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股指期货的发展状况

我国股指期货的发展状况

10级金融2班
102043128
郭晓芳
1.股指期货的功能:
股指期货具有价格发现、套期保值、资产配置功能。

具体表现在:
(1)价格发现股指期货交易以集中搓合竞价方式能产生未来不同到期月份的股票指数期货合约价格,反映对股票市场未来走势的预期;同时,国外学者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股指期货价格一般领先于股票现货市场的价格,并有助于提高股票现货市场价格的信息含量。

因此,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股票指数一起可起到国家宏观经济景气晴雨表的作用。

(2)套期保值股指期货能满足市场参与者对股市风险对冲工具的强烈需求,促进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①严格说来,个股的价格风险只能通过相应的股票期货进行风险对冲;但当股票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时,个股或股票组合投资就可通过股指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

②股票承销商在包销股票的同时,为规避股市总体下跌的风险,可通过预先卖出相应数量的股指期货合约以对冲风险、锁定利润。

③当上市公司股东、证券自营商、投资基金、其他投资者在持有股票时,可通过卖出股指期货合约对冲股市整体下跌的系统性价格风险,在继续享有相应股东权益的同时维持所持股票资产的原有价值;减轻集中性抛售对股票市场造成的恐慌性影响,促进股票二级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3)资产配置股指期货具有资产配置的功能,具体表现在:①引进做空机制-做空机制使得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等待股票价格上升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双向投资模式,使投资人的资金在行情下跌中也能有所作为而非被动闲置。

②便于发展机构投资者,促进组合投资、加强风险管理。

③增加市场流动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资本市场的功能等。

2.我国股指期货的发展状况:
(1)我国股指期货的发展历程
我国期货市场和期货业在过去的20年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理论准备与试办(1987-1993年)、治理与整顿(1993-2000年)、规范发展(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准备与试办阶段。

新中国期货市场的产生起因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

随着逐步放开价格管制,出现了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农业生产大升大降等一系列难题。

这时,能否借助市场机制,提供指导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价格信号,防范价格变动风险(构建保值机制)的问题就摆在人们面前。

1990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迈出了第一步;1992年1月18日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开业,5月28日上海金属交易所开业;1992年9月广东万通期货经纪公司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期货经纪公司。

到1993年,全国各类期货交易所达到50多家,期货经纪机构将近1000家,我国期货市场出现了盲目的发展局面。

第二阶段:治理与整顿阶段。

1993年11月和1998年8月,国务院先后对期货市场进行了两次清理整顿。

最终,50多家交易所被压缩合并为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三家,交易品种也减少为12种,经过重新登记与整顿、淘汰,关闭了大批不合格的期货经纪公司。

第三阶段:规范发展阶段。

2001年3月,全国人大批准的“十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稳步发展期货市场”的方针,为我国期货市场长达七年的清理整顿画上了句号。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

该文件对期货经纪公司的性质、内部
治理结构、发展方向等诸多方面做出了新的规定,并提出要把期货经纪公司建设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

2007年2月7日,国务院修订了《期货交易管理条例》。

该条例将
适用范围从原来的商品期货扩大到商品、金融期货和期权合约交易,并将“期货经纪公司”改为“期货公司”。

2000年以后,我国期货市场的成交额和成交量保持稳步发展态势,三
家交易所的交易品种从 2000年的6个增加到2009年的19个。

2006年9月8日,由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同发起设立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成立。

这对投资者开辟更多的投资渠道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推出金融期货品种提供了基础条件。

(2)我国股指期货的运行状况
自2010年4月16日,国内第一个股指期货品种——沪深300指数期货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我国期货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到现在已经有两年了,在过去的两年中,政府监管部门以及期货交易所对期指市场准入规则和交易机制进行了不断完善,使股指期货在更加安全和公平的交易环境下进行,实现了市场的稳健发展。

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股指期货的交易额的占有率已近国内期货市场交易总额的一半,同时,对资本市场带来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①监管得当运行平稳
截至2012年四月,股指期货市场总体运行平稳、规范、成熟,也使得监管层和市场继续推出金融期货新品种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为推出国债期货等更多金融衍生品奠定了基础。

