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西部牛仔文化

美国西部牛仔文化

西部牛仔的简要介绍西部牛仔(West cowboy),是指18至19世纪的美国,在西部广袤的土地,一群热情无畏的开拓者。

在美国历史上,他们是开发西部的先锋,他们富有冒险和吃苦耐劳精神,因此被美国人称为“马背上的英雄”。

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乃至对世界上许多人来说,美国西部牛仔是具有英雄主义和神秘色彩的人物。

在文学、电影与电视作品中,牛仔通常都是头戴墨西哥式宽沿高顶毡帽、腰挎柯尔特左轮连发手枪或肩扛温彻斯特来复枪、身缠子弹带、穿着牛仔裤皮上衣、以及束袖紧身多袋牛仔服、足蹬一双饰有刺马钉的高筒皮套靴、颈围一块色彩鲜艳夺目的印花大方巾、骑着快马风驰电掣,形象威猛而洒脱,是一种代表了典型的个人主义和自由精神的外在装束。

由于迭出不穷的西方电影以及各种平装小说和电视节目的渲染,使得善良、干练、勇敢的西部牛仔备受欢迎。

但是,真正的牛仔是比其经常受浪漫主义手法渲染的后代要复杂得多的人物。

事实上,西部牛仔是一种短暂的历史现象,是美国西部从一八六六年到一八八六年这段时期盛极一时的一种服务行业的工人。

这种职业的产生,有赖于冷藏设备的火车车厢的发明。

但另一项发明——有刺的铁丝网又使这种职业很快消声匿迹。

西部牛仔的产生背景要说美国西部牛仔,得先说说美国的牛。

美国人是欧洲移民的后裔,美国的牛则是欧洲的后代。

美国的牛最早是由哥伦布带去的。

当时,他把西班牙牛带到西印度群岛和中、南美洲沿海一带。

1525年,西班牙种的牛开始从西印度群岛引入北美大陆。

1611年,英国人又把数量众多的牛运到弗吉尼亚州的詹姆斯城,从此英国种的牛便在北美大陆广泛繁衍,那里出现了很多养殖点。

1540年,西班牙探险家科罗纳多横渡大西洋去北美寻找传说中的“瑟博拉七宝城”,他还带了500头牛,这些牛被运到今天墨西哥北部和今天美国的亚利桑那州一带。

此后,牛群不断繁殖,逐渐遍布今墨西哥北部和哈利斯科州,到17世纪初,哈利斯科的牛已达到10万多头。

总之,美国的牛从东面和南面两个方向进入,逐渐流布全国。

18世纪初,牛群出现在美国的俄亥俄州和肯塔基州。

肯塔基在印地安语中意为草地,又称青草州。

与肯塔基相邻的伊利诺伊州则被印第安人称为“草原之国”,这里是牛的乐园。

到19世纪中期,那里驯牛养牛的技术已经十分高明。

南北战争之后,牛群又向西推进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广大草原,那里成了“牧牛王国”。

从南边墨西哥进入的西班牙牛也大量繁殖,19世纪后期,德克萨斯州已有5000万头牛,是美国养牛最多的州。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得克萨斯人便把大量牛群往北驱赶到堪萨斯的铁路边,然后转销美国各地。

当时还有专门的“牛道”和“牛镇”,“牛道”是“牛群”走的道路,“牛镇”则是沿途的歇脚站。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紧接着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火车冷藏车厢的发明,使得牛肉能够长途运输而保持新鲜。

结果,美国东部各大城市的市场都向西部大牧场主开放,而大牧场主们立刻以扩充牧群饲养规模来适应日益增加的需求量。

在得克萨斯州和西南部各州大牧场饲养的牛群都要集中赶到当时美国最靠西部的火车终站,即设在肯萨斯州阿比林的火车终站。

从那里,用棚车把牛运至芝加哥,经屠宰、切割和冷冻后再运往东部。

牛群长途跋涉,跨州越县,当然需要人带领、照管,数以千计的年轻人蜂拥而至,要在大牧场寻找工作。

他们是中西部农场的小伙子,寻求冒险的英国人,东部想脱离父母独立的年轻人,以前叛变的士兵,少数原是奴隶的黑人,一些印第安人,以及来自边境的墨西哥人。

他们,就是西部牛仔的最初群体来源。

后被人们称为“马背上的英雄”。

西部牛仔的真实生活在漫长艰辛的旅程中,西部牛仔们必须能吃苦耐劳,同时还要机智、勇敢、沉着、冷静,能应付途中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故和危险。

