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田时雨广州中医药大学吴宣富1 前言王清任是我国清代伟大的医学科学家,他的学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100多年来,国内外对王清任学说的研究方兴未艾,硕果累累。
他的唯一著作《医林改错》,确为后世集活血化瘀之大成者。
该书制方三十三首,除去可保立苏汤、黄芪防风汤及单方等11首外,余22首皆以活血化瘀为主,用以治疗50种血瘀症,兼治20种气虚症,应用范围甚广。
现就王氏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试探讨如下: 2 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黄芪四两(生)(30-60▲1 归尾二钱(10 赤芍一钱半(10 地龙一钱(去土)(10 川芎一钱(10 桃仁一钱(10 红花一钱(10 水煎服。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
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畏俱黄芪,只得迁就人情,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两剂服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
如已病三、四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
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若未服,1注:▲通常用量,单位为克。
则不必加。
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曲而搬不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虽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
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
方内黄芪,不论何处所产,药力总是一样,皆可用。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该方特点为重用黄芪为君,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周流全身;川芎、赤芍、归尾为臣,养血行血;桃仁、红花为佐,破结散瘀;地龙为使,通利经络。
黄芪量四两,而其它活血祛瘀药物大都为一钱,仅归尾、赤芍稍多,亦不过二钱,合计为八钱,其黄芪用量是其它活血药总和的五倍。
本方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用于中风半身不遂等症,治验频多。
3 补阳还五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补阳还五汤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具有以下药理作用:3.1 扩张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
3.2 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耐氧的能力。
3.3 改变血液流变学的性质,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
3.4 调节血流分布,改善心脏功能。
3.5 抑制血液凝固,抗血栓形成及预防血栓再发。
3.6 促进出血和渗出物的吸收。
3.7 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3.8 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抗组织增生,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
3.9 增强免疫代谢功能,抗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
3.10 增强组织的细胞的兴奋性。
3.11 抗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
3.12 可促进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存活和向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分化,并与神经功能恢复呈正相关。
4 补阳还五汤临症辩证加减方药34项4.1 中风急性期加防风。
4.2 兼神志不清加菖蒲、远志。
4.3 兼语言不利者加菖蒲、远志、桂枝、生蒲黄。
4.4 兼有口眼歪斜者加菖蒲、生僵蚕、白附子、全蝎。
4.5 兼有偏头痛者加茺蔚子、钩藤。
4.6 兼有眩晕者加菊花、蔓荆子、白芷、元胡。
4.7 兼口禁或唇缓涎出者加钩藤、僵蚕。
4.8 兼失眠者加知母、茯神、酸枣仁。
4.9 兼血压高者加珍珠母、石决明、磁石、牛膝,黄芪用量宜少;若血脂高者加山楂、大黄。
4.10 兼血压偏低者黄芪宜加量,若其体温升高,可加知母、花粉凉润之品以制之。
4.11 若半身不遂已久,脉虚缓无力者重用黄芪;若病日不久,邪气仍盛,正气未衰,脉弦有力者不用黄芪为宜;若瘫痪日久,曾用过桃仁、红花、归尾等活血药,效果不明显者可改用水蛭、虻虫等活血药,以破瘀通络。
4.12 若以下肢瘫痪无力为主者加补肝、肾之剂,如桑寄生、功劳叶、千年健、枸杞、川断、牛膝、地黄、山萸肉、锁阳、肉苁蓉;上肢瘫痪为主者加桂枝;右瘫痪加人参、白术,左瘫痪加熟地、杭菊;腰脊无力加枸杞子。
4.13 弱智体萎软较重者加虎骨、熟地、石决明、龙骨、牡蛎。
4.14 若肢体寒冷者加肉桂、附子。
4.15 若肌肉痿缩者加鹿角胶、阿胶、鱼鳔。
4.16 若痰盛者加天竺黄、南星、桔红。
4.17 若大便秘结者加麻仁、杏仁、枳实、菜菔子、酒大黄或蕃泻叶冲茶。
4.18 兼大便失禁者加熟地、山萸肉、肉桂、五味子;小便不利者加车前草、旱莲草。
4.19 兼有自汗而气短、脉虚弱缓或先天不足者加倍黄芪或人参、鹿茸、熟地。
4.20 兼关节痛而脉促者加乳香、没药。
