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抗战遗址的历史文化研究【摘要】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云南不仅是抗战的大后方、最前线,还是对外联系的国际通道和文化教育中心。
云南的抗战遗址,具有分布集中,特色鲜明,主体广泛等特点;对于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团结各民族同胞,反思当今教育观念,汇聚两岸及华侨的力量,推动民族复兴,都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抗战遗址;云南;正面战场;爱国主义;民族复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68年,它留下的遗址及其折射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爱国自强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永远的精神财富。
抗战遗址展示了我们民族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爱国主义,融汇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智慧、开拓创新的民族品格,也昭示着人类社会热爱和平、自由、正义的公理。
它深刻的历史价值是激励我们民族不断自强进步的思想动力,是团结全球华人和进步人士的精神家园。
因此,保护好抗战遗址,充分挖掘、展示、发扬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我们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云南不仅是抗战的“大后方,最前线”,还是对外联系的主要国际要道,对外开放的中心和文化教育的中心。
云南的各阶层人民在这场反侵略战争中为民族独立的各种努力,盟国和国际友人在华活动中留下丰富的遗址遗迹。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领导的军队、国民政府及其军队、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华侨、地方士绅、土司及其属众都贡献自己的力量。
各阶层在不同的战线上,奉献自己的汗水乃至生命。
云南抗战遗址就是云南作为“大后方,最前线,国际生命线和文教中心”的载体和实证。
一、云南抗战遗址的类型与分布根据遗址的客观属性,将云南的抗战遗址分以下几类:(一)战场、墓园、纪念碑类1942年5月,日军侵略滇西,云南直接成为抗战的前线。
中国军队在怒江西岸修建江防遗址,与日军对峙,并积极准备反攻。
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发动强攻,在地形不利(从山下到山上的仰攻)、天气不利(正值雨季)情况下,远征军将士不怕艰险,不畏牺牲,不断进攻日军坚固工事,特别在松山、腾冲战役和龙陵争夺战中,战斗异常惨烈。
远征军前仆后继,英勇无畏,终于克复阵地,收复国土,于1945年1月将日军赶出云南,在全国范围内最早收复国土。
在战场上,远征军付出大量牺牲,据统计,仅松山战役就牺牲官兵共计7657名。
滇西战事结束后,部队和当地政府建立众多的纪念墓园和碑、塔,保存较好的有位于腾冲县城西部的国殇园。
它在腾冲县城西来凤山北麓之缓坡地段,是第二十集团军各部队的墓地,腾冲战役中牺牲美国参谋人员也葬在这里。
墓地中间为“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烈士墓冢绕塔而建,呈辐射状纵队列葬于缓坡周围,计3646冢。
墓园内建有忠烈祠,祠内有蒋介石、于右任等人题写的匾额;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旁有李根源先生《告滇西父老书》、张问德《答田岛书》等碑刻,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题名碑石20余方,共9618人。
墓园庄严肃穆,令人敬仰。
松山战役自1944年6月开始,历时三月,将敌寇全部歼灭。
战斗非常激烈,战后山上仅存树木两棵,身上弹坑累累,仍伫立松山大垭口,当年的坑道、堡垒等仍在。
