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药物制剂创新与国际化中山大学吴传斌教授PPT课件
药物制剂创新与国际化中山大学吴传斌教授PPT课件
(Self-programmed therapeutic system)
缓释控释制剂
口服缓控释制剂
美国市场上销量 排名前一百的药物
非口服类 24%
▪ 持续释药在有效浓度以上 ▪ 减少药物浓度在峰谷值之间的波动 ▪ 避免副反应 ▪ 减少剂量 ▪ 减少用药频率 ▪ 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口服 类
76%
药物释放系统
2000
142 117 82 24 67 38
4 5 12 0 15 506
2005
263 226 160 65 127 72 10 12 33 50 25 1043
增长率
85% 93% 95% 171% 90% 89% 150% 140% 175% --67% 106%
我国药物制剂产业发展现状
低水平重复仿制制剂 无药物制剂产品国际化 缺乏市场产品创新性
怎么办
?
新药开发的代价
❖ 平均每5,000种药物中有5种药可以申报进行人 体临床试验,而仅有一种可以被批准。
❖ 市场上开发的新药的平均花费是八亿美元。 ❖ 发现和开发一种新药耗时 12-15 年。
制剂的创新
由于新药投入风险愈来愈大,技术要求显著
提高,化合物新药开发相对放缓
药物研发进入了制剂创新时代
释药孔径 400~1000μm
常见的渗透泵释药系统
双层片心是由含有药物和赋形剂的药物层和由含 有能增大渗透压的活性物质的推动层组成
骨架片的缓释机理:溶蚀 骨架片
药物
高聚物 骨架释药技术是通过单一或混合型亲水高分子来控制骨架药片 的溶蚀以达到控释药物的效果
包衣微丸
包衣微丸
包衣材料可以是水溶性的, pH 依赖性或不依赖性,也可以是水 不溶性的,取决于化合物的个体需要。
药物缓释的机理: 溶出
无药颗粒
包含药物
蜡或聚合 体包衣
非缓释成份
缓控释制剂的基本分类
1)骨架型或基质型(水凝胶型、蜡质型等)
2)贮库型、膜控型或包衣型(微孔膜、半透 膜等)
3)其它(渗透泵、植入型、透皮、脉冲式和 自调式等)
缓控释制剂的类型
微丸, 胶囊剂, 骨架片, 包衣小丸, 包衣骨架片, 薄膜包衣药物树脂控释制剂, 微孔膜包衣控释制剂, 胃内滞留漂浮型控释片, 滲透泵控释片,定位控释制剂, 控释液体制剂, 控释干混悬剂, 口服缓释膜剂等。
➢ 为适应药物性质的需要 ➢ 为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为运输、贮存、使用方便
药物的传递系统(DDS)
缓释、控释制剂 靶向制剂(包括靶向修饰) 脉冲给药系统 择时给药系统 自调式释药系统 经皮给药系统 生物技术制剂 粘膜给药系统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
第一代制剂:普通制剂 第二代制剂:缓释制剂
(Sustained-release products, late 1940s and early 1950s) 第三代制剂:控释制剂
药物制剂创新与国际化
吴传斌 教授
中山大学药学院 中山大学药物制剂工程研究开发中心
2008年12月3日
提纲
❖ 制剂的概述 ❖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 ❖ 靶向药物制剂 ❖ 制剂产品研究现状 ❖ 制剂自主创新的策略 ❖ 制剂技术的研发热点 ❖ 中山大学制剂室简介
基础理论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表面活性剂 药物微粒分散系理论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粉体学基础 流变学基础 药物制剂的设计
制剂新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 包合技术 微囊化技术 纳米技术 脂质体技术 球晶制粒技术 包衣技术
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 为了适应临床的需要
(1)剂型可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 (2)剂型能调节药物作用速度:
速效剂型:注射剂、舌下含片、吸入气雾剂 长效制剂:植入剂、缓控释制剂 (3)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毒副作用 (4)某些剂型有靶向作用
缓控释制剂毒性范围
最低毒性浓度
`
最低有效浓度
缓控释制剂的优点
▪ 在作用部位较稳定的血药浓度 ▪ 血药浓度的峰值和谷值差最小, 确保治疗 安全 ▪ 避免由于剂量过大和服药频率过高而导致 的不良反应 ▪ 减少剂量, 减少药物治疗中的失误 ▪ 减少用药频率, 方便患者服用 ▪ 提高患者顺应性
缓控释制剂的缺点 ➢ 剂量调节的灵活性降低 ➢ 给药方案无法灵活调节 ➢ 价格较贵
其它 2%
透皮制剂 8%
口服控释制剂 60%
植入型 10%
吸入型 27%
Source: IMS America - Drug delivery based products
药物传递系统的全球销售额 (亿美圆)
DDS技术
控释制剂 经肺吸入制剂 经鼻吸收制剂 粘膜给药制剂 经皮吸收制剂 注射剂/植入剂 无针注射剂 直肠给药 脂质体 细胞/基因 治疗 其他 总共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mid- to late 1960s) 第四代制剂:靶向制剂,欲使药物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和靶细
胞,以提高疗效并降低,并降低全身毒副作用. (Targeted drug delivery, 1970s) 第五代制剂:智能给药制剂(自调式给药系统), 反映时辰生物 学技术与生理节律同步的脉冲式给药,即在发病 高峰时期在体内自动释药.
胶囊
片剂
药物缓释的机理: 扩散
膜
药库
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药库
不溶性高分子膜扩散释药
小孔由高分子膜上 可溶性的部分产生
水溶性高分子膜扩散释药
包衣片释药机理: 扩散
包衣片或包衣微丸
药物核心
液体通过小孔进入
释放速率控制膜 药物通过扩散或 溶蚀释放
渗透泵释药系统
▪ 以膜内外的渗透压差为释药动力、以零级释药为
基本特征的一种新型释药系统
▪ 恒定的零级释药速率 ▪ 释药原理:利用渗透压在可控制的速度内释放药
物 ,使得释放时间超过24小时
▪目前控释效果最为理想的控释制剂
药物缓释的机理: 渗透
渗透释药小孔
半透膜
高渗透核心 中含有药物
基本的渗透泵界面图
渗透泵控释片 内的渗透压一般
比释药环境的 渗透压高5~6倍
半透膜厚度 10~100μm
新型释药系统的研究已成为药物创新的前沿
缓控释制剂的研发
研究周期较短,成功率较高
缓
控
释
经济风险小,投资回报率高
制
剂
技术含量高,便于市场宣传
药物浓度
缓释制剂的血药浓度和时间的关系
最低毒性浓度 治疗范围
最低有效浓度
时间
理想血液或组织中药物的持续浓度和时间的关系
常规制剂、缓释制剂与零级控释 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