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经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后,画了一幅漫画(见下图)。
你认为该小组所画漫画反映的历史时代应该是()A.鸦片战争前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六七十年代D.19世纪90年代解析:选B。
由漫画中“经学难以抵洋枪炮”看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故B项合适。
2.鸦片战争爆发后,以林、魏为代表的“开眼看世界”思想萌发,这一思想的主要目的是()A.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B.“自强”“求富”,发展资本主义C.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统治D.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外国进行商战解析:选A。
“开眼看世界”主要内容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
B、C两项都是资产阶级的主张,D项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3.1839年的《澳门新闻报》曾报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至今仍不知西洋。
只有林(则徐)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
”材料中“林总督行事”指的是()A.主持虎门销烟B.抗击英国侵略者C.编译《四洲志》D.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解析:选C。
材料反映当时中国官府闭关锁国,盲目自大。
与此相反,林则徐向西方学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4.“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与这一观点相符合的是()A.西学东渐B.中学西传C.“中体西用”D.西体中用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可变的是“法制”“器械”“工艺”;不可变的是“伦纪”“圣道”“心术”。
说明他们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因而是“中体西用”的思想。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产生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其根本目的是()A.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B.镇压国内的太平天国运动C.抵抗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D.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解析:选D。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洋务派是地主阶级的一个政治派别,从阶级属性出发,他们推行洋务运动的目的不会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故A项可以排除;B、C两项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的,只有D项才是根本目的。
6.有人评价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是“跪着造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他敢于挑战传统思想②他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③他要求发展资本主义④他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
①②③体现造反,④体现他妥协,他利用儒家的外壳,其实质是宣传资产阶级变法思想。
7.下图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含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
据此判断他是()A.顾炎武B.林则徐C.洪秀全D.严复解析:选D。
“惟适之安”体现的是“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这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发展观是一致的。
D项严复的主张与题中观点是一致的,故选D。
8.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中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
”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A.思想观念B.政治制度C.军事技术D.文化教育解析:选A。
由时间“一战期间”,刊物内容反映作者“求变”,可断定这份刊物是《新青年》,它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故作者所主张的“求变”主要针对思想观念。
9.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写道:“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这里的“科学”是指()A.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B.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C.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D.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解析:选C。
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10.1917年,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其宗旨是()A.推动人的全面均衡发展B.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C.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解析:选B。
蔡元培提倡的“兼容并包”方针,在当时环境下其实质是“提倡学术自由”,故正确答案为B项。
11.“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这首诗名为《相隔一层纸》,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刘半农,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4卷1号。
这首诗反映出()①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早期白话诗的特点之一②早期白话诗在写作上讲求“率真”与“质朴”③反映了诗人对不公平制度的抨击④“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掌握,属于组合式选择题。
从“1917年”“新青年”这些字眼中可断定,①②③④表述均正确。
12.请观察下面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照片。
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主题应该是()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思想创新成果丰硕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思想解放潮流涌动解析:选D。
严复和陈独秀都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人物,二人的活动反映出当时的思想解放潮流。
13.“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
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
”这是老革命家吴玉章为1959年出版的《李大钊选集》的题诗,主要是指李大钊()A.是《新青年》的撰稿人B.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C.发表了《文学革命论》D.批判尊孔复古思潮解析:选B。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登高一呼群山应”、“首传真”可知是说李大钊有首创之功的事件,只有B项符合。
C项与史实不符,《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的著作。
14.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
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B.救亡图存C.反抗外来侵略D.反对专制统治解析:选B。
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
近代后期又向苏俄学习,其共同目的是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
15.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国文化建设,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以下史实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①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②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走向共和”的民主思想广泛传播④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⑤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A. ①②③④⑤B. ②③④⑤C. ①②④⑤D. ②④⑤解析:选A。
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技术)→制度→思想的过程。
依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6分,第17题24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材料2: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
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材料3: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本志罪案答辩书》材料4: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
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中国近代史》(上) 请回答:(1)材料1代表哪一阶级的观点?概括其主张。
其目的是什么?(6分)(2)材料2体现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较之材料1,其进步性表现在哪里?又有何局限?(6分)(3)材料4与材料3有什么联系?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解析:本题以近代思想解放历程为主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第(1)问要抓住材料1中“师夷长技以制夷”来分析。
第(2)问要抓住材料2中“稍变祖宗之法”来分析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性与局限性。
第(3)问要围绕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不同内容来分析。
答案:(1)阶级:地主阶级。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目的:维护清朝的腐朽统治。
(2)主张:进行维新变法。
进步性:要求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
局限性: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3)联系: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影响:李大钊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理论指南。
17.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的思想领域先后出现了“新思潮”、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等新思想潮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这几种思潮的基本主张是什么?(8分)(2)分别分析各思潮产生的社会根源。
(8分)(3)这些社会思潮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8分)解析:第(1)问,“新思潮”是指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们是向西方学习的开端,“开眼看世界”;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应包括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第(2)问,思潮产生的社会根源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3)问,社会影响,要注意站在阶级立场的角度考虑。
答案:(1)①“新思想”: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②维新思想: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兴民权,建立君主立宪制;兴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③民主革命思想: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平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
④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后期传播社会主义。
(2)社会根源:①“新思想”:鸦片战争失败,促进中国知识界觉醒;经世致用的思想基础。
②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加剧;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理论的传播。
③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前维新派和革命派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维护封建统治;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后期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
(3)影响:①“新思想”: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
②维新思想: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③民主革命思想:促进辛亥革命的发展;有利于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新文化运动: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为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