松山遗址2006年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为纪念抗战中在滇西牺牲的将士,弘扬全民族抗战精神。
1989年德宏州在芒市东南方“雷牙让”山麓重建抗战纪念碑,1990年5月落成。
主碑四棱柱的正面是原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题的碑名“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
(二)交通,工厂等遗址抗战中,云南是我国对外联系的主要国际要道,滇越铁路、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先后承担起抗战生命线的重任,尤其是后期的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
滇缅公路和众多的飞机场就是是云南人民克服困难,埋头苦干,无私付出的见证。
滇缅公路下关至畹町段,跨大江,翻大山,地形复杂,地势险要,从1937年12月开工,第二年9月初步建成通车,成为后方补给的生命线。
尤其是日军1940年8月切断滇越铁路后,更成了抗战后方唯一的生命线。
今天,滇缅公路留下的遗址很少,仅存龙陵县松山脚下20余公里的老弹石路面,前些年差点铺设柏油,幸得熟悉这段历史的有关人士大力呼吁,才得以幸免。
还有见证惊心动魄的怒江狙击战的惠通桥。
该桥现在虽已闲置不用,桥塔仍矗立两岸桥头,粗大的钢缆和上百根吊杆高悬江空,傍边有省级文物标志碑,供游人和历史爱好者寻访、游览,但是附近杂草丛生。
为支援前线,巩固后方,抗战时期云南建立一系列重工工业和民用工业等,如:第二十二兵工厂、中央机器厂、中央电工机器厂、飞机制造厂和云南水泥厂等,解决了后方的军需民用,有力的推动了云南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1940年昆明已经发展成为与重庆、川中、广元等齐名的当时西南大后方八大工业中心区之一,是抗战后方重要的工业支柱和经济支柱。
在昆明及近郊形成了海口,马街,茨坝和安宁四大工业区。
其中一些工业遗址见证当时云南工业的辉煌。
目前保存较好的有马街的中央电工器材厂的老厂房,茨坝的中央机器厂的门楼和海口云南水泥厂的立窑。
中央机器厂是国民政府历史上第一个大型国营工厂,其规模是当时国内机器产业的第一。
其产品大部分具有当时国际水平,创造了当时中国多个“第一”,如第一台大型汽轮机和发电机,第一台500马力电动机,第一台30—40吨的锅炉,第一座冶炼硅铁、锰铁的铁合金炉,第一家使用炉气控制技术进行高速钢淬火。
它标志性的门楼建筑几经风雨侵蚀,面临着倒塌的危险。
鉴于此种情况,2009年盘龙区和企业共同对门楼的墙体、屋檐等部位进行修缮,让文物修旧如旧。
云南水泥厂立窑旧址,它位于昆明市西山区海口街道办事处蒋凹村云南水泥厂生产区内。
云南水泥厂立窑是中国第一台由自己设计、制造的半机械化立窑,是我国水泥生产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云南水泥厂立窑作为抗战时期后勤生产遗址,还是我国民用工业史上的重要遗址,价值很大。
另外,还有中央雷允飞机制造厂、中央电工器材厂一厂等遗址。
(三)教育文化遗址抗战爆发后,东部和中部的高校纷纷内迁,迁往云南的就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大学,同济大学、国立艺专,体育专科学校等11所。
师生们在艰难的境况下壮志不移,传承中华民族“威武不能不屈”的传统精神和自强不息的追求。
这方面的主要遗址有:西南联大遗址、中山大学遗址、昆明市郊的众多科研所遗址等。
西南联大遗址:193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在昆明组建西南联大,他们先四处租赁房屋,后在北门街外自建房屋,为平房,有的还是茅草盖顶。
今遗址为仿旧所制,主要在云南师范大学内,包括门楼、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标和联大旧教室等。
其中联大文学院先迁往蒙自,1938年夏至1939年春借用歌胪士洋行、蒙自海关及税务司的房子。
今天蒙自海关和税务司旧址仍在,前几年进行维修;歌胪士洋行为砖木结构法式二层楼房,闻一多曾在此住二楼一间,其办公室1988年列为闻一多旧居陈列室。
中山大学遗址:1938年夏天后广州受到日军进攻,校长邹鲁和校委会决定将学校迁往云南澄江,校舍利用县城和东南郊外之庙宇、祠堂,稍加修缮便为教学、科研之场所。
师生住宿大多租用民居。
校舍以澄江附近的庙宇为主,另租赁房屋。
如理学院在县城的道教场所“层青阁”。
