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对中国古典舞的理解

我对中国古典舞的理解

我对中国古典舞“圆”的理解
白皛2008年12月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她是在民族民间传
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的提炼、加工、整理、创造、
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
典风格的特色舞蹈。

中国古典舞在舞姿造型,动势动态上始终遵循着“圆”和“终点回归起点”的走圆运动原则,充分体现了“圆”的运
用在中国古典舞中的特殊意义,也表现出“圆”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
核心价值。

何为中国古典舞的“圆”呢,《舞蹈形态学》中是这样解释的,圆,是由曲线构成的,它意味着流畅,运动,柔润,舒展,蕴藏着动态、圆满、整体、灵活的含义,而自古“圆”无穷,偱环的时空也形成了人们固有的世界观,整个世界是周而复始,阴阳合一的,这独特的“圆”形思维影响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艺术文化和哲理形成特殊的审美,表现在中国古典舞中就是“走圆”与“划圆”,人们常以“行如流水”,“曲折婉转”,“龙飞凤舞”,“闪转腾挪”等对中国古典舞加以赞誉及形象描述,中国古典舞在舞姿造型,动势动态上一直体现着“圆”和“终点回归起点”的走圆运动原则,被称为是“划圆”的艺术,其划圆规律也渗透在中国古典舞的整个舞姿动作始终,无论是身体体态的拧、倾、圆、曲,还是舞蹈动律上的起承转合规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欲张先含等)及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运动路线和轨迹上,都充分体现出中国古
典舞特殊的舞韵。

要深刻领悟中国古典舞“圆”的魅力所在,我认为必须从动态,静态两大特征来进一步理解。

一中国古典舞“圆”的特征
(一)圆的静态特征
圆的静态是就动作形态舞姿造型来说的,中国古典舞在人体形态
上强调“拧、倾、圆、曲”的体态美,这种体态美并不是以圆环的形
式出现,而是以身体局部各构成因素协调一致共同形成圆的整体印象
美感,使每个舞姿造型局部的放射线,循环于圆的整体轮廓之中,构
成和谐,对称,统一的中国古典舞舞姿造型风格。

“子午相”是中国古
典舞典型的体态造型。

它是眼睛、头、上身、下身四个部分不同方位
的多重搭配形态,这四个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的错位所形成的“静态体旋”、是圆静态特点的一种体现,错位的四肢所形成的非对称性的舞姿
造型,在圆静态体旋的运转下富有朝气,饱满,丰富,和谐。

“子午相”在中国古典舞中体现为“精、气、神”,它的确立奠定了中国古典舞在
体态特征方面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手臂为圆弧的布局,以中
国古典舞最基本的手位来说,“山膀”手位要求藏肘,扣腕,手臂静止
如张弓,形成“圆弧”布局;“双托”手位双内旋圆,在前额上方形成
长椭圆形定位;“提襟”手位双内旋圆臂,手虎口对胯骨扣腕成指根相对,形成圆环状态等等。

整体舞姿造型时因受古典舞体态方位特征的
制约,全身体态“旋拧”式柱形向上静旋,舞姿造型整体从外形效果
及内在气质都表现出中国古典舞“圆”的静态美感。

我校邵洋老师创
编的舞蹈《罗成叫关》就多次运用了“子午相”的舞姿展示手法来塑
造人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该剧目有几个动作的设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表演中,演员一手握拳,一手探撑,形如“山膀”跪地横走和以脚尖为圆点单腿抱转等表现了主人公罗成将军自感身遭陷害,无语面对苍天的复杂心情,也是“圆”的静态在此剧中的具休体现。

(二)圆的动态特征
圆的动态是说动作或动态过程中以“圆”的形态呈现,古典舞在姿势的移动与双臂的动作上多为依形弧线。

在形的动作上都是圆的路线,动作之间的连接几乎都是圆与圆的派生。

动作时,双臂的拢、旋、拂、搅均为“走圆”或“划圆”运动,并要求圆起,圆行,圆止。

就拿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云手”来说,它就是一充满形态变化的“划圆运动”方式,臂膀球形轨迹划圆运动在戏曲中形象的称之为“揉球”,手臂与身体经过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轨迹,以及含、腆、冲、靠、移的圆形路线,大圆中包含小圆,在球体空间内变化丰富,“云肩转腰”以腰带动冲、靠、含、腆、旁移、提沉、起承转合形成平圆动势,每个元素都贯穿圆的走向中,“青龙探爪”也是在立圆和八字圆的基础上,手走立圆,肩走八字圆而组成的动作。

