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百年中国电影大事记(1905-1930)

百年中国电影大事记(1905-1930)

百年中国电影大事记(1905-1930)1896年据《申报》记载,本年8月2日晚,上海徐园的“又一村”放映了一组“西洋影戏”。

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一次外国电影放映活动。

1905年春夏之交,北京丰泰照相馆在老板任庆泰的主持下开始兼摄电影,从而揭开中国民族制片业的第一页。

首部影片为戏曲纪录片《定军山》(仅摄“请缨”、“舞刀”、“交锋”等片断),由京剧谭派艺术创始人谭鑫培主演。

在此后数年中,丰泰照相馆拍摄的均为戏曲短片,拍成后主要在任庆泰自己创办的“大观楼影戏园”上映。

1909年丰泰照相馆遭受火灾,自此停止拍片活动。

1911年杂技幻术家朱连魁为一家名叫“美利公司”的洋行拍摄纪录片《武汉战争》。

这是由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新闻纪录片。

该片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战斗情形,广告称:“凡两军战争可惊可骇、可悲可惨之真相,无不毕具。

兹用电灯影戏演出,睹之与亲临战场无异,大足增发赴义之雄心、报国之热血!”1913年上海两位美国商人依什尔(A.Yiesel)和萨弗(T.H.Suffert),接办同籍电影制片商本杰明·布拉斯基(Benjamain Brasky)创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由张石川和郑正秋等人组织新民公司承包其全部拍片业务。

第一部影片为《难夫难妻》,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和郑正秋联合导演,依什尔担任摄影。

这是中国人拍摄的首部故事片,长4本。

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先由德国进口的胶片来源断绝,亚细亚影戏公司于1914年停业关张。

1916年张石川、管海峰等人集资创办幻仙影片公司。

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专门性质的制片机构。

但仅出《黑籍冤魂》一片,即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告倒闭。

1917年商务印书馆以不足三千元盘进某美国影商的一批电影器材,开始兼营制片和放映业务。

后其电影业务不断扩大,于1918年专门成立“活动影戏部”,并建成中国第一个玻璃屋顶的专业摄影棚。

1918年罗明佑在北京创办真光电影剧场。

在此后近10年中,罗氏以北京“真光”为基础,经营区域不断扩大,最终以华北电影有限公司作为垄断性组织,控制了北方五省的电影放映和发行业务。

1921年7月,第一部国产长故事片《阎瑞生》公映。

该片长10本,由电影爱好者集资组织的“中国影戏研究社”出品,委托商务印书馆影戏部代拍,杨小仲编剧,任彭年导演。

影片根据上海一起某洋行职员谋杀妓女的“实事新闻”拍摄,公映后颇为轰动,但不久便成为第一部遭到官方禁映的国产影片。

本年,《影戏杂志》创刊。

该刊为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由顾肯夫、陆洁、张光宇编辑。

次年终刊,仅出3期。

1922年3月,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这家由张石川、郑正秋、郑鹧鸪、周剑云、任矜苹创办的影片公司,曾于1925年和1928年两度扩股,是中国早期规模最大、出品最多的制片机构。

抗战爆发后歇业。

本年,上海影戏公司摄制完成中国第一部言情长片《海誓》(6本);新亚影戏公司摄制完成中国第一部侦探长片《红粉骷髅》(12本)。

1923年本年度共有3家制片机构摄制完成《孝妇羹》等6部长故事片,标志国产片创作实现了由短故事片到常规长度故事片的正式转向。

年底,由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孤儿救祖记》公映,“未二日,声誉已传遍海上,莫不以一睹为快。

