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果树病虫害识别与防治-上篇-柑橘
果树病虫害识别与防治-上篇-柑橘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病枝梢等病组织内越冬。翌 年春季阴雨多湿,当气温回升至15℃以上时,旧病 斑上的菌丝体开始活动,并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 雨传播,侵染当年生的新梢、嫩叶和幼果,经过3~ 10天左右的潜育期后即形成病斑。病斑上不久又产 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侵染危害幼嫩叶片、新 梢。花瓣脱落后,病菌侵害幼果。夏、秋抽梢期又 为害新梢。最后又以菌丝体在病部越冬。 病害 的远距离传播则是通过带菌苗木、接穗及果实的调 运。
症状
新梢受害与叶片上病斑相似,但突起不显著,病斑分散或连 成片。新梢变得短小、扭曲。花瓣受害很快凋落。 果实 发病在果皮上散生或密生突起病斑。幼果在落花后即可发病, 初生褐色小斑,后扩大为黄褐色圆锥形木栓化瘤状突起。发 病早而严重的幼果,常早期脱落。稍大的果实初期病斑极小, 褐色,后变黄褐色木栓化的瘤状突起病斑,严重时病斑连成 一片,果小畸形易早落。果实长大后发病,病斑往往变得不 太显著,但果小、皮厚、汁少。病果的另一症状是果实后期 发病,病部果皮组织一大块坏死,呈癣皮状剥落,下面的组 织木栓化,皮层较薄,久晴骤雨常易开裂。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组织中越冬。 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昆虫传播。 分生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伤口或直接 穿透表皮侵入寄主组织。 炭疽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健康组织一般不会发病。但发生严重冻 害,或早春低温潮湿,夏秋季高温多雨等,或由于耕作、移栽、长 期积水、施肥过多等造成根系损伤;或肥力不足、干旱、虫害严重、 农药药害、空气污染等造成树体衰弱;或由于偏施氮肥使植株大量 抽发新梢和徒长枝,均能助长病害发生。品种间以甜橙、椪柑、温 州蜜柑和柠檬发病较重。
(4)控制夏秋 梢:摘除夏梢,控制晚秋梢可显著减轻发病。
(5)治虫防病:潜叶蛾、恶心叶甲等害虫 (6)种植防风林:防风林可阻隔病菌来源,同时,也可减 轻台风暴雨对柑橘的伤害。
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 对苗木和幼树以保梢为主,在各次 新梢萌发后20~30天、叶片刚转绿时各喷药 1次,夏梢则在第一次喷药后7~10天再喷药 一次;对成年树以保果为主,在花谢后10、 30、50天各喷药1次。可选药剂有波尔多液 (1∶2∶300)、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 和农用链霉素。台风过境后应及时喷药。
果实症状
幼果发病,初期为暗 绿色不规则病斑,病 部凹陷,其上有白色 霉状物或朱红色小液 点。后扩大至全果, 成为变黑僵果挂在枝 梢上。
苗木症状 常从嫩梢顶端第一、二叶开始发生烫伤状 症状,以后逐渐向下蔓延,严重时整个嫩 梢枯死。有时也会从嫁接口处开始发病, 病斑深褐色,其上散生小黑点。
病原
盘长孢状束盘孢菌,属半知菌亚门, 炭疽菌属
侵染循环图
防治措施
