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的影响

跨流域调水对区域的影响

南水北调对区域生态的影响地理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11级20110514756 李勘引言: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人类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展经济而实施的一项大规模的人工工程。

它使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人类的意志在时间和空间上重新分配,从而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人们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但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改变了流域间水资源的自然地理分布,水源区、输水区和受水区水文情势将发生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有利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1南水北调的工程简介:南水北调工程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工程量最浩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1.1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入黄河, 是解决我国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的战略性工程。

一是雅砻江引水线从雅砻江长须附近修建枢纽, 自流引水到黄河支流恰给弄。

二是通天河引水线,即在雅砻江引水先期开发条件下的二期工程。

在通天河同加附近建枢纽自流引水到雅砻江, 再由雅砻江引水到黄河支流恰给弄。

三是大渡河引水线,在大渡河上游足木足河斜尔尕附近修建枢纽抽水到黄河支流贾曲。

1.2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从长江支流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 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 终点北京。

远景考虑从长江三峡水库或以下长江干流引水, 增加北调水量。

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 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中线工程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中西部,中线工程可缓解京、津、华北地区水资源危机, 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城市生活、工业增加供水,推动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1.3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引水, 基本沿京杭大运河逐级提水北上, 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 终点天津。

长江下游水量丰富,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抽水, 水源充沛, 调水量取决于引水工程规模。

东线工程实施后可基本解决天津市、河北省黑龙港运东地区、山东鲁北、鲁西南和胶东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紧缺问题, 并具备向北京供水的条件, 促进环渤海地带和黄淮海平原东部经济发展, 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为京杭大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 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2南水北调对生态影响:任何调水工程, 其对环境的影响均可按地理分区方法分成: ( 1) 水量调出区; ( 2) 调水通过区; ( 3) 水量调入区来进行评价。

2.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2.1.1对供水区的影响:中线工程供水范围主要包括唐白河平原、豫东淮北平原和海河平原, 纵跨北亚热带、暖温带和温带, 自然环境南北差异大.供水区总的地势是西高东低, 南高而北低, 以平原为主, 可全程自流引水送水, 运行成本低。

南部是向南开口的南阳盆地, 往北是一望无际的黄淮海平原。

中线工程主要供水对象的黄淮海平原, 属于北方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为增加优质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增加农业用水、改善农业生态,为供水区农田林网化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创造了条件。

增加回灌水量、稳定地下水位, 控制地面沉降。

改善饮用水水质、保障人群健康。

2.1.2对沿线的影响:汉江干流自丹江口至碾盘山为中游, 碾盘山以下为下游, 中下游全长652 km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水量的影响,调水后, 地下蓄水量的适当增加, 有利于改善地下水质; 增加农业供水量, 将改善农田灌溉水质。

但值得注意的是, 区域外大量调水,尽管有效地增加了可供水量, 但废污水排放量也将明显增加。

二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江段流量减少, 水位稳定,会使汉江中下游沿岸城镇与工业排放污染物的稀释自净能力减弱、浮游藻类可能发生爆发性的生长繁衍形成水华, 对渔业和水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对鱼类影响主要有, 经济鱼类仍将以草食性鱼类和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的鱼类为主. 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 干流襄樊以上段可能消失或缩小,襄樊以下段基本稳定, 支流唐白河则可能增大; 对产粘性卵的鱼类没有多大影响. 由于鱼类栖息, 繁殖和摄食条件改变, 成鱼种群数量减少,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鳙鱼。

三是对对河道及防洪、航运、取水的影响,调水后由于水沙条件发生变化, 河床相应变化调整, 中游在沿程普遍冲刷的同时, 支汊淤堵、洲滩并岸、水流归槽、河床变化逐趋稳定。

水量减少及河势的变化, 汉江中下游洪峰流量和水位有较大幅度下降、大洪水威胁可基本缓解。

流量过程调平、枯水流量增大, 水流集中归槽、上下深槽进一步贯通、碍航浅滩减少、航道趋向稳定, 航运条件改善。

汉江水源补充的浅层地下水的工矿企业及沿江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将会受到影响, 直接提水的泵站有一部分将抽不到水, 用井水的也会因地下水位下降而取水不足甚至无水可取。

2.1.3对丹江口库区环境的影响:移民环境容量和移民环境影响。

但本工程移民数量大、涉及范围广、部分移民为二次搬迁, 社会心理因素复杂, 在移民搬迁及安置初期存在着因建房、筑路、垦殖等因素, 导致森林植被砍伐, 覆盖率下降, 存在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的可能性。

关于诱发地震问题。

丹江口水库初期规模蓄水后1~ 8 a 中, 地震活动较蓄水前增加, 其特征是震中自库外逐渐向库岸迁移, 在距丹江口水库1~ 3 km 的林茂山和宁湾瓦房沟的碳酸盐岩分布区形成两个微震密集区.蓄水后8~ 16 a 地震活动逐渐减弱, 频度和强度较蓄水前还低。