4.21 若肝火盛而脉弦数口苦者加龙胆草、山栀、黄芩。
4.22 若伤阴者(舌质红、无苔、脉细数)加白薇、麦冬、玉竹。
4.23 若痰湿重者(苔腻、脉滑)加菖蒲、天竺黄、霍香、青皮。
4.24 若心下痞(自觉胃脘部痞闷不适)而气不利者加台乌、青皮。
4.25 若纳少胸闷者枳壳、陈皮、白术。
4.26 若心下痞而善太息者加人参。
4.27 若脉浮弦数而心烦失眠者加山栀、炒枣仁。
4.28 若口淡无味,饮食不香加党参、白术、云苓、半夏、陈皮、甘草。
4.29 口干,口内常有甜味,饮白水也甜系脾蕴湿热,加霍香、山栀、石膏、防风、甘草。
4.30 如果原方剂中加上蜈蚣、全蝎、白附子则疗效更佳。
4.31 呃逆,用旋覆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
4.32 深静脉血栓症,加乳香、没药、蒲公英、连翘、党参、牛膝等。
4.33 血管性痴呆加远志、菖蒲、郁金、龟板。
4.34 “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平衡气血,科学地调节被破坏了的身体阴阳平衡可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补阳还五汤,来重建人体的内环境,年过半百之人,在秋、春季服该方药10-15剂,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腰腿关节病。
5 补阳还五汤古方新用近年来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以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取得可佳的疗效,现概述如下: 5.1 血管性痴呆:加远志、菖蒲、龟板或石菖蒲、郁金、天竺黄、胆南星等。
5.2 脑动脑炎:加胆南星、天竺黄、菖蒲、全蝎、麦冬、陈皮等。
5.3 脑萎缩:加首乌、云苓、白术、半夏、莪术、杞子、生龙骨、生牡蛎。
5.4 小儿病毒性脑炎致偏瘫。
5.5 帕金森病:加僵蚕、牛膝、勾藤、菊花、陈皮、生石决明。
5.6 多发性硬化、急性脊髓炎。
5.7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5.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加天麻、刺蒺藜、丹参、葛根素注射液。
5.9 深静脉血栓形成:加牛膝、鸡血藤、忍冬藤、水蛭。
5.10 血栓性深静脉炎(脉痹):加苍术、茯苓、牛膝、鸡血藤、土鳌虫、甘草。
5.11 输液性静脉炎:加桑枝、桂枝、羌活、威灵仙、蒲公英。
5.12 雷诺氏病:加桂枝。
5.13 面神经炎:加僵蚕、全蝎、附子或勾藤、陈皮。
5.14 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有机磷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病:加鸡血藤、茯苓、桂枝、蜈蚣。
5.15 糖尿病致周围神经病:加牛膝、穿山甲、丹参。
5.16 糖尿病肢端坏死:加路路通、益母草、玄胡、牛膝。
5.17 坐骨神经痛:加党参、全蝎、蜈蚣、丹参、羌活、乳香、没药。
5.18 颈椎病:加葛根、菟丝子,如风寒痛加桂枝、附子、细辛。
5.19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加鸡血藤、威灵仙、羌活、独活、牛膝。
5.20 类风湿性关节炎:加丹参、乌梢蛇、全蝎、蜈蚣、穿山甲、威灵仙、羌活、独活。
5.21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去赤芍,加天麻、勾藤、乳香、没药、党参、茯苓、白花蛇、甘草。
5.22 肩关节周围炎:加青风藤、威灵仙。
5.23 冠心病(胸痹):加丹参、党参、半夏、薤白、山楂。
5.2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加瓜蒌、薤白、枳实、半夏。
5.25 慢性肺心病:加瓜蒌、黄芩、川贝、桑白皮。
5.26 低血压症:加丹参、桂枝。
5.27 高脂血症:加泽泻、虎杖、首乌、决明子、山楂。
5.28 肾病综合症(水肿型):加丹参、水蛭、益母草、半枝莲。
5.29 慢性肾炎:加蝉蜕、益母草、杞子、甘草。
5.30 前列腺肥大(癃闭):加王不留行、泽兰、牛膝、鱼腥草、三七。
5.31 遗尿症:加太子参、桑螵蛸、制香附、牛膝、杜仲、复盆子、陈皮。
5.32 阳萎:加十二至丸、炮穿山甲或枣皮、泽泻、女贞子、淫羊藿、首乌。
5.33 糖尿病:加山药、知母、黄精;合伴周围神经病加蜈蚣、桂枝、鸡血藤。
5.34 消化性溃疡:临症加味。
5.35 汗出:加煅龙骨、牡蛎、制附片、鹿角霜、莪术。
5.36 慢性荨麻疹:加荆芥、全蝎、防风或疾藜、防风。
5.37 结节性红斑:加牛膝、苍术、板兰根、黄柏。
5.38 带状疱疹:加车前子、龙胆草、甘草。
5.39 黄褐斑:加远志、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甘草。
5.40 慢性阑尾炎脓肿:腹痛加玄明索、白芍、败酱草;包块大;穿山甲、莪术;身热大便干燥加大黄、山栀、蒲公英;脾虚畏寒、食欲不振加党参、附片、白术、焦山楂。
5.41 腹部外伤:加虫、甘草。
5.42 胸部外伤:加虫、枳壳、陈皮。
5.43 脑部外伤:泽泻、茯苓、木通、葶苈、牛膝。
5.44 四肢骨折及软组织损伤:加虫、甘草。
5.45 周围神经断裂吻合术后。
5.46 脑外伤后综合征。
5.47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加生蒲英。
5.48 视网膜动脉硬化性眼底出血:临症加味。
5.49 美尼尔氏病:加菊花、益母草、勾藤、竹茹、代赫石。
5.50 慢性肥大性鼻炎:加辛夷、贝母、白芷。
5.51 慢性扁桃体炎:加桔梗、牛蒡子。
5.52 慢性盆腔炎:加丹皮、三棱、鱼腥草、甘草。
5.53 子宫内膜异位症。
5.54 不孕症:加巴戟肉、鹿角霜、制香附、紫石英、蛇床子。
5.55 肿瘤:乳腺瘤术后上肢肿胀加路路通、炮山甲、肿瘤化疗或放疗后加蜈蚣、威灵仙、鸡血藤、丹参。
笔者主要用于缺血性中风(包括TIA )及出血性中风恢复期、脑外伤、脑炎、植物状态、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血管性痴呆、老年性痴呆、脊髓炎、脊髓血管疾病、间歇跛行、雷诺氏病、深静脉血栓症、脉管炎、多发性神经病、肿瘤术后或化疗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等,亦取得满意之疗效。
