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组织1.什么是“学习型组织”?所谓学习型组织,指的是组织内的所有成员全身心投入,形成勤奋好学氛围的组织,是一个学习资源和学习成果共享,促进所有成员不断学习的互动组织;是通过不断学习调动成员积极性,发挥创造性,调整和改造组织自身以适应环境变化。
求得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组织;是凭借学习,将所有成员的学习成果转化为生产或服务价值,进而体现个人价值,大幅度提高组织绩效,实现共同理想的组织。
学习型组织会想方设法通过机制建设,促进全体成员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会创造并形成一个宽松的、适于成员学习和交流的气氛,促进全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沟通和知识共享;会制定详尽的教育和培训计划,鼓励员工不断更新知识。
在学习型组织中,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
由于不断的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学习型企业能够清楚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随时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调整自己的市场适应能力,并因而站在时代的前例。
我们熟知的许多大公司,如美国的AT&ST、福特汽车、通用电气、摩托罗拉、联邦快递、欧洲的赛恩斯钢铁等都相继把自己的企业改造成学习型组织。
新加坡政府也在努力打造学习型社会。
2.“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有哪些?从实践的情况看,“学习型组织”一般拥有以下特点: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拥有开放的学习系统;形成了学习共享与互动的氛围;具有实现共同理想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力;工作学习化,成员在工作中享受生命意义;学习工作化,组织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不仅可以使企业不断突破自我,持续创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对其他组织如机关、学校及其他事业单位等的创新与发展也有启示作用。
我们可以运用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去挖掘不同组织创造未来的潜能,创建学习型工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等等,最终形成学习型社会。
3.学习型组织有什么特征?学习型组织讲求持续的学习、转化与改变,强调学习是一种演进的过程,而不是终结状态,强调把学习和工作系统地、持续地结合起来。
根据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习型组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学习讨论。
学习型组织有一个人人赞同的共同构想;在解决问题和实际工作中,抛弃旧的思维方式和常规程序;成员对所有的组织过程、活动、功能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思考;成员之间坦率地相互沟通;成员抛弃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为实现组织的共同构想一起工作。
具体来说,学习型组织主要特征有:(l)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以共同愿景团结全体成员,这种共同愿望来源于员工个人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是组织中所有员工的共同理想。
这一共同理想使具有不同个性的成员个人凝聚在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2)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学习型组织是以团认为最基本的学习单位,组织的所有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伙的努力来达到的。
(3)善于不断学习这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学习型组织重视组织中个人、团队和组织三个层面的不断学习,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体学习”。
学习型组织在“个人和团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组织的文化和发展战略,确定组织学习方针、途径和过程,把个人的职业发展、公司和组织的发展战略、对社会所负的责任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以支持个人、工作团队及整个组织系统的共同发展。
因为有统一的目标和共同意愿,又有系统的教育和学习体制,组织学习的总体效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要大大超过个人学习的效果。
组织通过保持学习的能力,及时清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不断突破组织成长的极限,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
(4)重视学习成果转化学习型组织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视。
学习型组织不仅要求创造知识,获取知识,更要求转化知识为成果,推动组织的改变。
也就是说组织成员学习的结果,必须变成组织的行为,促进组织以新的方式处理事务。
组织也能够以快速、聪颖的学习来承担风险,勇于尝试,吸取经验,改进缺失,取得竞争优势,使组织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及创新力。
(5)扁平式管理结构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通常是金字塔式的,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结构则是扁平的,即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
中间管理层次的减少可以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下层移动,让最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从而形成以“地方为主”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这样的体制,保证了上下级的不断沟通,保证了下层能直接理解到上层的决策思想和工作要求,上层也能亲自了解到下层的动态,掌握第一线的情况。
从而使企业内部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群体,产生巨大的、持久的创造力。
(6)自主管理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自主管理”是使组织成员能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的方法。
通过自主管理,组织成员可以自己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自己选择伙伴组成团队,自己选定改革、进取的目标,自己进行现状调查,自己分析原因,自己制定对策,自己组织实施,自己检查效果,自己评估总结。
团队成员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形成共同愿景,能以开放求实的心态互相切磋,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增加组织快速应变、创造未来的能力(7)员工家庭与事业平衡学习型组织努力使员工丰富的家庭生活与充实的工作生活相得益彰。
学习型组织对员工承诺支持每位员工充分的自我发展,而员工也承诺对组织的发展尽心尽力。
这样,个人与组织、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会大大减少,从而提高员工家庭生活的质量,达到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
(8)领导者肩负新的使命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