抗战初期,云南作为大后方,研究院所纷纷迁入,还组建一些研究所,如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国情普查所等。
由于日军对昆明的轰炸,各研究所纷纷迁往市郊,在昆明西北郊的龙泉镇和普吉镇留下不少遗址。
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遗址,在龙泉镇宝台山弥勒寺。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原设于昆明市青云街靛花巷3号,日机轰炸昆明后,研究所率先迁至龙泉镇,租用了龙头村的弥陀寺、棕皮营的响云寺、瓦窑村的普慧庵三个寺庙工作生活。
他们将自己全部图书仪器标本陈列在宝台山的弥陀寺大殿上,成为当时国统区中最完整的文史图书馆。
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曾在该寺的厢房居住并写下《贞元六书》。
弥勒寺和棕皮营响云寺和瓦窑村的普慧庵后来长期作为粮仓,基本保存完好。
中国营造学社遗址,位于昆明市盘龙区龙泉街道办事处宝云社区麦地村194号兴国庵内,中国营造学社的工作室在此庵的“娘娘殿”,后由佛教教徒管理,保护较好,而其他的建筑已经破败。
兴国庵,在此庵的“娘娘殿”,后由佛教教徒管理,保护较好,而其他的建筑已经破败。
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旧址,位于昆明市官渡区金马街道办事处大羊方旺村的凤凰山。
1938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科技人员辗转迁往此处继续进行研究工作。
抗战结束后,这里成为云南省天文台。
(四)侵华日军暴行见证遗址日军在云南烧杀抢掠,还违反人类公约,对平民进行轰炸、屠杀,建立慰安所,实行性暴力,也留下一些遗址。
主要有:董家沟慰安所遗址,栗柴坝日军大龙陵董家湾慰安所遗址,位于龙陵县龙山镇县政府对面的一条小巷董家沟28号的院子。
该院有大小房间30间,内部装饰精巧,原是当地有名的董姓富家宅院。
在近年该院子的修复中发现写着日文的小瓶子,针头,瓷器,还有一些女人用的装饰用品,众多的物证无可争辩的证实这就是日军的慰安所。
栗柴坝抗日遇难同胞纪念碑,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上江乡栗柴坝渡口。
1942年5月19日,日军公然向手无寸铁的无辜难民架起机枪,共计有二百九十余名难民同胞惨遭杀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栗柴坝大惨案。
1991年当地政府建成此碑,碑顶塑这一口金色古钟,寓意警钟长鸣,不要忘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五)飞虎队和“驼峰”空运遗址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牵制日军在亚洲的侵略,飞虎队1941年12月进驻云南昆明,以昆明的巫家坝和呈贡机场为基地。
1942年5月,日军进入滇西,切断滇缅公路,中美两国决定开辟空中运输线——“驼峰”航线,罗斯福表示:“不管日本人取得什么样的进展,我们总会想法设法把飞机和军需送交蒋委员长军队。
①”中国人民迅速扩建和新建机场,修建了云南驿、沾益、羊街、昭通、陆良、蒙自、广南、保山等机场。
战后,不少机场废弃,昆明巫家坝机场和呈贡机场仍在。
飞虎队保护昆明等城市免遭日机肆无忌惮的轰炸,还担负保护“驼峰航线”的职责;同时积极支持盟军反攻,破坏日军的运输线。
他们在云南的基地主要在昆明,现存有的遗址有:西站飞虎队招待所、小板桥美国空军医院和阿拉乡长春山中美空军公墓等。
西站飞虎队招待所位于昆明市滇缅大道的十四冶内的办公楼,该处原为1936年建立的昆华农校的校舍,1940年飞虎队入驻昆明,这里成为他们的招待所,现为昆明市五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飞虎队与日军的作战是激烈而危险的,而“驼峰航线”更是充满艰险。
美中两国在这条航线上,先后损失飞机609架,牺牲和失踪的飞行员和机组人员近2000人。
其中中国航空公司损失飞机46架,飞行员100余人。
②1997年在怒江州泸水县片马镇高黎贡山山谷中发现了中美飞行员共同驾驶的c—53运输机坠机遗迹。
后来坠机搬出深山,运抵片马镇抗英纪念馆暂时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