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铎及写像秘诀

王铎及写像秘诀

人物简介王铎(1592年—1652年)明末清初大臣、书画家。

字觉斯,一字觉之。

号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

孟津(今河南孟津)人。

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王铎画像能一日两粥”的生活。

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受到考官袁可立的赏识推荐,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

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坎坷多艰。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十一岁的王铎曾一度避难于苏州浒墅关袁枢寓所,二人交情笃厚,往来间以诗文书画相唱和。

袁枢之父兵部尚书袁可立的神道碑文和墓志铭就是王铎亲笔撰文书写的。

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殉国于景山。

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王铎为东阁大学士。

清朝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永历六年(1652年)病逝故里。

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绘画杨竹西小像图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

画山水宗荆、关,丘壑峻伟,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蕴,意趣自别。

山水花木竹石,皆用书中关纽。

间作兰、竹、梅、石,洒然有物外趣。

他的画主要继承了五代荆浩和关仝的风格,王铎的作品丘壑高峻,气势雄伟。

同时他也吸收董源和王维的画法,主要以水墨晕染为主,皴擦不多,略施淡色,山川显得厚实雄伟,生机勃勃。

他的山水画景色比较写实,山石的造型方峻,勾皴相间。

他的山水画是以元人的笔墨技法画出了宋人味道。

王铎的人物画极少见,而且画法比较简略、写意。

书法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

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

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

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

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

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王铎工真、行、草书,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

梁评其“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苍老劲健,全以力胜。

”无论是伟岸遒劲的大楷、高古朴厚的小楷书,还是他那飞腾跳踯的行草书,在晚明书坛上都应说是一流的。

存世书迹较多,刻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

《清史稿》卷七十九有传。

《王维五言诗卷》,书于崇桢十六年(1643年),绫本,楷书、草书。

凡32行,其中楷书13行,草书19行,每行字数不一。

纵21厘米,横165.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赠袁枢诗册》计八页四十五行,三百八十一字,自署书于崇祯六年(1633),自作诗五律八首赠河南睢州(今睢县)袁枢(袁可立子),为同时期的又一力作,现为美国杨思胜收藏。

他的代表作《洛州香山诗轴》,在结字上把米芾的倚侧发挥到了极致,再以涨墨法略去点画改变字形,确实有“破鬼胆”之怪;再以中锋强力掠扛,轻重对比强烈,真正有神龙飞腾的不测之力。

王铎在书法作品平面空间构成上的美学创造,至今已历四百年而无人居其右。

王铎生活在一个动乱、黑暗的时代,仕途上并不用心,只图“好书数行”传于世。

他在观念上并不主张反传统,但他锐意于书而近于痴的进取精神,不自觉地走到书法史上的另一个制高点,足以与羲、献项背。

因此,他慨然叹曰:“余于书、于诗、于文、于字,沉心驱智,割情断欲,直思跂彼室奥。

恨古人不见我,故饮食梦寐之。

”五十岁在怀州所书的《赠张抱一行书诗卷》和《赠张抱一草书诗卷》,这二卷分别是王铎行书和草书的精品。

王铎诗宗杜甫,此二卷十数首感事伤时的诗中发出了“百感中原事,魂魂向夜生”的悲鸣,乃是离乱战火中奔波有感于生灵涂炭的“诗史”品格,因此前卷行书尤显沉雄深厚,后卷草书乃感幽怨缠绵。

