句型,上下联应互为相对,长短联都应这样。上下联 的词句,不论多少,都要字数,句数相等,左右相对。 • 五﹒无论短联或长联,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 必须是平声。 • 六﹒对联用字造句,要求鲜明恰当,文雅清新;造句修辞,尽量运用 文言,联语对人、对事、对物、对义,针对性要强。 • 七﹒对联若是挂在墙壁和粘贴在楹柱上的,所以写、读、贴,都要用 直行,都要自右至左。右联是上联;左联是下联。 • 八﹒对联除了上下联外,有时还有横披。横披由四个字组成。这更要 高度艺术概括,要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平仄一般没有严格要求。但要 切人、切事、切物、切意,并要求与所书写的对联内容相吻合。
• 精义入神,著皇极经世六十卷 同声相应,有夏峰继轨五百年 上联“精义入神”,出自《周易· 系辞下》,意思是精研微 妙的义理,进入神妙的境界。用于哲学家,十分恰切。“皇极经世”, 是邵雍的主要著作之一。下联则是说从北宋邵雍以后,大约500年, 有孙奇峰来这里继承其事业。“同声相应”,出自《周易· 乾》,比 喻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与前面的“精义入神”一样的当。“五百 年”,出自《孟子· 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 世者(闻名于世的人)。” • 心传古洞,严冬雪拥神光膝 面接高峰,静夜风闻子晋笙 上联说达摩在寺后的山洞里修行,神光在雪地里求法。 “神光”,人名,俗姓姬,洛阳人,博览群书,尤其精于玄理。一年 冬天,赴少林寺向达摩求道,在雪地里侍立一夜,至雪深没膝,达摩 仍不为所动。他用短剑斩断自己的左臂献上,达摩见他如此诚挚,这 才授以《楞迦经》并衣钵法器,赐名慧可,成为禅宗二祖。下联说少 林寺面对嵩山少室山,西北有缑氏山。“子晋”,周灵王太子。传说 他喜欢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后于缑氏山(在今偃师市境内) 山顶乘鹤升仙。


得景观色彩丰富、活跃,给人以动静结合,悠然又不失灵动的意 境。 •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 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 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 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 得来。 这是清何绍基题岳阳楼联(《名胜鉴赏词典》第109页)。 杜少陵五言绝唱是指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 轩涕泗流", 范希文两字关情是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忧","乐"两字。滕子京百废俱兴是指 王勃《滕王阁序》"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 兴"。吕纯阳即吕洞宾,曾三过岳阳楼。上联写岳阳楼人文,下联写 洞庭湖水势。悠悠历史,浩浩江水,不胜感慨。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 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 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 鬼大神“神茶”和“郁垒” 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 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 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 《宋史· 蜀世家》记载,五代 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 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 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 余庆,嘉节号长春。’”这 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 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 桃换旧符”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