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对社会工作理论的影响
201116030 杨秀楠
一存在主义产生发展及背景介绍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
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马塞尔提出。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存在主义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
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
存在主义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让·保罗·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
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
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
让·保罗·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
假如没有这些阻力
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
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潜力与可能。
让·保罗·萨特也提出:“他人是地狱”。
这一观点看似与“人有选择的自由”观点相矛盾,其实每个人选择是自由的,但对于选择后的结果,每个人有无法逃避的责任,人在选择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每个人的自由就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所以称“他人是地狱”。
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
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
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
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
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
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其哲学主张包括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
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
存在主义认为,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
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
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
程中创造他自己的。
萨特说过,“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
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是当他冲入存在以后,决心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
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
”可见,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不是给定的。
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存在主义认为,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发生的事物。
但这并不是说,物质的宇宙杂乱无序,毫无规律、法则可言,也不是说科学对物质世界研究所发现的规律完全虚幻,不可信赖。
只是说,无论对于人还是物质的宇宙来说,都没有任何先定的东西。
所谓偶然,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也不是根据某种绝对的观念、思想或精神演绎出来预先具有一定意义的。
既然所有的存在都不是决定的,而是偶然的,所以,存在是不确定的。
由此可以推知,从根本上讲,存在是荒诞的。
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事先决定事物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事先决定人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
存在主义认识到,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
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
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
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主义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
不同的存在主义者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都认为,我可以理解他人,他人也可以理解我,分歧在于:我将他人或他人将我当作物还是当作有主观性的人。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
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
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
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
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存在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存在主义观点出自大萧条和二战之后的一个深度绝望的社会年代。
社会曾经拥有的乐观精神被一战和世纪中期的各种灾难所摧毁。
这种绝望感经由存在主义哲学家表达出来,直到1970年代,并延续到今日成为一种流行的思维和推理方式。
存在主义者可以是宗教的道德主义者,不可知论的相对主义者或是非道德性的无神论者。
宗教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反基督教者尼采、无神论者萨特、无神论者加缪都因其存在主义著述而出名。
萨特是使世界在20世纪注意到存在主义的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每个人都基本同意人类生活是决不可能完整和完全令人满意的,因为我们常想到不完美、没有权力和无法掌控生活时都会
痛苦和失望。
即使我们认为生活不能最令人满意,但是它还是有意义的。
存在主义就是对于生命中真正自我和真正个人意义的寻求和旅程。
最为重要的是,存在主义认为专断行为最令人反感—就是说,当某人或社会想要强加或要求人们忠诚接受和遵守其信仰、价值观或是规则的时候。
存在主义者相信这样会破坏个人主义,让人们成为当权者所希望的,因此导致其人性丧失,沦落为物体。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判断,才是信仰的决定因素,而不是专断的宗教或世俗价值观。
三存在主义在社会工作中的意义和影响:
存在主义从哲学本体论研究出发,强调一切存在的出发点是个人的存在,先有个人的存在再有整个世界的存在。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人没有先天的本质,只是一种主观单纯的存在。
为了摆脱无助感,人们必须去寻找生存的本质和价值,为自己设定存在的状态和理由。
因此,人们永远面临着各种选择,选择即人的存在方式。
而人们一旦做出选择,一切都可能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会影响他人。
所以人们的选择不仅要为自己负责,同时也要为他人和世界负责。
作为一个充满人性关怀色彩的专业,社会工作受到存在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并形成了相应的价值理念。
首先,存在主义哲学启发社会工作尊重案主,尊重案主的需求。
案主本身的存在和需要被视为我们认识问题和价值取舍的最终依据和标准,珍惜案主的人权,真诚对待案主,协同案主实现生命的价值。
其次,存在主义启发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应该为案主消除无助感,帮助案主发掘其自身潜能,增强其自身能力,使其相信自己
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自己是生命和生活的主人,生活甚至生命都可以因为自己有意义的选择而带来变化。
只有当案主相信人和实物可以改变,才有可能愿意去努力争取命运的改变,进而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最后,存在主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的思考启发社会工作者帮助案主与自己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系。
因为人与人的交流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只要能够真诚坦率平静的与他人交流时,才可能帮助案主从过强的自我意识中摆脱,从而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同情,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