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化学第九章分子结构

基础化学第九章分子结构


H
109.5
C H
H H H
N H H NH3 H H H2O O
CH4
孤电子对数: 0 键 角:109.5º
1 107.3º 三角锥
2 104.5º V形
空间结构: 正四面体
结论:在CH4、NH3和H2O分子中,中心原子都采 用sp3杂化,其键角随孤电子对数的增加而减小。 27
空间构型
sp sp2 sp3
如:CO分子:
2s C O 2p
价键结构式:
C O
C
O
14
一个 键,一个 键 ,一个配位 键
4、价键理论的局限性
2s C
2p
• 价键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许多分子价键的形成, 但也存在局限。 根据VB 法,C:1s22s22p2,有两个未成对电子,如 与H 成键,只可能生成CH2——与事实不符:CH2 不稳定,而CH4却十分稳定。 解释:c 的2s、2p 轨道能量相近,成键前,2s电 子发生激发: 这样,有四个未成对电子,可以形成四个共价键。 但这四个共价键应该不同, 事实:四个键无差别(正 四面体)为了解释上述事实,鲍林提出了“杂化轨道 15 理论”
第九章 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分子的空间构型 分子结构 离子键
化学键
共价键
金属键
1
§9.1 化学键参数和分子性质
一、键参数:用来表征化学键性质的物理量 1、键能:
(1)定义:通常指在标准状态下,将1mol理想气体 分子AB解离为理想气态下A、B原子时的焓变,称为 AB的键能。用EA-B表示。 AB(g) A(g) +B(g) E (A-B)
q d
q
极性分子的偶极矩称为永久偶极
7
2、分子的磁性: (1)顺磁性物质:分子中有未成对电子,在 磁场中能顺磁场方向产生磁矩。 (2)抗(反)磁性物质:分子中所有电子均 成对,无未成对电子。
加磁场
N
S
顺磁性物质在磁天平中增重。
8
§9.2 现代价键理论(VB)
1916 年,美国科学家 Lewis 提出:分子中的原子可 以通过共用电子对来形成稀有气体的稳定电子结构。
sp3d(dsp3) sp3d2(d2sp3)
28
平面三角
§9.3 分子间力和氢键
一、分子间力
分子间力最早由Van der Waals注意到,因此又 将分子间力称为范德华(Van der Waals)力。
1、分子间力类型:
(1) 取向力: 当两个极性分子相互靠近时,由于极性分子中存 在着永久偶极,而使分子间异极相互吸引产生的分 子间引力。 • 分子偶极矩越大,极性越大,取向力越大。 • 存在于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
(0)
l
如: H2O、HCl中的共价键
一般电负性差值大于1.7形成离子键
4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极性:
(1)非极性分子:正负电荷重心重合的分子 F
N

N




O C O
F
B
F
(2)极性分子: 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的分子

C
O

H
O

H

A、双原子分子:分子极性与键的极性一致
36
3、氢键的特点
① 氢键是分子间特殊的作用力,键能一般在10-65 kJmol-1之间(比范德华力稍强),不属于化学键; ② 氢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 只要空间条件允许,形成直线性的氢键较稳定。 • X-H · · · · Y形成后,再有Y原子靠近,不能形成第 二个氢键。
4、氢键的类型
① 分子间氢键:如H2O、HF、C2H5OH与H2O的 混合物、氨水溶液等等都存在分子间氢键。 如
2、sp型杂化与分子空间构型 ⑴ sp杂化: □ + □ s + p 2sp
•1个ns 、1个np 轨道杂化形成二个等同的 sp 杂化轨道
a.杂化后形成了一头大,一头小的杂化轨道 ; b.每个sp杂化轨道中都含有1/2 s和1/2 p轨道成分,
c. 杂化轨道间夹角180°,分子呈直线型。
17