黄道周评价王铎书法曾有“五十自化” (《中国书法全集-王铎一》,12页)之说,这是强调生话与人格历练对书法风格成熟的审美卓见。

徐悲鸿曾有一诗,用“蟠、蛟、螭”这种极尽其变的“神龙”来比拟王铎草书所塑造的形象,并赞之曰:“有明书法推第一,屈指匹敌空坤维。

”他甚至还发问说:“文安诗作猛虎吼,谁执王字相雌雄?” (《中国书法全集-王铎一》,22页)这大概也是村上三岛“后王胜前王”之说的源头吧。

王铎降清后八、九年时间,书风更趋成熟老辣,其狂草技法已臻化境。

书法成了其“贰臣”的心理矛盾和落寞情怀的排遣,故作品已失去崇祯朝的扛鼎之力和奋发之气,而转为理性和孤冷。

但偶有酒后佳作如《奉龚孝升书卷》,行笔刚毅,元气充盈,既是晚年颓废生活偶发牢骚的写照,也是悲剧情怀的痛苦表露,堪称行书代表作之一。

神笔王铎传说王铎入阁拜相后,皇帝让他书写一匾额:天下太平。

楷书巨匾挂上后,在一片赞扬声中,一个太监忽然发现“太”字少了一点,成了天下“大”平。

众人抬头细审,果然是真。

正待发问之时,但见王铎不慌不忙地手握颓笔,饱蘸浓墨,将笔向匾上掷去,不高不低,不歪不斜,恰好点在“大”字左下方,遒劲洒脱的一个“太”字,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众目睽睽之下。

登时一片喝彩,齐夸王铎神功。

皇帝惊喜万状,脱口称赞道:“王爱卿真乃神笔也。

”从此“神笔王铎”驰名天下。

写像秘诀凡写像须通晓相法[1]。

盖人之面貌部位与夫五岳四渎,各各不侔[2],白有相对照处,而四时气色亦异。

彼方叫啸谈话之间,本真性情发见,我则静而求之[3]。

点识于心[4],闭目如在目前,放笔如在笔底,然后以淡墨霸定[5],逐旋积起,先兰台庭尉,次鼻准,鼻准既成,以之为主[6]。

若山根高,取印堂一笔下来[7];如低,取眼堂边一笔下来[8];或不高不低,在乎八九分中,则侧边一笔下来[9]。

次人中[10],次口,次眼堂,次眼,次眉,次额,次颊,次发际,次耳,次发,次头,次打圈,打圈者面部也。

必宜如此,一一对去,庶几无纤毫遗失[11]。

近代俗工胶柱鼓瑟[12],不知变通之道,必欲其正襟危坐如泥塑人,方乃传写,因是万无一得,此又何足怪哉?吁!吾不可奈何矣!采绘法凡面色:先用三朱、腻粉、方粉、藤黄、檀子、土黄、京墨合和衬底[13],上面仍用底粉薄笼,然后用檀子墨水斡染[14]。