应采取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 (1)改善果园管理。做好肥水管理和防虫、防冻、防日灼等工作,并 避免造成树体机械损伤,保持健壮的树势。剪除病虫枝和徒长枝,清除地 面落叶,集中烧毁。修剪后在伤口处涂上1:1:10的波尔多浆,或20% 氟硅唑咪鲜胺1000-1200倍液或56%嘧菌酯百菌清800~1000倍液。 (2)喷药保护。树势衰弱的橘园,或由于各种原因,树体受到损伤时, 应及时喷药保护。一般可在每次抽梢期喷药1次,幼果期喷药2次。有急性 型病斑出现时,更应立即进行防治。有效的药剂有:0.5:0.5:100波尔 多液、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20%氟硅唑咪鲜胺1000-1200倍液或 56%嘧菌酯百菌清800~1000倍液。
发生规律 病菌在田间病株和带菌木虱虫体上越冬,通 过柑橘木虱在田间传播扩散。柑橘木虱的成 虫和4~5龄若虫均可传病病菌在木虱体内的 循回期短者为1~3天,长者可达29~30天, 类似于持久性病毒的传播方式。汁液摩擦或 土壤不能传病。病害的远距离传播则通过带 病的苗木和接穗的调运。
发生规律
发病因素(1)品种栽培的柑橘品种均能感染黄龙 病,其中以蕉柑和碰柑最感病,甜橙、早桔和温 州蜜柑次之,柚子和柠檬则较耐病。(2)田间侵 染 源(病株)和传播介体一般来说,果园病株率 超过10%,如果传病木虱的数量较大,病害将严 重发生。(3)树龄各种树龄的柑橘树均能感染黄 龙病,其中以幼年树(6年生以下)比老年树更容易 感病。(4)生态条件主要影响传病木虱的数量和 活动性,从而影响病害的发生。
防治措施
(1)实行检疫禁止病区苗木及一切带病材料进入 新区和无病区,新开辟的果园要种植无病苗。 (2)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①对优良单株 进行脱毒(茎尖嫁接脱毒或热力脱毒)并经鉴定证 明不带菌;②在网室内建立种质圃;③在隔离地方 或在网室内建立无病母本园;④在隔离地方或在网 室内建立无病苗圃。
三、柑橘黄龙病
又称黄梢病、青果病。为我国对内对外检疫对象, 是一种世界性的柑桔病害。黄龙病在亚洲、非洲 和印度洋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分布,其中以 东南亚和南非受害最重。我国20年代在广东省汕 头地区首次发现,至今,除在广东、广西、福建、 台湾外,病害在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 浙江和海南等省发生。1995年在第13届国际柑 桔病毒病学家会议上一致通过以Citrus HuangLongbing为这类病害的正名。
果树病虫害识别与防治-上篇
主讲人:佘德松
项目12 柑桔病虫的识别与防治
任务12.1 柑橘病害识别与防治 一、柑橘炭疽病 症状
叶片症状:叶 上病斑多出现 于叶缘或叶尖, 呈圆形或不规 则形,浅灰褐 色,边缘褐色, 病健部分界清 晰。病斑上有 同心轮纹排列 的黑色小点。
枝梢症状 多自叶柄基部 的腋芽处开始, 病斑初为淡褐色, 椭圆形;后扩大 为梭形,灰白色, 病健交界处有褐 色边缘,其上有 黑色小粒点。
症状
柑橘黄龙病黄化型病叶(左)和斑驳型病叶(右)
症状
花、果症状病树一般开花 多而早,花瓣短小、肥厚, 颜色较黄。小枝上的花朵常 聚集成团,最后大多脱落。 病果小,长椭圆形,果脐常 偏歪在一边,着色较淡或不 均 匀,有的品种近果蒂部 分为橙黄色而其余部分为青 绿色,形成“红鼻果”。病 果果汁少,渣多,其中种子 多发育不健全。
病原 为地毯草黄单胞杆菌柑橘致病变种,细菌, 黄单胞杆菌属。病菌短杆状,两端圆,极生 单鞭毛,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反应 阴性,好气性。
发生规律 病菌潜伏在病叶、病梢和病果等病组织内越 冬,尤其秋梢上的病斑是病菌越冬的重要场 所。翌春气温回升并有降雨时,越冬病菌从 病部溢出,借助风雨、昆虫传播到附近的嫩 梢、嫩叶和幼果上,在幼果组织表面保持20 分钟水膜的条件下,病菌即能从气孔、皮孔 和伤口侵入。
发生规律
