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黄解毒片外用治顽疾(优秀范文五篇)

牛黄解毒片外用治顽疾(优秀范文五篇)

牛黄解毒片外用治顽疾(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牛黄解毒片外用治顽疾牛黄解毒片外用治顽疾牛黄解毒片由牛黄、雄黄、石膏、冰片、大黄、黄芩、桔梗、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症。

近年来,临床医生经实践发现它外用治病的新方法:治带状疱疹:将牛黄解毒片压碎,加入生理盐水调成糊状外涂患处,每日3~4次。

一般用药3~6天即获显效,且愈后不留后遗症。

治乳腺炎:将牛黄解毒片研末同酒糟和匀外敷患处,每日两次。

一般用药3天肿块变软,肿消痛除,乳汁畅通。

治毛囊炎:将牛黄解毒片研为细末,用蜂蜜将药末调成糊状,外涂局部,每日1~2次。

一般用药2~3天即可治愈。

治疖肿:将牛黄解毒片研末和京万红软膏调匀敷患处,每日换药一次,连用3~5日可愈。

治注射部位局部感染:把牛黄解毒片压碎,加入60%酒精适量调成糊状敷患处,用无菌纱布覆盖,约1~2小时酒精挥发后,再滴入酒精湿润。

每6小时换药一次,每日3次,5天为一疗程。

治化脓性中耳炎:先将患耳用双氧水清洗干净,再用棉签拭干。

然后将牛黄解毒片(研为细末)吹入耳内,每日换药一次,3次为一疗程。

一般连用1~3个疗程可愈。

第二篇:清痰治顽疾清痰治顽疾中医学理沦认为,临床上许多怪病预疾,与人体内的痰湿密切相关、痰饮是体内水液的病理性代谢产物,是引发多种疾病的根源之—。

正常的水液代谢途径为:饮食所摄入的水液,进入胃中,经过脾胃的运化,输送到肺而分布全身,输送到膀胱而排出体外。

如果水液代谢过程受阻,不能化生成为正常的津液,就会形成痰饮而停留在体内,引发不同的疾病。

痰饮停留的部位不同,会造成不同的疾病。

比如说,痰饮停留在肺部,会引起咳喘;停留于心窍,会引起癫狂,等神志失常;痰阻于胃肠,会引起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不适;停留于经络、关节,则会引起肢体麻木、关节疼痛;停于咽喉,会导致咽中梗塞不舒。

为了消除痰饮,可以对症采用不同的方法。

健脾胃取白术、姜半夏、枳壳各6克,加水煎煮后取药汁服用。

古人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白术调理脾胃,其运化津液功能正常则痰无从生成。

半夏通行脾胃气机,使痰饮无停留之所。

枳壳辅佐白术、半夏,可促使蓄积的痰饮从体内排出。

此法适用于痰饮停留于胃肠而致的恶心、腹胀等病症。

温肺寒用干姜、桂枝各6 克,细辛1克,大枣50克。

将前三种药物研成细末,大枣上锅蒸烂后去皮核捣烂。

将药末与枣泥混匀,加入面粉和水揉成团,分成小块在锅中烙熟后即可食用。

干姜、细辛温肺除寒,桂枝温通经络.大枣补益气血。

做成小饼食用,食助药性,既能减轻药物的副作用,又能帮助药物发挥正常的治疗功效。

此法可温肺化痰,防治老年人易患的咳喘、慢支等病症。

清热法取鱼腥萆、芦根、连翘各15克,加水煎煮之后倒出药汁,加入冰糖调味后饮用。

邪热郁滞肺中,会导致咳喘痰黄,胸闷气急等不适。

此法所用的鱼腥草、芦根、连翘,具有清肺化痰之效。

适用于肺炎、支气管炎等病症的治疗。

豁痰法取茯神、菖蒲、竹茹、莲子心各10克,加水煎点后服用。

痰饮阻塞心窍,往往造成心神不安,甚至精神恍惚,语言错乱等症状,根据痰邪作祟的发病因素,选用茯神、菖蒲来豁痰开窍,竹茹、莲子心清心火,安心神。

此法适用于心烦失眠、神志不安等病症的治疗。

益气法取甘草、浮小麦、人参、橘红各15克,研成细末之后加入蜂蜜,调成药丸服用。

每次3克,每天1次。

人参、甘草、浮小麦补五脏,安定神志。

橘红化痰排浊。

此方适用于痰饮停滞而兼有气短乏力、虚烦失眠等病症的治疗。

第三篇:巧用麻黄治顽疾巧用麻黄治顽疾巧用麻黄治顽疾这篇帖子是有感于自己的胆怯而转。

今天晚上又和老太太的两个女儿通了电话,答应她们周末再去看看。

老人是我暑假前接受的一位中风后遗症患者,左侧偏瘫,因隔壁病床病人推荐而找到我,然使尽浑身解数,头针、眼针皆用,只左腿活动略又改善,余无改善。

老人偏瘫为软瘫,体胖肌肉松弛,判为黄芪体质,处以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初用40克,后加之200克,依然无效。