首先要管束半驯服的牛,特别是性情凶野的西班牙牛,牛仔跟在牛群旁边,紧紧盯住它们,一刻也不能放松。

沿途还要留意狼群等野兽和毒蛇、毒虫的袭击,防范印第安人的冷箭、标枪。

有时候可能会突遇大雷雨,电闪雷鸣往往会导致惊群,牛乱奔乱窜,牛仔就要沉着地兜转它们,围成圈子,消除惊恐。

牛仔长途赶运牛群如同大规模的行军。

押送特大牛群的牛仔们要严格分工,各司其职。

常常有两个最有经验的人担任总指挥,一个通讯员,前后左右负责传递消息。

另外还有“游骑”,前后左右灵活巡视,“翼骑”在队伍两边行进,“尾骑”殿后,专管小牛、病牛和懒牛。

牛仔,有的本身就是牧主,但多数是牲畜商人的雇工,他们在美国东部居民的向西迁移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牛仔的长途放牧,本身就带有开拓性,他们为西进的人直接开辟了道路。

现存的一些照片显示,他们的生活既艰苦又肮脏,工作却不象一般想象的那样危险。

他们尘垢满脸,身穿宽松下垂的毛织衬衣和长裤,与银幕和文学作品中的那种神采飞扬的牛仔形象截然不同;此外,他们也不是经常带枪的。

但是,他们的生活绝不是那么轻松愉快的。

天一亮,牛仔就得先用套索捕捉他的坐骑。

这只马还没有上马勒,只是拴住双脚,已在放牧区过了一夜。

牛仔得驯服它,然后才开始赶拢牛群,准备长途北上。

赶着牛群北上常要经过印第安人的领土。

牛仔的饮食营养不足而且单调,主要是豆子、猪肉干和咖啡,而且还饱受寒冷、痢疾和蚊叮虫咬之苦。

牛仔的生活方式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宣告结束。

当时美国土地有百分之四十是用于畜牧的。

市场上的牛肉大大供过于求,以至价格大跌,许多牧场主破产。

19世纪末,美国的交通运输日益发达,牛仔的地位渐渐降低。

他们纷纷转行干别的工作,人们越来越少见到他们矫健的身影了。

一八八六年冬天的一场大风暴毁灭了数以百万计的牛只,使许多牧场主和牧群陷入绝境。

当牧场主们开始从这双重灾难中复苏过来时,他们安装了铁丝网栅栏,以便在比较容易控制的条件下管理和喂养牛群。

从此,再也无须在空旷的牧场上放牧了。

但要围绕着铁丝网和加设栅栏的庄稼地放牧,是使牛仔心灰意冷的事,不久他们就消声匿迹了。

尽管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西部某些地方仍保持着牛仔的生活方式,但牛仔的全盛时期已一去不复返。

但是他们的奋进、开拓精神却一直激励着美国人。

西部牛仔的工作行头套索、牛仔巾、牛仔帽、牛仔衣、牛仔靴。

现代牛仔的装束和电影里并没太大区别。

因为牛仔的这些行头当中,每一件都有它的存在价值,而不仅仅是摆设。

套索套索是每个牛仔必不可少的经典装备,分为较简陋的草编套索和比较考究的牛皮或其他动物皮制成的套索两种。

作为一名真正的牛仔,能否熟练使用套索,与衡量他是否有高超的马技、百步穿杨的枪法同等重要,往往是他们能否被录用的关键。

套索通常被牛仔绕成圈挂在马鞍头上或拴在牛仔大腿前的马鞍边,随时可以取下使用。

套索通常的用法是:一头缠在坚固的马鞍头上,另一头是个活套,用来套在被追逐的牛或其他牲畜的脖子或腿上。

除此之外,套索还有许多独特的功能,比如用它将运货的马车拉上陡峭的山坡,托运圆木,套住牲口的角或脚将它从陷入的泥沼或洞穴中拖救出来等。

当牛群“炸群”时,牛仔必须以最快的速度骑马追上领头牛,准确甩出套索套住它的头颈或腿,将其拉倒在地加以制服,这样才能阻止疯狂的牛群继续狂奔。

牛仔巾牛仔的颈间通常都围着色彩鲜艳的印花大方巾。

印花大方巾大都用棉布或丝绸制作,底色比较单一,主要有红色,也有蓝色和黑色,上面印着各种小图案,色彩鲜艳图案美丽的丝绸印花大方巾最为牛仔们所钟爱。

印花大方巾几乎成为牛仔生命的象征,被人们戏称为“西部牧区的旗帜”,它的用途十分广泛,擦汗、洗脸、包扎伤口、遮挡灰尘、传递信号,同时,它亮丽的颜色,也是富有个性的装饰。

