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在坡度线测设教学中的应用及反思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在坡度线测设教学中的应用及反思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在坡度线 

教学中的应用及反思 

文/陈桂清 案例I CASTS 

测设 

摘要: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教学设计的理念,并不是一种方法。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本文探讨了行动导向教学理 

念在坡度线测设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行动导向坡度线测设教学反思 

一、情境创设 

教师通过一组图片进行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思考一个 

问题:“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坡面,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 

的方便,那么这些坡面在施工放线工作中是怎么控制坡度 

的?这就是我们本次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学反思:首先从生活中寻找本次课教学内容的来源, 

形成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是有效设问,不 

但能明确本次课的学习目的,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1、项目内容 

例:在一段修路工程中,A、B为设计坡度线的两个端 

点,A点设计高程为H^=56.487m,坡度线长度(水平距离) 

为D=I10m,设计坡度为f=一1.5%。设附近有一水准点M, 

其高程为HM=56.128m,要求在AB方向上每隔距离d=20m打 

一个木桩,并在木桩上定出一个高程标志,使各相邻标志 

的连线符合设计坡度。 

教学反思:根据国家及江苏省技能大赛的出题方向, 

比赛内容和行业的对接越来越紧密,所以本项目在选材时 

也着重考虑了和工程接轨。 

二1、知识链接 

坡度线测设的原理是高程测设,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 

成项目任务,教师要求学生回顾高程测设的原理和步骤。 

另外,学生对坡度的概念不是很清楚,所以还需链接另一 

个知识点,就是坡度i的含义。教师结合项目内容讲解坡度 

f的含义(i=h/D,从左往右,上坡为正,下坡为负),通过 

讲授、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项目内容。 

教学反思:中职学生基础较差,思维不够严谨,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弱,在学习上有惰性,所以要想顺利 

完成方案的制定,需要老师帮助其做好有关知识的铺垫。 

四、学生制定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方案,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的正 

确思路要及时认可,以促进其更进一步展开探讨。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制定方案,培养了主动思考的习 

惯,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生汇报方案 

每组派1名代表到讲台上汇报方案,学生之间进行自 

评、互评,老师进行点评,最后全班共同评选出前三名, 

并给予奖励。 进行反思:通过方案汇报,一是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 

能力;二是满足了他们渴望被关注、被肯定的愿望;三是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当然,无论学生的方案 

可行还是不可行,教师都要对他们认真学习的态度给予认 

可,开展赏识教学。 

六、测设步骤 

第一步:在地面上沿AB方向,依次测设间距为d的中 

间点1、2、3等,在点上打好木桩。 

第二步: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各桩点的设计高程。 

按坡度i计算每间隔啪应的高差: 

h=i× 一1.5%×20=一0.3m; 第1点的设计高程:g ̄=gA+h=56.487—0.3—56.187m; 

B点的设计高程: 

H.=54.987+(一1.5%)×(110—100)=54.837m。 第三步:安置水准仪于水准点M附近,读后视读数a 

(设a=O.866),并计算视线高程 , 

Hi=HM+a=56.128+0.866=56.994m。 第四步:根据各桩的设计高程,计算各桩点上水准尺 

的应读前视数,6应= 一 ,b1=56.994—56.187=0.807m。 

第五步:在各桩处立水准尺,上下移动水准尺,当水 

准仪对准b应读数时,水准尺尺底对应位置即为测设出的高 

程标志线。 

教学反思:以上操作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可以形象、 

直观地掌握坡度线的测设方法,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 

了本课的难点。同时,在讲解过程中,多次设问体现了教 

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理念。 

七、项目实操 

测设本项目的坡度线。 

教学反思:做中学、学中做,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技能比赛的指导方针之一就是要规范操作,故笔者在平时 

训练过程中,也非常注意落实这一指导思想。 

本次课采用了情境创设、项目教学、理实一体等教学 

措施,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8个组能顺利制定出项目 

方案,另2个组在教师帮助下也完成了项目方案的制定;很 

多同学对实操内容得心应手。考虑到学生己熟练掌握了该 

操作技能,为了提高教学趣味性,笔者在实操环节采取竞 

赛的方式,比哪个组坡度线测设的精度高、速度快,并给 

予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一位学生 

都积极参与进去,相互配合,圆满完成了本次教学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