那段时间,刚好在看续命汤,意欲一试,但遍查资料,续命汤用于突发四肢不用、神志清楚的病症疗效较好,较少用于脑血管意外的偏瘫。

最近看麻黄剂的资料,又欲以麻黄剂一试,但患者平素心慌、短期,两个女儿对母亲极为孝顺,我唯恐用麻黄剂造成不良反应,思量了一晚,还是不敢用。

有感于此,附上许士骠先生文章一篇巧用麻黄治顽疾许士骠麻黄一药,《神农本草经》定位于“中品”,《景岳全书?本草正》曰:“麻黄以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

《别录》则认为:“不可久服,令人虚。

”故古人有麻黄不过钱之说而流传至今。

据现代药理报道,麻黄中的麻黄碱具有收缩周围血管,升高血压,与肾上腺素有相似作用,还有强心作用等。

这些对临床应用麻黄时不可忽视。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载:“[弘景]麻黄疗伤寒,解肌第一药”。

苏颂举例曰:“张仲景治伤寒,有麻黄汤及大、小青龙汤,皆用麻黄。

治肺痿上气, 有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皆大方也。

”(《本草图经》草部中品之上卷第六,辑复本)古代名家有单用麻黄治诸疾不解者,如《千金方》以麻黄醇汤主治伤寒黄疸表热者;《金匮要略》以甘草麻黄汤主治里水黄肿,麻黄附子汤主治水肿,脉沉小,属少阴者;《圣惠方》用麻黄、桂心治风痹冷痛,《宣明方》以麻黄治中风诸病等临床验证。

历代医家,善用麻黄治顽疾不胜枚举。

笔者从医近40年,略有所悟,举例验证。

一、辛温发散治高热1956年初夏, 陈姓患者,男性,20岁,患流感3天,体温40?1℃。

证见肌肤灼热,无汗,喜睡不欲食,呈昏昏之状,苔厚黄,脉浮洪数,此乃风寒束于肌表,热郁不得以散,故用麻黄汤治之。

麻黄20g,桂枝20g,杏仁15g,生甘草15g,服1帖, 煎3次,间隔2小时服完,并嘱多喝淡盐开水,7小时后大汗淋漓,汗出而散,体温正常,顿感头清神爽,晚饭食欲正常,惟感两腿微软,余证均瘥,病愈而安。