牛仔们对自己的大方巾都倍加珍惜,每到有水的地方,牛仔都要把大方巾仔细清洗干净,然后顶在头上或握在手中,策马前行,让风吹干。

牛仔死后,同伴都要在其脸上盖上一块他生前最喜爱的干净的印花大方巾,使他在另一个世界的孤寂旅途中仍有最忠实的伙伴。

牛仔帽美国的牛仔帽来源于墨西哥牛仔们常戴的一种被称之为“斯特森”式的宽沿高顶毡帽。

这种帽子顶部向下凹陷,而两侧帽沿则稍稍往上翻翘。

除了戴上它的人显得潇洒干练外,牛仔帽还具有多方面的实用功能,不仅可以遮挡风霜雨雪、烈日冰雹,还是现成的水瓢、饭碗、枕头。

西部电影中可以看到牛仔帽的演变和多样性。

20世纪20年代的西部片明星喜欢把褶伸展到帽边;50年代到60年代的明星,像詹姆斯·斯图尔特和史蒂芬·麦奎因,他们的帽边做了夸张的卷曲;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每次在西部片里出现,总是会伴随他特有的那种平坦直边的黑色牛仔帽,最传神的就有他在《黄昏三镖客》里的经典造型——一张脸埋在了斜斜的帽子后面,一角露出抽了一半的雪茄烟,神秘而传奇。

牛仔衣早期的美国牛仔一般都穿光亮的皮套裤而非牛仔裤。

带穗的皮套裤是牛仔在野外工作的必须,不仅保护双腿不受荆棘伤害,冬天还可以防寒,还可以在上面划火柴!牛仔很少穿短袖,一是防晒,其次是防止划伤。

一般穿紧身无袖的皮制短上衣,内穿束袖的、花色各异的,主要以苏格兰方格绒布制作的衬衣。

牛仔衬衣有胸前口袋和过肩设计,两用翻领可以配领带饰。

这种装束不仅穿脱容易,干起活来也显得利索方便、精神十足。

牛仔的上衣内有许多口袋,使牛仔们可以将需要随身携带的各种必需品分门别类装进衣袋里。

而在西部片中,牛仔的衬衣大多被美化了,有的在前面增加了花边装饰或饰以流苏,有的还穿着制作得十分花哨的麂皮衬衫。

牛仔靴马靴在美国西部几乎和日用品一样普遍,不管是牛仔还是一般的居民都穿,材质有牛皮、鸵鸟皮、鳄鱼皮、蛇皮等等,经过压花、上色,靴子绑高底薄,鞋跟结实,不仅脚感好,还非常美观。

一双质量上乘的西部靴,可以穿二三十年不变形。

高筒皮套靴是牛仔们走南闯北的必备。

这种靴高及小腿中部,古巴跟形,系明线,大多采用双色调,同时采用漂亮的皮雕或贴皮图案来装饰,既防水保暖,又耐磨耐穿,鲜亮迷人,套上它行动迅速敏捷,十分适合整日驱赶牛群和逐水草而居的牛仔之需。

牛仔靴后面一般都装配上踢马刺。

有的还在靴子上悬缀一种撞击时会发出各种清脆悦耳声响的装饰品,当他们骑马或走起路来就会传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显示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无比威风。

西部牛仔的深远影响19世纪末,东西铁路贯穿,牛仔纷纷转行,他们矫健的身影越来越少见到。

随着交通发达,到了2 1世纪初,牛仔时代彻底结束。

但牛仔时代的结束却促成西部牛仔精神的完全确立。

随着美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牛仔文化随文学、电影中的西部牛仔形象逐渐深入人心。

牛仔们独特的服装、语言、歌谣、娱乐方式等经过世人的演绎,成为牛仔文化的标志。

牛仔们奋进、开拓的正史野史和传奇故事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内涵,激励着一代代美国人。

传奇还在继续。

西部小说如果说西部牛仔体现出来的西部精神构成了美国精神的雏形的话,那么西部小说中牛仔形象的出现,则使美国精神得以定型,成为了美国精神的象征。

西部小说展现了西部边疆生活的艰辛,张扬出拓荒者为生存而奋斗的精神气度,这种独特环境下所锤炼的民族精神,正是美国精神的内核所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