截至2012年3月中旬,股指期货累计开户数超过90000户,市场流动性良好。

对股指期货投资者的适当性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市场参与者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参与秩序良好,没有出现重大违法违规交易行为以及会员强制平仓、客户投诉和交易纠纷等,市场评价也比较积极正面。

两年来,我国股指期货成长迅速,市场成熟度较高。

沪深300指数期货与现货指数保
持高度相关性:主力合约与沪深300指数相关系数达99.6%,基差率较低;近月合约为主力合约,交易最为活跃,交易量占市场总量的90%以上,这些符合成熟市场一般规律;持仓稳步增长,成交持仓比也逐渐接近海外成熟市场的水平;期货交割顺利,交割日合约价格走势较平稳,收敛性好,各合约交割量较低,没有引发“到期日效应”。

(注:股指期货的到期日效应指的是,在股指期货结算日,目标指数的成交量和波动率显著增加的现象。

到期日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指数期货采用现金交割的方式进行结算,而套利的平仓交易、套期保值的转仓交易与投机交易者操纵结算价格的欲望,在最后结算日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到期日效应。

)对股指期货市场严格的监管是股指期货成功运行的重要因素。

中金所始终坚持严监管、紧运行,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净化市场交易环境的监管理念,维护市场“三公”原则。

通过提高保证金、降低杠杆率,增强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能力;通过收紧股指期货持仓限制,主动抑制市场过热倾向;通过优化套期保值和推出套利的管理措施,来促进股指期货市场功能发挥;通过加强与沪深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等各方的密切配合,以完善跨市场监管的协调机制,防范跨市场操纵行为发生。

从总体来看,股指期货市场运行安全、平稳,实现了良好开局。

②机构参与套保为主
股指期货的推出,不仅改变了股市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的状况,而且机构投资者运用股指期货进行保值交易,能够有效地股市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随着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信托公司等机构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指引陆续也出台。

截至3月中旬,已有52家证券公司、14家基金公司、1
家信托公司参与到股指期货市场。

这些机构投资者的交易类型主要是套期保值交易,但同时也包括套利和投机交易。

股指期货的推出,逐步改变了一些投资机构“高抛低吸”,通过频繁买卖股票的盈利模式。

一些机构运用期货产品,进行“期货替代”,变现货交易为期货交易,减少了在现货市场上的频繁操作,在股市持续下跌的情况下,敢于稳定持股,坚持价值投资,这样也大大减少了股票的换手率。

③投资模式多样化
在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过程中,国内投资机构也相继开发出了各种新的投资产品与投资模式,使得国内资本市场生态环境更为丰富多彩。

期现套利、统计套利、跨期套利、市场中性策略等金融创新产品成为证券、基金和信托产品共同的创新模式。

在过去的两年里,这些特殊法人机构在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和利用上取得了显著进步。

此外,股指期货的推出也促进了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

目前证券公司是以自有资金和证券参与融资融券的,存在风险暴露的问题,特别是ETF纳入融资融券业务后,证券公司利用股指期货对这一部分的风险暴露的对冲需求增加,在股指期货的有效保护下,券商可以扩大融资融券规模。

目前,已有多家证券公司运用股指期货进行融券套保交易。

基金公司是股指期货市场重要的参与力量。

截至3月中旬,共有68个基金专户产品参与了期指交易。

在2011年新发行的119只基金专户产品中,有近六分之一的产品明确将期指作为投资标的,其中的大部分实现了正收,小部分为负收益。

有些基金公司运用量化选股模型构造股票组合,同时用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对股票组合进行完全套期保值的操作,以规避市场系统性风险。

在套利策略的使用中,一些基金公司通过对冲交易套利、高折价套利、阿尔法套利、一级市场股票交易套利等多种套利策略的灵活运用,寻找与市场方向无关的收益。

另外,公募基金和以证券信托产品模式进入的私募基金也在不断探索寻求适合自身的股指期货交易模式。

目前已有4只公募基金和2只私募基金开立了股指期货账户并开始交易。

如果说公募基金的进入能够提升股指期货市场的量级,那么监管相对宽松的私募基金,将为股指期货的创新业务提供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