领导者的设计工作是一个对组织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而不只是设计组织的结构和组织政策、策略,更重要的是设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领导者的仆人角色表现在对实现愿景的使命感;领导者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界定真实情况,协助成员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提高成员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促进每个成员的学习。
(9)重视文化开放和系统思考学习型组织建立了新的学习模式,有开放的文化,也重视开发系统的思考能力。
在学习型组织中,一方面,组织成员彼此接纳,坦诚相见,相互信任,相互学习,分享所得的信息及结论,另一方面,学习型组织用系统的思考和整体观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组织的领导者和其他成员重新审视组织价值观念和组织文化,更全面地分析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增加组织对于外部环境挑战的能力,促进组织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4.什么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代较为流行的管理理论之一,是由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催生的理论,也是顺应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现代管理理论,融合了东西方管理思想的精华。
就企业管理而言,“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继“全面质量管理”、“企业流程再造”、“团队建设”后发展出的一个新的企业管理举措。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整体能力,提高整体素质;仅仅依靠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和聪明才智已经不能保证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是那些能够使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发挥聪明才智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企业,即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提高人自身素质的要求。
这一理论的真正意义在于:学习是为了提高组织的竞争力,保证组织的生存,促进组织的发展,同时学习也是为了实现职工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职工在工作中享受生命的意义。
通过迈向学习型组织的种种努力,更可以引导出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新观念,推动组织成长、壮大,创造光明的未来。
5.为什么会出现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学者赫钦斯1968年出版《学习社会》一书。
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目标。
1990年,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所著《第五项修炼》中首次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化、系统化。
他认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
随着《第五项修炼》一书的持续热销,学习型组织理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许多国家、政府及行业企业关注这一理论,建立学习型组织也成了潮流。
学习型组织的兴起,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管理科学理论研究的创新以及国际社会的变迁而逐步发展的,可以说学习型组织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首先,技术的进步、经济形态的转型催生了学习型组织。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全球化、信息革命、知识经济,不仅使商业环境更加复杂,同时也加速了产业的变革,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世界更充满变化。
而且,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促使经济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知识,劳动力从生产制造转向“智力制造”,企业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知识不仅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且,国家的兴旺也越来越离不开高科技产业如生物技术、电子通讯、环保、计算机软件及其应用。
创新和知识对于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
在日益变化的环境中,传统的企业组织模式和管理理念越来越表现出它的僵化,以及与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不相适应性。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曾经极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在经济社会变革中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而那些注重产品开发、改良、更新、保护知识,并且迅速、持续不断地将它们转化为先进的产品或劳务的企业成了各行各业中最成功、最具竞争力的佼佼者。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那些遭淘汰的企业组织普遍存在着学习障碍,在竞争中逐渐失去了各种机会。
而那些成功的企业,是因为它们能够不断地吸收知识、转化知识并产生出新的知识,能够通过学习来提高企业组织预见变化的能力,并迅速根据环境变化及时捕捉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调整组织的行为,采取相应对策。
实际上高度的信息化使组织成了一个学习的机构,组织的一个基本目的也就是拓展知识,让组织更加有效率。
而学习成了不再是坐在教室里或者是上岗前的孤立事情,相反,学习成了工作的核心,学习是劳动的新形式,知识和学习正日益成为企业等各类组织最重要的资产。
这就使组织学习在知识经济时代显得愈加重要。
其次,理论的成熟和发展支撑了学习型组织的传播。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可持续发展模式逐渐取代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全面的确立,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逐渐成为共识,用制度加控制迫使人勤奋工作的管理思想遭到抛弃。
这就为组织的发展引入人的自身发展目标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
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中,研究企业组织如何适应新的知识经济环境,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增强企业的生命力,成为世界企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学习型组织”最初的构想源自于美国学者佛睿斯特的“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一种具有层次扁平化、组织咨询化、系统开放化特点的,逐渐由从属关系转向工作伙伴关系,不断学习,不断重新调整结构关系的未来企业。
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继续了佛睿斯特的研究,吸收东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提出了以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念,迎合了当代企业界探索发展、寻求创新的需求,成为这些企业迎接挑战、赢得竞争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