地应力的积聚和释放按地质年代记,丹江口水库最终如果可能诱发地震, 也将大为滞后, 且强度不会很大。

关于水质问题。

根据实测资料, 丹江口水库水质优良. 加高大坝后, 陶岔引水渠首断面水质可达地面水环境质量Ò类标准, 其它各处除高锰酸盐指数稍高外, 均可满足各类用水要求。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丹江口水库加高后, 水面更大、流速更缓, 库岸线增长, 水体的外源性营养物质增加, 为发展库区渔业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2.2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2.2.1对调水河流地区影响对坝址下游影响。

( l) 对坝址下游气候影响。

调水后, 三条河引水坝址下游10 一5 3 k m 以内河道径流量少, 水深变浅, 但水面宽度变化较小,水面面积无明显变化,故水面燕发量变化也不显著,相应地因调水引起的坝址下游临近地区的气温、湿度和内源水汽的变化都不会显著; 同样原因, 坝址下游临近河段陆面和水面的比例基本保持天然状态。

由水面减少引起的地面糙率增大和水面吹程缩短不显著. 因此对风向和风速也不会有大的影响。

( 2) 对干旱河谷影响。

通天河、雅普江大渡河中下游地区的局部河段分布有于早河谷。

干早河谷是特殊的地理位工及高山峡谷地貌加之大气环流的综合影响形成的。

调水不可能改变坝址下游的地形条件和大气季风环流形势.。

对降水量、蒸发量和空气湿润度等的影响也将是微乎其微, 且干早河谷距调水区2 0 km 以上, 沿程径流不断汇人。

调水不会加剧下游于早河谷的危害。

( 3) 对下游生物影响。

植物生长主要受上壤类型、气候条件等主要环境因家的影响, 生态用水则依靠降水补给。

西线调水仅使水库坝下10 一50 k m 河段水量明显减少, 对土坡类型、局地气候和地下水的影响微弱, 因此不会对引水坝址下游临近河段两岸植物种群的生态用水带来明显变化。

陆生野生动物对植被资源有较强的依赖性, 西线调水对坝址下游地区的局地气候和植被条件皆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对库区影响。

( l) 对局地气候影响。

调蓄水库蓄水后, 其环境特征类同于扎陵湖和那陵湖等高原湖泊, 大面积的水面将对库周气候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

湖陆风将更加显著。

( 2) 对生物影响。

水库建成后, 随着库区小气候的改善及库周地下水位的升高, 一些湿生植物草种也随之在库周生长,从而促使植物多样性增加, 库区生态将会逐渐向良性循环发展。

植物多样性增加将有利于动物多样性增加, 水库水面将成为鸟类新的栖息地。

水库建成后, 部分生物性营养物质被拦截在库区中, 从而为湖泊型水生生物发育创造了条件。

2.2.2对调水工程区影响(1)对生物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影晌。

调水工程施工将迫使野生动物迁徙到远离施工作业活动以外地区, 但不会对其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西线调水输水线路主要为隧洞形式, 线路建成输水后, 将不会阻断区域内陆生动物的自然迁徙及觅食路线, 不会导致长江、黄河上游陆生动物区系组成、种群结构及资源量的改变。

通天河引水河段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调水工程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

工程实施后, 施工人群的到来及施工爆破、开挖等一系列施工活动将迫使野生动物迁徙至远离施工活动范围以外区城, 但随若施工结束, 施工人员的撤离, 施工区环境的重新回归自然, 野生动物将会重返原栖息地。

因此, 工程施工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是短期的, 且是可逆的。

(2)对水土流失影响。

水库、输水工程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将产生大量的弃渣、弃土, 扰动原地貌, 破坏原生植被, 甚至使局部地区成为裸林地,引起新增水土流失。

因此, 必须与工程设计、施工同步做好水库、抽水工程及配套设施的水土保持方案。

(3)对环境地质影响。

调水工程的实施将改变调水区地质环境固有的平衡状态,可能诱发许多新的环境地质间题。

如水库诱发地展问题、库岸稳定间题、冻土及冻害问题等。

水库诱发地的因素非常复杂。

输水线路区有岩屑坡、泥石流、热融洼地、滑坍、冻土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工程施工会加速它们的发展, 影响地面工程的稳定性. 在规划时应尽量避开这些不良工程地质地区。

2.2.3对受水区影响。

受水区干早少雨, 水资源稀缺, 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

调水将有利于改善受水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主要表现在:增加河川径流量 , 改善水环境,促进受水区水土流失治理,为土地沙澳化防治创造条件。

总之, 调水后, 通过灌溉, 发展大农业, 增加植被盖度, 调节小气候, 对水土保持, 减轻土地沙漠化, 减少人黄泥沙, 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3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2.3.1有利影响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增加了水环境容量;缓解了地下水超采问题;促进节水治污,根本改善调水沿线地区水环境的整体质量;防止调需湖泊营养化,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3.2主要不利影响(1)对长江口盐水入侵产生一定影响。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调水量总体看来对长江口的影响较小,但是由于长江两岸引用水工程众多,将会对长江口枯水期盐水入侵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特别是枯水年的枯水期。

(2)生态环境影响1)东线工程的施工对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对水生生态环境而言,扩挖和疏浚工程会损伤部分水生动植物,造成一定的生物量损失,使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受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