身韵中划圆的轨迹不仅表现在肢体的配合上,舞蹈动作所行进的路线也都是以一定的圆为主的。

以最简单的圆场来说,脚下细腻而快速的圆场步,身体的一侧略倾斜,沿自已依据倾斜角度而设定的圆心做圆场,所以走的路线自然而然成为圆的形态。

内部的气息也是走圆,百汇到丹田,丹田到会阴,气是圆流周转的,以气领形,从内到外使
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顺畅自然,而不生硬滞凝,欲沉先提,欲呼先吸等清晰的圆规走向,使动作间“里应外合”地融于大圆小圆,平圆立圆,八字圆之中。

二中国古典舞“圆”的魅力
中国古典舞作品遵循“圆”的规律,从而体现出“圆”的魅力。

舞蹈《罗成叫关》也就是一例,编创老师为制造“圆”专门设计了一根马鞭和一缕长发,这也是该剧目的亮点所在。

表演中,演员手持马鞭,以鞭代马,挥舞长空,表现了罗成将军不分昼夜,风雨兼程,急奔城关,呈皇增兵出战,以马鞭为圆点,运用跳、转、翻的表演技巧,体现了“圆”与“圆”的完美结合。

同时,演员还利用长发,以头为圆心,不停甩转,表现了罗成将军的无助和无赖。

剧中编导还两次运用了“峰火轮”旋转,表现出将军宁可战死疆场,也不甘受屈受辱的英雄气概。

从而向观众传达着中国古典舞的神韵。

舞蹈从动作的发起到过渡,从流动的线条到静态的造型都表现出由内向外的划圆,而且是以“起承转合”的方式在运动,将罗成将军人物形象有肉有血的跃然而出。

舞蹈《夜奔》,编导也运用了多颗粒手法,将古代舞者头,肘,手,膝等部位充分调动,其舞蹈的造型到造型,舞姿到舞姿之间都严格遵循了古典舞中“欲动式”以及“三圆”的运动规律。

表演中,演员在分腿跳蹲下接站起时的挑腰动作,身体形成的就是一个圆形波浪腰的状态,而后紧跟的快速转头动作,也是“圆”流畅的体现。

舞蹈《戏妹》以圆的动作更是数不胜数,“云手”,“走圆”, “龙飞凤舞”,“曲折婉转”,“三道湾”,“塌腰蹶臀”,细腻典雅逼真的展现了花旦戏妹
的坎坷人生。

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舞蹈《画卷》也运用了圆的技法,将古典舞与中国书法文化,扇文化融为一体,把舞乐,书画融为一炉,无一不贯穿着”圆“的韵律。

追朔中国古典舞的渊源,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中国宗教的太极——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因为太极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始到终就是坚持一个画“圆”过程,舞蹈和太极同是身体语言内化心意的形式,对于身心的磨炼与解悟使得舞蹈和太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比如古典舞中的三道弯,就是特指舞蹈动作中的头和胸,腰和臂,膀和腿以逆向度全S状形态作划“圆”的处理。

有许多人说跳中国古典舞蹈就像在“打太极”,中国古典舞蹈正是借鉴和利用太极“圆”和“曲”身段律动的“劲儿”去体现舞蹈“气韵”的核心内容的。

正如清人张英所说,天有不圆,圣人至圣德,古今之至文:法贴,乃至艺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

”圆是中国古典舞的突出特征,有着“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差异的对立的方面,互相结合,互济不足,从而构成了高度协调,平稳,一致的整体。

这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就是圆。

“圆”包含了一切虚与实,有与无,有限与无限,包蕴了天道周而复始的运行规律。

圆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追求,它是自然之道的周流永恒,是人性矛盾的圆融消弥,是吉祥,圆满。

中国古典舞得力于天地之气运,人身之血气,从“天人合一”中获得了通融圆润的生命气韵,在圆的艺术象征中,达成了天地宇宙的圆整,自然造化的圆融,人情世态的圆满,在有限中见无限,又以无限返有限,“圆”之美造就出中国古典舞不可替代,妙不可言的特殊
韵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