1996年盛夏,治张姓患者,男性,57岁。

患者突发流感,头昏欲睡,四肢软弱无力,不思饮食,肌肤灼热,盛夏无汗,畏风。

无咽痛,不咳。

脉浮洪数,苔薄黄。

此乃风寒挟暑束于肌表不得达,故拟麻黄、桂枝各30g,辛温发汗;银花、连翘各30g以清热;豆豉、山栀解暑温。

1帖分3次煎服,每隔2小时服完,并以被蒙头而盖,多喝淡盐开水。

服后2次大汗淋漓,当日深夜测体温已降至36?5℃,第2天体温正常而未复发。

正如李时珍所谓:“麻黄乃肺经专药”,此言肺经者,乃藏象理论之肺也。

笔者治高热者,只要2个以上肺经症状,必首选重用麻黄,皆获显效。

二、平喘解痉治剧咳临床上常见伤风感冒后留下剧咳不止者,或急性支气管炎出现剧烈呛咳者,往往延续数周或数月不愈,苦不可忍。

诸多患者往往先求治于西医西药,打针、补液、吃药,各种抗生素、镇咳化痰药均不见效而才求助于中医中药,中医治疗此疾颇有疗效。

笔者略举2例。

其一,患者姓孟,女性,50余岁,感冒后留下呛咳不已,少痰带血,两胁痛,已达3月余。

曾用西药打针补液,口服镇咳化痰药均无效而求助中医。

笔者拟三汤治之,重用生麻黄20g,3剂。

患者服完2剂即诸症皆除。

其二,女性患者,姓周,28岁,突发急性支气管炎,呛咳不已,剧则恶心呕吐,涕泪俱下,胸胁少腹疼痛,尿亦自出,苦不可言。

虽经西药治疗,诸症不减反剧已7周。

无奈之中求治于笔者,即拟麻杏石甘汤治之。

方中用生麻黄20g,生石膏60g,杏仁、甘草各15g,5帖。

服完3帖诸症皆除。

其实《本经》中明确指出,麻黄有“止咳逆上气”功效,颇有见解。

上述两例临床突出之处在于皆因黏痰阻于肺经气道而不得出,造成肺气上逆所致,非无痰也。

咳血者,呛咳剧烈不愈所为;肺气阻滞而逆,治节失控而尿自出;胸胁少腹痛是剧咳不止使然。

故重用生麻黄豁痰出,咳自止, 血自停、气自平,古人云:治咳先治痰,痰去咳即止。

痰阻气道,非麻黄不可为。

三、轻扬辛开治失声1986年夏秋之交,王姓患者, 男性,36岁,平素好烟嗜酒,加之社交频繁,突然失声不语3天。

经友人介绍来就医。

察看咽喉无红肿、不痛,不发热,苔薄白,脉平。

笔者即以麻黄加桔梗汤治之,生麻黄20g,玉桔梗20g,生甘草20g,试服3帖。

药后患者电告笔者,发声已常,其欣慰之情难以言表。

其实《圣惠方》有麻黄治户咽痛痹,语声不出者。

愚意患者是受之于风寒束缚于咽喉所为,故重用麻黄轻扬辛开散寒之力,辅以桔梗为宣肺散寒诸药之舟辑,力至风寒即散也。

四、辛温逐寒治顽痹陆姓患者,女性,50余岁。

主症腰背四肢麻木不仁,无疼痛,指压针刺感觉迟钝,终年无汗,盛夏季节畏风裹衣,卧则盖被,病程达10年余,虽经本市多家大医院诊治无效。

另有患者姓叶,女性,70余岁。

据述3年前因洗冷水澡,导致腰腿麻木不仁,逐年加重,左腿伸屈不利,难以上下楼梯,行走困难,膝关节疼痛, 有骨擦声,各方医治无效。

以上两例,笔者均以小续命汤法治之。

方中重用生麻黄、川桂枝(各)20g,借其辛温发散之力,配以羌活、独活、防风去其风湿之邪;制川乌、制草乌温散寒毒;生姜、甘草调和化毒。

陆姓患者经3月治疗,诸症均除。

叶姓患者7天见效,3周后皆愈,两患者至今未复发。

笔者受甄权启迪,麻黄“治身上毒风痿痹,皮肉不仁,主壮热温疫,山岚瘴气”之说不假。

五、活血化瘀治脑疾1994年,一老妇陪其子(42岁)周某, 因偏瘫不语求治。

据述周某于1年前,因被某一大医院CT诊断为“脑血管畸形”而手术,术后即逐步出现不语、右侧偏瘫,右手指紧握不能屈伸,右足步履不能, 经多方诊治均无改善。

刻下患者面色暗红,精神萎靡,右侧偏瘫,四肢肌肤寒冷,不语。

舌质暗,苔薄,脉带沉涩。

辨证为瘀血阻于脑络所致,即以自拟“通脑方”(生麻黄、桂枝、北细辛、川芎、生甘草等)7帖试治,复诊时无效,即加重麻黄、桂枝用量,从10g改为20g,继服7帖,三诊时仍无改善。

随即加重麻黄、桂枝用量至30g,四诊时右手指能自行屈伸,但握力差。

原方续服3月,症状明显改善,能言能走,无须其母扶搀。

经半年治疗,基本恢复正常,现已正常上班工作至今。

1991年某大学教师姓赵。

男性,50岁突患中风,经CT诊断为脑内血肿。

笔者的自制“通脑方”重用麻黄20g,经半月治疗中风偏瘫明显改善,治疗1月即偏瘫恢复正常。

经CT复查,脑内血肿已吸收。

笔者受益于《本经》,指麻黄能“破坚积聚”也。

体会1.麻黄的功能与作用,除辛温发表,止咳平喘之外,还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现今多已淡化,从而忽略了麻黄在临床上的适应证。

2.麻黄的用量,不能拘泥于轻扬发散,辛温力强而不敢重用之,或拘泥于现代药理对麻黄碱等副作用而束缚之。

麻黄与麻黄碱之间既有相似的一面,更有不同之一面。

3.现代药理报道,麻黄碱具有强心、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并能通透血脑屏障、深入骨髓等作用,可为我所用,引以思考。

4.重用麻黄治顽疾,关键在于精确的辨证,在于求本,方药的组合在于突出重点,论治的规则在于掌握病机变化,理法方药在于协调统一是核心,应用其它中药(尤其是“下品”毒药)亦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