发病因素 (1)品种 不同种或品种、品系柑橘对溃疡病菌敏感性存 在明显的差异。 (2)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中以温度和降雨与病害发生的关 系最大。 (3)树龄和发育时期 低龄的柑橘树,由于抽梢次数多、 梢期重叠、潜叶蛾危害较重,柑橘溃疡病发生也重; 病菌 只侵染刚抽生的嫩叶和嫩梢、刚谢花的幼果、这与病菌以气 孔和皮孔为主要侵染途径有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柑橘溃疡病 柑桔溃疡病是柑桔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为 国内外植物检疫对象。目前,在我国柑桔产 区都有发生,南方各省尤为严重。
症状
叶片受害后,于叶背面出现黄色或暗黄色针头大小 的油渍状斑点,并逐渐隆起,呈近圆形、米黄色的 病斑。后病部表面开 裂,隆起更显著,并木栓化, 逐渐形成表面粗糙、具微细轮纹,中央凹陷、呈灰 白色或灰褐色的病斑。病斑周围有黄色或黄绿色晕 圈,在紧靠晕圈外常有褐色的釉光边缘。后期病斑 中央凹陷明显,似火山口状开裂。有时几个病斑愈 合,形成不规则形大斑。受害严重时,叶片早落, 但叶片形状正常,不畸形。
发生规律
发病条件 (1)气候条件 疮痂病的发生需要较高的湿度和 适宜的温度,发病适宜温度为20-24℃,当温度达28℃以上 就很少发病。 (2)寄主组织的老嫩程度 疮痂病菌只侵染幼 嫩组织,以刚抽出而尚未展开的嫩叶、嫩梢及刚谢花的幼果 最易感病。随着组织不断老熟,抗病力增强,叶片宽1.5cm 左右,果实至核桃大小时就具有抵抗力。组织完全老熟则不 感病。 (3)树龄及栽培管理 桔苗及幼树因梢多,时间长, 发病较重,成年树次之,15年以上树龄的柑桔发病很轻。 (4)品种 疮痂病菌对不同种类和品种的柑桔为害有显著差 异。一般来说,桔类、柠檬最感病;椪柑、蕉柑、葡萄柚、 香柠檬等柑类、柚类、柠檬类等属中度感病;甜橙类的脐橙 和金柑等抗病性较强。
(3)挖除病株发现病株或可疑病株,应立即挖除, 用无病苗进行补植。
防治措施
(4)防治柑桔木虱通过水肥管理控梢以减少木虱繁 殖和传播。新梢期喷布1-2次杀虫剂。果园四周栽 种防护林带,对木虱的迁飞也有阻碍作用。 (5)加强管理保持树势健壮,提高抗病力。 (6)病区改造对于一些黄龙病发生非常严重,已失 去经济价值的果园,应实行病区改造。把整个果园 的柑桔树(包括未显症状的植株)全部挖除,喷杀 带菌木虱,然后用无病柑桔苗重新种植,把病区改 造为无病新区。
症状
症状
病原 有性态为柑橘痂囊腔菌,我国尚未发现;无 性态为柑橘痂圆孢。 子囊果为子囊座,每个 子囊腔内含有一个子囊;分生孢子盘初散生 或多个聚生于寄主表皮下,近圆形,后突破 表皮外露;分生孢子梗密集排列,圆柱形, 顶端尖或钝圆,无色或淡灰色。 病菌菌 丝生长温度最适为21℃。分生孢子形成的温 度以20~24℃为最适。分生孢子在24~ 28℃下能萌发最适。
症状
柑橘黄龙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梢发生最 多, 春梢次之。
(1)枝、叶症状: 在浓绿的树冠中发生1~2条或 多条枝梢的发黄。叶片均匀黄化或黄绿相间的斑 驳状黄化。新抽的春梢,叶肉渐褪绿变黄,形成 黄绿相间的斑驳状,病叶叶质变硬。 夏、秋 梢期,树冠上出现的病梢,多数在1~2个梢或几 个梢尚未完全转绿时,即停止转绿。叶片在老熟 过程中黄化,叶质变硬。
红鼻果
病原 病原为亚洲韧皮杆菌,细菌,韧皮杆菌属。 病菌菌体有多种形态,多数圆形、椭圆形或 香肠形,少数呈不规则形,无鞭毛,革兰氏 染色反应阴性。限于韧皮部寄生,至今还未 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故也称为韧皮部难 培养菌。病菌的寄主主要是柑橘属、金柑属 和枳属。另外,草地菟丝子可从柑橘上将病 菌传到夹竹桃科草本植物长春花植株上,引 起典型的黄龙病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