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犯罪的刑法规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由于利益的驱动,会计人员实施会计舞弊和会计欺诈行为不断增多,严重的损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侵犯了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
但是由于我国的会计法及其相关法规和刑法规定的不协调,以及司法实践中对于会计犯罪的误解,使得会计犯罪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
【关键词】:会计犯罪; 刑法规制; 刑法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企业改制不断深入,由于利益的驱动,会计人员实施的会计舞弊和会计欺诈行为呈日益增长之势,严重的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侵犯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
但是由于我国的会计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刑法规定的不协调,以及司法实践中对于会计犯罪的误解,使得会计犯罪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
一、会计犯罪的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会计才在我国建立,而且规范我国会计行为的法律、法规到八十年代中期才出现,随后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始终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会计人员实施的会计舞弊和会计欺诈行为愈演愈烈,最后到了泛滥的地步,除了比较典型的通过实施会计舞弊和会计欺诈行为,进行贪污、挪用公款和侵占类犯罪之外,公司、企业实施的会计信息虚假行为也已经震撼理论界。
其中有琼民源虚构利润案,海南民源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虚构利润5.4亿元,虚增资本公积金6.57亿元;红光实业骗取上市资格案,四川红光实业公司在股票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中,采取虚构产品销售、虚增产品库存和违规帐务处理等手段,将1996年度实际亏损10300万元,虚报为盈利5400万元,骗取上市资格,继续编造虚假利润;ST郑百文欺骗上市案;银广夏造假案等。
这些会计信息虚假行为所涉及的资金数量之多,采取的欺骗手段之大胆令人震惊,会计犯罪行为已经成为严重的危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一股毒瘤。
为了规范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对于严重的危害社会的会计违法行为,将其认定为犯罪行为,进行刑法规制。
我国199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42条规定:有下列行为的:(一)不依法设置会计帐簿的;(二)私设会计帐簿的;(三)未按照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的;(四)以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帐簿或者登记会计帐簿不符合规定的;(五)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六)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不一致的;七)未按照规定使用会计记录文字或者记帐本位币的;(八)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毁损、灭失的;不作为犯。
(九)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
及有关情况的;(十)任用会计人员不符合本法规定的。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43条规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编制虚假财会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44条规定: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45条规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39条规定故意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995年2月实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第6条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审计职责的人员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处29万元以下的罚金;1997年的新刑法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对会计犯罪做了相应的规定,如刑法第161条的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第229条的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等等,在1999年的刑法修正案中又增设了隐匿、销毁会计资料罪;《公司法》第219条、《证券法》第189条和第202条都规定了注册会计师的违法行为如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问题的提出
1.法律之间的不协调
我国的刑法是统一的刑法,司法实践中刑事案件的审理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典》,虽然其他的法律、法规对会计人员的会计犯罪行为作出了规定,是否追究会计人员的刑事责任则依赖于刑法的规定,如果刑法没有对其他法律、法规的相应条款作出规定,则没有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依据,不符合法律的统一性。
如我国的会计法第42条规定的有上述十种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里的法很明显是指刑法,但是在我国的刑法中没有”不依法设置会计帐簿罪、私设会计帐簿罪、非法取得或者填制会计凭证罪、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罪等”,由于法律之间不统一,从而导致法律的不协调,其另一个结果是导致司法的难以实施。
由于刑法规定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司法人员在面对具体的案情时,按照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会计人员的某种非法会计行为可能构成犯罪,但是在寻找刑法依据时,刑法却没有对此作出规定。
2.理论界的看法
随着会计犯罪行为的不断增多,甚至泛滥,我国学者提出了严厉打击会计人员的会计犯罪行为的建议。
首先就是陈红、徐融对会计犯罪概念的首次提出,并且对会计犯罪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阐述,以及对会计犯罪立法的完善,其他也有学者对目前会计犯罪的刑法规制提出了建议,还有的学者更深入一步探讨了会计犯罪的刑法完善的具体内容。
其主要观点:(1)会计犯罪在刑法中的地位。
大多数的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刑法中没有会计犯罪的相关规定,而应该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立法经验,在刑法中增加会计人员字眼或者在刑法中对会计犯罪作出专门规定。
像法国除了在刑法中对会计犯罪做出明确的规定,还成立了专门的会计审判庭,德国的刑法中对会计人员实施的侵犯商业的虚假行为而构成的破产罪
追究刑事责任等。
但是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刑法中有会计犯罪的相关规定,只是在法律之间存在不协调的地方,而应该从立法上使它们更加完善。
(2)会计信息虚假的标准。
会计人员的会计做假和会计舞弊行为,其后果就是造成会计信息的虚假,从而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使其作出错误的决策。
但是我国的法律并没有规定会计信息虚假的判断标准,而由于会计工作的灵活性,和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时的主观判断的差异性,使得会计工作所反映的信息和具体的客观情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于是就存在”期望差异”理论,会计界人士认为只要会计工作符合会计法律、法规的要求,其产生的会计信息就是真实的,而社会公众和司法实务部门则认为只要会计结果和实际情况不同,会计信息就是虚假的。
(3)会计犯罪的主观方面。
会计犯罪的主观特征主要是故意,也有过失,由于会计犯罪属于业务犯罪,因而其过失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目前学者主要争论的焦点是会计犯罪中的过失是普通过失还是重大过失,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其次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区分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由于我国法律上没有对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作出界定,有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强调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时应保持合理的谨慎,严格遵守会计法律、法规,依照法定的程序,采取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