〔参考文献〕[1] 张恭活血化瘀与炎症. 中国中医药最新研创大全中国古籍出版社1996.12. 第一版.57-58[2] 程祖声补阳还五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血瘀型50例.中国中医药最新研创大全中国古籍出版社1996.12 第一版459 [3] 陈学勤. 倪志辉补阳还五汤的应用及实验研究. 中医年鉴 1985·上海中医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85·北京105-106[4] 程昭环略论《医林改错》活血化瘀法的运用规律《王清任研究集成》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2002.7 第一版233-237 [5] 谢文光王清任运用黄芪的经验《王清任研究集成》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2002.7 第一版335-338[6] 李宇俊《医林改错》运用黄芪的规律..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3,4,26[7] 孙秀丽《医林改错》对时间节律的运用. 天津中医.1991,4,28,31[8] 黄俊峰、洪道秋浅谈《医林改错》中黄芪的运用. 四川中医.1992,10(12),11-12 [9] 郑金泉对《医林改错》中运用黄芪的探析. 辽宁中医杂志.1994,21(3),113-114 [10] 常振森浅谈《医林改错》活血祛瘀法. 广西中医药.1994,17(6),277-271 [11] 严忠《医林改错》用黄芪探析. 江苏中医.1996,17(4),40-41[12] 王学让王氏活血化瘀在耳鼻喉科临床的运用,河南中医.1986,1(1),30[13] 杨东升王清任活血化瘀方治疗男科病举隅. 云南中医杂志.1993,14(1),22-23 [14] 翁维良、王世茂王清任常用活血化瘀药对红细胞变形性影响的观察. 山西医药杂志.1987,1,26-27[15] 谢人明、王朝铃、马存谱补阳还五汤对血小板聚集及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12(2),10-13 [16] 武蔡补阳还五汤加味临床运用江苏中医.1996,17,8[17] 侯桂荣、张淑亭、刘桂宇补阳还五汤临床运用体会河北中医.1998,20(2),110-111 [18] 丁慧蓉补阳还五汤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6(2),77[19] 贺庆华补阳还五汤治疗肾病综合征52例.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1),28[20] 陈旦平、董桂红、曹萍芳补阳还五汤为主治疗不孕症63例. 四川中医.2000,18(1),36-37[21] 张惠法、杜斌、蔡文辉补阳还五汤治疗腓深神经拇长肌支损伤4例报告. 2000,8(1),40 [22] 张永悦、邵淑娟、施乐、陈静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病急性期临床观察天津中医,2000,17(1),11-12[23] 周永洁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研究近况.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0,14(1),4-5[24] 刘发益、文志斌、尚改萍、周春生、杨锡平、贺石林、李俊成补阳还五汤抗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实验研究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0,25(1),33-35[25] 曹振东、吴胜斌、戚清权、田树敏、陈瑾君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3),19-2111患者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天津中医.2000,17(2),42 [27] 张良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62例.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12(2,125 [28] 孙平补阳还五汤为主治疗慢性阑尾脓肿48例 .黑龙江中医药.2000,2,33-34[29] 刘忠理、朱昌周、刘涛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面神经麻痹 .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3(2,27[30] 庄玉刊、欧阳兆龙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慢性腰腿痛疗效观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6,74[31] 樊力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 四川中医.2000,18(3,24[32] 王庆航、巩传芬针刺配疹后遗神经痛20例针灸临床杂志.2000,16(5,9-10[33] 田茂华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面神经麻痹25例.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16(2,8-9 [34] 卢明、刘茂才补阳还五汤对脑梗塞作用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近况.