”此后该片又在各大城市连续放映达半年以上,国产影片第一次在声誉和营业上超过了外来影片。

1924年中华电影学校成立。

这是中国第一所较正规的电影培训机构,由曾焕堂创办,顾肯夫主持,洪深、陈寿荫、汪煦昌、徐琥等兼职任教。

该校学制半年,开设影剧概论、西洋近代戏剧史、摄影术、导演术、编剧常识等课程。

仅办两届。

曾培养出胡蝶、徐琴芳等知名演员。

1925年邵醉翁兄弟4人投资创办天一影片公司。

这家制片机构以出品周期较短、并率先打开国产片的南洋市场著称。

抗战爆发前夕迁香港,为日后的邵氏公司打下基础。

本年,英美烟草公司影戏部以号称“50万资本”,从制片和收买影院双管齐下,企图排挤和垄断中国电影业。

此举受到舆论的揭露和强烈抵制,并因“五卅潮”的爆发而终告偃息。

1926年由于天一影片公司出品的《梁祝痛史》等片受到国内和南洋市场的欢迎,各制片公司竞相效尤。

由此,国产片创作掀起了一个“古装片运动。

”1928年六合影片营业公司成立。

这是一个国产片联合发行机构,主要代理“明星”、“大中华百合”、“上海影戏”、“民新”、“华剧”、“友联”6家制片公司的出品。

从本年度起,“武侠片”成为创作时尚。

较著名的有《王氏四侠》等。

1929年由“武侠片”发展而来的“神怪片”风行影坛。

各制片公司裹入愈演愈烈的商业竞争。

年底,罗明佑与民新影片公司经理黎民伟达成合作协议,以“华北”和“民新”两公司名义开拍《故都春梦》。

这是“影院大王”罗明佑涉足制片业的开始。

1930年由商业竞争导致的“本轻片劣”的制片作风,使国产片市场出现严重危机,一些制片公司在本年度纷纷宣告倒闭。

8月,华北电影公司合并民新影片公司、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和另一家印刷企业,正式成立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罗明佑任总经理兼监制,黎民伟任副总经理兼总厂长。

“联华”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口号,开展“国片复兴运动”,很快与老牌的“明星”、“天一”形成鼎足之势。

11月,国民政府公布《电影检查法》。

[/pre]中国电影的开端(1896-1921)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

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

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

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

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

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

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

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

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

但是最早尝试拍摄这种电影类型的丰泰照相馆只属小本经营,算不上是电影机构。

直至商务印书局"活动电影部"的出现,才真正代表中国制片业的开始。

在这段期间,除了"商务"之外,先后出现的电影制片机构还包括由美商投资"亚细亚影戏公司"、"幻仙"、"中国"、"上海"、"新亚"等,由于他们的成员多是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多源于中国戏曲和文明戏。

此外,他们也开始拍摄剧情短片和长片,对电影这种艺术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中国电影的发展时期(1922-1926)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度繁荣的民族资本工业,在国内军阀混战和帝国主义的入侵下,再度失控。

中国企业甚至成为经济入侵的对象,国内经济陷于困境。

于是国内很多资本家不再将资本专注于工业生产,而投资在土地、公债和其他投机事业上面。

由于投资错位,民族实业陷入困境。

在1921年9个月内,全国各地成立的交易所还有一百四十馀家。

到了1922年3月,就结束剩十二家。

在这个情况下,民族资本急于寻投资的出路,电影的投资为它们带来了生机。

1923年,由于"明星"公司开拍的《孤儿救祖记》在艺术上和票房上都同时获得成功而堀起,吸引了大批民族企业家注意。

很多民族资本纷纷投资开办电影公司。

他们扭转以往将电影视为游戏业的观念,认为电影是一种"将要成为一股普及全世界的"文化企业"。

据统计,1922-1926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开办的电影公司有175家,单上海一地就有1 45家。

这些公司当中,虽然许多都是"一片"公司,甚至一部电影也没有拍成。

但是众多公司的出现,造就中国电影的第一个"繁盛时期"。

在商业投资的背下,拥有不同艺术主张和制片方向的电影流煞追子肯,聚集在不同的电影公司中。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有以下几家:以文人气质为特色的民新公司;以人情伦理、潜移默化为主导的神州公司;刻意追求画面视觉效果的上海影戏公司;以"欧化"为主要特徵的大中华百合公司;对旧文化和传统有特殊偏好的天一公司,以及影响极大,以通俗社会片为特色的明星公司;这些电影公司虽然在创作主张上分开流派,但是在创作重点上则由过去的短片制作转移到长片制作上。

而且这几家公司也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个在制片、发行和放映上渐有系统的的电影工业。

危机时期(1927-1930)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

1927年发生的4.12政变,北伐战争失败,国共合作破裂。

时局骤变的情况之下,中国电影界的方向亦发生改变,陷入危机。

为了抵制外片的控制,统治国内市场,沟通海外贸易。

上海六间规模较大的电影机构,包括"明星","大中华百合","民新","上海","华剧","友联"联合起来,组成六合影片营业公司。

六合公司专责各公司的发行事务,而制片事务仍由各公司自己负担。

六合公司的成立竭制了国内电影粗制滥造的风气,直接导致上海20多家小规模的电影公司倒闭。

另一方面,曾与"明星","大中华百合"鼎足而立的"天一"公司这时候亦在南洋设立营业部,在影片发行上与六合公司抗衡。

1928年明星公司摄制《火烧红莲寺》在商业上获得成功。

这部影片是根据平江不肖生所着的"江湖奇侠传"改编摄制而成的,同年5月公映。

明星公司也"不料一出之后,远近轰动。

于是一集一集地续拍下去,竟达十八集之多。

《火烧红莲寺》的成功"一把火" 烧及成个影坛。

当其他公司发现武侠片不但能迎合大众市场,而且也受南洋片商欢迎的时候。

纷纷开拍"神怪片"和"武侠片",.代替了曾经风靡一时的"古装片"和"爱情片"。

据统计,1928-1931年,上海约五十多家公司,共拍摄了近四百部电影,当中的神怪武侠片就占了二百五十部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