分子量越大,分子的变形性越大,色散力越大。
色散力存在于所有类型的分子中。 取向力 0 3.305 诱导力 0 1.104 色散力 8.49 16.82
31
kJ∙mol-1 Ar HCl
2、分子间力的特点:
⑴普遍存在于分子间,对于大多数分子,色散力是分 子间主要的作用力;诱导力都较小;极性较大的分子 间(如H2O)取向力较大。
3、共价键的类型
(1) 键:两原子轨道沿键轴(成键原子核间连线)方向 进行同号重叠。重叠部分沿键轴呈圆柱形对称。
键 :头碰头方式重叠(最大重叠)
10
(2) 键:形成共价键时,两原子轨道沿键轴方 向在键轴两侧平行同号重叠。 键: 肩并肩方式重叠
N N
2s
2p
N N
11
在N2分子中,有一个键,两个键 价键结构式:
如:邻硝基苯酚在水中溶解度减小,而在苯中增大。 (3)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形成分子间氢键时,溶液 的密度和粘度增加 • H2O 分子间,HF 分子间氢键很强,分子发生缔合
经常以 ( H2O ) 2 ,( H2O ) 3 和 ( HF ) 2 ,( HF ) 3 形
式存在。而其中 ( H2O ) 2 的排列最紧密,且 4 ℃ 时
( H2O ) 2 比例最大,故 4 ℃ 时水的密度最大。
40
色散力 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 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极性分子 √ √ √ 诱导力 ╳ √ √ 取向力 ╳ ╳ √
⑵本质是一种静电作用力;一般只有几个至几十个 kJmol-1,是短程力,作用范围仅为几百皮米(pm),
⑶一般不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32
3、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溶解度: “相似相溶”规则
N
N
12
键轨道重叠程度比键 小,键能也小,因此稳 定性低,是化学反应的积极参加者。 键键能大,稳定性高。
13
⑶ 配位共价键:共用电子对由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 简称配位键。一般用“”表示,以示区别。
形成配位键的条件:
a. 一个原子其价层有未共用的电子对(即孤电子对);
b. 另一个原子其价层有空的轨道;
CO2 CS2
19
⑵ sp2杂化 a. 1个ns轨道和2个np轨道杂
120o
化,产生3个等同的sp2杂化
轨道;
b. 每一个杂化轨道中都含有
1/3 s和2/3 p轨道成分。 c. 杂化轨道间夹角120º ,空 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F B F
120
F
o
20
激发
sp2杂化
重叠 形成3个(sp2-p) σ 键
(2)熔沸点:结构相似的分子,分子量越 大,分子间力越大; 如:F2(g)、Cl2(g)、Br2(l)、I2(s) 表现为随 分子量增大,熔、沸点升高。(色散力)
33
例外:
34
二、氢键
1、什么是氢键? 在HF分子中,由于F的电负性(4.0)比H ( 2.1 )大得多,所以电子对强烈地偏向 F , 这使得 H 几乎呈质子状态,有利于它与另一 个 HF 分子中有孤对电子的 F原子间产生静电 吸引作用,这种静电吸引作用力称为氢键。
37
② 分子内氢键: 由于空间条件限制,分子内氢键一般不能 形成直线型结构。
如:HNO3中形成分子内氢键
H O N O O
O H O N O
邻硝基苯酚
在苯酚的邻位上有—CHO、—COOH、— OH、—NO2时都能形成分子内氢键;
38
5、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熔沸点:
a. 化合物形成分子间氢键,熔沸点升高 如:HCl < HBr < HI,但 HF b.p.最高 b.化合物形成分子内氢键,一般熔沸点降低
(2)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2
2、键长: (1)定义:指分子内成键两原子核间的平衡距离 (2) 通常键长越短,键能越大;
• 双原子分子中,叁键的键长 < 双键 < 单键
3、键角:分子中两个相邻化学键之间的夹角。 • 键角和键长是描述分子空间构型的两个要素。
3
4、键的极性: 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l 同种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为非极性键。 (=0) 如:H2、 N2中的共价键 l 不同种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为极性键。
二、杂化轨道理论(HO)
1、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a. 成键时,同一原子中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可以相 互混合,重新组成能量相同的新轨道(杂化轨道);
b. 形成的杂化轨道的数目等于参加杂化的原子轨道 数目; c. 杂化改变了原子轨道的形状和方向,有利于轨道 最大重叠,因此杂化轨道成键能力增强; d. 不同的杂化方式导致杂化轨道的空间分布不同, 由此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不同。 1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4
NH3的成键过程:
杂化
N原子基态
sp3杂化态
NH3分子
NH3
三角锥形
N sp3不等性杂化
由于孤对电子的影响,键角小于 109o28’,为 107o18’
25
H2O的成键过程:
杂化
O氧子基态
sp3杂化态
H2O分子
HOH 键角本应109o28’,
由于孤对电子的斥力,
H2O 分子呈 V 字形结构
该键角变为 104o45’。 26
29
(2)诱导力:
诱导偶极:
μ =0
_ + +
+ _ +
_
△μ
_ +
_
μ
μ +△ μ
诱导偶极和永久偶极之间的作用力称为诱导力。 • 诱导力不仅存在于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 也存在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 • 分子偶极矩越大,诱导力越大; • 分子变形性越大,诱导力越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