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6,17-19[35] 徐瑶、杨解人、卞国武补阳还五汤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1,983-985[36] 戴红革补阳还五汤治疗冠心病65例观察吉林中医药.2000,20(2,14[37] 杨淑焕、霍润林、郭卫民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盘病变30例陕西中医.2000,21(7,31012治疗老年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3,1227-1228 [39] 郑朝晖、李志、姚红艳补阳还五汤治疗冠心病高粘滞症48例疗效观察湖南中医杂志.2000,16(2,16-17[40] 刘宁补阳还五汤新用新中医.2000,32(7,57[41] 莫孟群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广西医学.2000,22(4,880-881 [42] 何新伟、薛淑娟、闫莉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颅脑伤后综合征86例 . 陕西中医.2000,21(9,414[43] 邹宝生、张庚梅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体会陕西中医.2000,21(9,432 [44] 桑海康补阳还五汤加味津药学.2000,12(3,37-38 [45] 耿兆联加味补阳还五汤合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68例厂矿医药卫生.2000,16(4,369-370[46] 曹燕平补阳珲五汤治疗结节性红斑15例疗效观察,甘肃中医.2000,13(438-39 [47] 蓝美成补阳还五汤治疗雷诺氏病38例, 广西中医药.2000,23(3,17-18[48] 蓝美成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广西中医药.2000,23(4,56-59[49] 李冬青、郑成慰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80例福建医药杂志.2000,22(4,164[50] 刘淑华、林萍补阳还五汤配合西药常规治疗慢性前列13腺炎36例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7(4240[51] 刘志勇、艾书眉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价.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28-29[52] 高冠华推拿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0例. 山东中医杂志.2000,19(7,416-417[53] 刘鲁明、徐雪峰补阳还五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1例国医论坛.2000,15(4,32 [54] 黄有伟补阳还五汤为主治疗眩晕125例中国民间疗法.2000,8(440-41[55] 吉学青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中医药信息.2000,17(6,8-9[56] 滕书文补阳不五汤合六味地黄汤治疗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0(11,672-673[57] 曹鲁豫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2例.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0,19(2,16 [58] 张新生补阳还五汤治疗小儿急性偏瘫. 中国中医急症.2000,9(5,240[59] 杨建忠补阳还五汤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内蒙古中医药.2000,19(4,22[60] 黄美京补阳还五汤治疗慢性前腺炎30例.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7(3,72[61] 杨明昌、余菊补阳还五汤伍葛根素液治疗椎基底动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症62例.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0,22(2,24-25 [62] 庄志鹏补阳还五汤治疗骨伤科损伤福建中医药.2000,13(6,2814[63] 吕一补阳还五汤治疗脑外伤术后38例观察.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0(7,425 [64] 刘维君、赵玉霞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天津中医.2000,17(5,19[65] 叶荣飞、李毓群、张云芳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中成药.2000,22(12,843-844 [66] 阿琴、孙阿莉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高血压视网膜静脉阻塞疗效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00,9(5,232[67] 翟献斌、王宗辉、申洪波、刘德胜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腰腿痛. 中国骨伤.2000,13(9,572[68] 李运斋、李为安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30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19(增刊,21[69] 寇绍杰补阳还五汤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28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8,747-748 [70] 管庆华、冯桂松、杜志仙、宋君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