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福利体系演变和问题产生
改革后的平均水平 5,000
3.缓解了财政压力-----养老金为例,目前只占 GDP的5—6%
福利增长过快,财政不堪重负
1951一1982年社会福利支付增长2.7倍,而国内 生产总值只增长近1倍。
1951一1982年社会福利支付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重从14.4%跃升为29.4%。
过分追求公平,影响了经济效率
1976 年的英国加工制造业,税后利润率为 8.5%,比西欧、北美低7个百分点。
以社会保障为主体,包括医 疗保健服务、充分就业、 住房、教育等福利政策的 国家制度。
英国完善的福利制度的意义
1.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2.稳定社会,缓解贫困 3.推进社会平等
1945年 1970年
最上层的10%的财产情况 56% 33.3%
最上层的10%的收入情况 27.6% 20%
背景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殖民地统治的瓦解 ,经济衰落、失业和人口老龄化等诸多社会经 济问题的困扰,人们对“福利国家”政策产生 了质疑,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危机四伏,受到了 普遍的批评。
3.改革养老保险体系 1999年2月,英国议会通过《福利制度与 养老金法案》
布莱尔政府对福利制度的改革的评价
1.福利国家 2.普遍性原则
社会投资国家 选择性原则
3.效果显著
4.仍然任重而道远
1.经济持续稳定增长----1997年以来,保持2% 2.失业人数下降
时间 人数
改革前的平均水平 350,000
1601年英国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即《旧 济贫法》 区别对待原则
将那些确无劳动能力的人送入“济贫院”,对有劳 动能力的穷人即官方认为懒惰的穷人则进行惩罚
注重效率
1834年《新济贫法》 济贫院内济贫
任何人要想得到救济就必须进入济贫院中
当失业增长时,济贫支出直线上升
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 工党领袖艾德礼的政府的福利国家实践 (1)1945年《家庭津贴法》 (2)1946年《国民保险法》《国民工伤保险法》和
强调个人自由选择
3.失业保险的改革
失
业
双
金
重
改革
采待 遇 办取 固 定来自待法遇办
法
对撒切尔夫人政府改革的评价
本质上----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私有化进程 缺点:保守党政府的改革力度并不大 意义:保守党政府对英国福利国家的改革 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改革本身。
布莱尔政府对福利制度的改革
指导思想:第三条道路(The Third Way)
《国民医疗保健法》
(3)1948年《国民救助法》《儿童法》
贝弗里奇报告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文献 ,它所提出的建立“福利国家”的基本思想
不仅决定了战后英国社会发展方向,同时影响了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轨迹。
1950年,艾德礼首相(1883一1967)自豪地宣 布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建成了“福利国家”
既不选美国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模式,也不选中央 集权的经济发展模式,主经建立既强调市场功能又 强调政府作用的混合型经济模式,试图在个人与政 府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以实现再现代化、再民主 主义的传统。
1.改革失业保险体系
鼓
从
取
励
福
消
年
利
失
轻
到
业
失
工
津
业
作
贴
者
就
业
2.改革医疗制度
新的国民医疗保健计划,鼓励医疗保健服务的市 场化。
高福利导致高税收------史学者皮埃尔.莱昂认 为“英国对超过一万五千英镑以上部分的收 入要缴纳百分之九十的所得税”。
政府过多干预,有损经济效率
1998年 ,926万人领取养老金,1245.5万人 享有儿童津贴,97万人享受失业救济,29万 人附加津贴,20.9万户享有家庭收入补助。
欺诈现象普遍,福利基金损失严重
根据英国政府的估计,英国每年的福利支出中, 大约有40亿英镑因欺诈而白白损失。
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问题在于:
一方面,“福利国家”的模式对经济增长依赖 极大,压力过重;
另一方面,“福利国家”体制对经济增长的干 扰太多。
根本原因在于福利制度安排上的不尽合理。
英国福利制度改革的内容
一、撒切尔夫人的福利制度改革 二、约翰·梅杰的改革 三、布莱尔政府对福利制度的改革
1.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1986年英国通过新的社会保障法案------使养老金与收 入相关
(1)降低了养老金的发放基数:将原来采取的养老金 以收入最好的20年为基础来计算改为以雇员在职期间 平均收入为基础来计发
(2)丧偶者只能在计划中享受去世配偶的一半养老金。
2.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英国政府在1982年开始鼓励使用商业合同医 院。后来逐渐允许私人服务,即允许公费病 人到私人医院看病。
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贾鹏飞、赵文霞
英国福利制度的演变 英国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
原因
英国福利制度的改革
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传统理论下的英国福利制度
1601年,《旧济贫法》 1834年,《新济贫法》 1908年,《养老金法案》 1934年,《失业法 》
英国现代社 会保障制度 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