面色白者,粉人少土黄、燕支[15],不用燕支则三朱。

红者前件色人少土朱[16]。

紫堂者粉檀子老青人少燕支[17],黄者粉土黄人少土朱。

青黑者粉人檀子,土黄、老青各一点,粉薄罩檀墨翰[18]。

已上看色清浊加减用,又不可执一也。

口角燕支淡,如要带笑容,口角两笔略放起。

眼中白染瞳于外两笔,次用烟子点睛,墨打圈,眼稍微起,有折便笑[19]。

口唇上燕支蓦[20]。

鼻色红燕支微笼。

面雀斑淡墨水斡,麻檀水斡。

髯色墨者依鬓发渲,紫者檀墨间渲[21],黄红者藤黄、檀子渲。

发先用墨染,次用烟子渲,有间渲、排渲、乱渲,.当自取用。

手指甲先用燕支染,次用粉染根。

凡染妇女面色,燕支粉衬,薄粉笼,淡檀墨斡。

凡染法,白纸上先染后却罩粉,然后再染提掇[22];绢则先衬背后。

原文凡调合服饰器用颜色者,绯红用银朱、紫花合[23]。

桃红用银朱、燕支合。

肉红用粉为主,人燕支合。

柏枝绿用枝条绿人漆绿合[24]。

黑绿用漆绿人螺青合[25]。

柳绿用枝条绿人槐花合。

官绿即枝条绿是[26]。

鸭头绿用枝条绿人高漆绿合[27]。

月下白用粉人京墨合[28]。

柳黄用粉人三绿标并少藤黄合[29]。

鹅黄用粉人槐花合。

砖褐用粉人烟台[30]。

荆褐用粉人槐花、螺青、土黄标合[31]。

艾褐用粉人槐花、螺青、土黄、檀子合[32]。

鹰背褐用粉人檀子、烟墨、土黄合[33]。

银褐用粉人藤黄合。

珠子褐用粉人藤黄、燕支合。

藕丝褐用粉入螺青、燕支合。

露褐用粉人少土黄、檀子合。

茶褐用土黄为主,人漆绿、烟墨、槐花合。

麝香褐用土黄、檀子人烟墨合。

檀褐用土黄人紫花合。

山谷褐用粉入土黄标合。

枯竹褐用粉、土黄,入檀子一点合[34]。

湖水褐用粉人三绿合。

葱白褐用粉入三绿标合。

棠梨褐用粉入土黄、银朱合。

秋茶褐用土黄人三绿、槐花合。

油里墨用紫花、土黄人烟墨合[35]。

玉色用粉人高三绿合[36]。

蛇色用粉、漆绿、标墨人少土黄合[37]。

毯子用粉、土黄、檀子人墨一点合[38]。

蓝青用三青人高三绿合。

金黄用槐花、粉入燕支合。

雅青用苏青衬螺青罩[39]。

鼠毛褐用土黄、粉入墨合。

不老红用紫花、银朱合。

葡萄褐用粉人三绿、紫花合。

丁香褐用肉红为主,人少槐花合。

杏子绒用粉、墨、螺青入檀子合。

毯绫用紫花底紫粉褡花样[40]。

番皮用土黄、银朱合。

鹿胎用白粉底紫花样[41]。

水獭毡用粉、土黄合。

牙笏用好粉一点、土黄粉凝[42]。

皂鞾用烟墨标。

柘木交椅用粉、檀子、工黄、烟墨合。

金丝柘同上不入墨[43]。

紫袍用三青、燕支合。

其馀不能一一备载,在对物用色可也。

凡合用颜色:细色头青、二青、三青、深中青、浅中青、螺青、苏青,二绿、三绿、花叶绿、枝条绿、南绿、油绿、漆绿,黄丹、飞丹,三朱、土朱、银朱,枝红、紫花,藤黄、槐花、削粉、石榴颗、绵燕支、檀子。

其檀子用银朱浅人老墨、燕支合[44]。

写真古诀写真之法,先观八格,次看三庭,眼横五配,口约三匀[45]。

明其大局,好定分寸[46]。

八格解:相之大概,不外八格,田、由、国、用、目、甲、风、申八字。

面扁方为田,上削下方为由,方者为国,上方下大为用,倒挂形长是目,上方下削为甲,颐阔为风,上削下尖为申[47]。

三庭解:发际至印堂为上庭,印堂至鼻准为中庭,鼻准下一笔至地角为下庭[48],谓之三庭。

五配三匀解:山根约一眼之位,两鱼尾约两眼之位,共成五[49],谓之五配;两颐约两口之位,共成三[50],谓之三匀。

收放用九宫格法作书九宫本九九八十一格,收小即所以放大,将全面眶格画于大九宫格内,上顶发际,下齐地角,即用小九宫一个收小,便丝毫不爽,格须斩方[51]。

九宫格收放法,只以能画后用之,若初学当熟习起手诀,目力方准[52]。

作者简介王绎字善思,号痴绝生,生当元顺宗时期。

睦州人,寓居杭州。

擅长画人物肖像,十二三岁时已能写照,及长,得顾逵指点,画艺益进。

存世有《杨竹西小像》。

另写有《写像秘诀》一文,实乃是“人物画诀”,是其人物肖像画创作的经验之谈。

见解独到,切于实用,提出画肖像当于被画者在“叫啸谈话之间,本真性情发现,我则默识于心”,然后下笔,不应让被画者“正襟危坐如泥塑人,方乃传写”。

对于采绘,亦提出对各种肤色特征及各个部位,应相应调配各种色彩。

文中阐述详尽具体,是中国传统肖像画法存世最早的理论著作。

此文赖陶宗仪《辍耕录》载录得以传世,今即以此予以标点。

[1]写像:画像。

即画肖像。

相法:观察面相体态等以卜吉凶的方法。

汉王符《潜夫论·相列》:“人之相法,或在面部,或在手足,或在行步,或在声响。

”此重在面相。

[2]五岳:一般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不侔:不齐等;不相当,不一样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