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最先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

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所以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行政制度,主要涉及学校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二是学校管理制度,主要涉及到学校内部管理的一些关系,如考试制度、教学制度、评估制度、奖励制度、升留级制度等。

学校教育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最初的学校类型比较简单,各类学校之间没有复杂的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才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学制又有向上下延伸和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学校的类型更加多样,它们的关系也更加复杂。

20世纪,欧洲国家先后将原来两轨学校系统合为一轨,这是世界学制的革命性变化。

具体到各级各类学校来看,其主要表现有:1、幼儿教育欧美发达国家纷纷重视早期教育,为使幼儿教育迅速走向普及,许多国家已经把幼儿教育列入学制。

与此相联系,幼儿教育阶段主要有两个变化:一是幼儿教育的结束期普遍有所提前,原来7岁的提前到6岁,6岁的提前到5岁;二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联系加强,甚至使幼儿教育的大班和小学的低年级结合起来。

如英国规定5—7岁儿童入幼儿学校,而幼儿学校又作为小学的一部分;法国从1970年起5岁儿童已经全部进入幼儿学校,把5—11岁的儿童划分为5—7岁,7—9岁和9—11岁三个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小学教育随着义务教育已经由小学发展到初中乃至高中阶段,小学教育成为普及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的起始阶段。

而由于学生身心成熟期的提前,教师水平和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对儿童潜力的重新认识等原因,都促进了小学教育的变革。

一是小学入学年龄提前,由原来的7—6岁入学,提前至6—5岁;二是普遍取消了小学的初高级之分,初等教育阶段一般是指小学1—6年级;三是小学和初中共同构成基础教育阶段。

3、初中教育初中阶段被更多的看作是普通教育的中间阶段,或者把它和小学联系起来,共同作为进行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的一个完整阶段,同时,初中阶段的学习年限有所延长。

因为,无论为了上高中后升入高等学校,还是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就业,都要求加宽加深这个阶段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因此,需要相应延长这个阶段的学习年限。

如美国“八四四”学制到“六三三”学制的发展等。

4、高中教育过去的西欧中学一般没有严格的高、初中之分,而近几十年来普遍将高级中学作为一个独立阶段在学制中确定下来。

同时,高中学校的类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德国,由帝国时期的三类中学: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介于二者之间的文实中学,逐渐发展到综合中学、实科中学、完全中学、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并设。

5、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最明显发展趋势是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国的综合高中职业科人数和比例呈现不断下降态势,而相当于大专层次的职业教育学校则有较大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也日益相互渗透。

6、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学制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其多层次化,目前的高等教育形成了明显的四个层次:专科2—3年,授予副学士学位(美国)或一定资格;本科4年左右,授予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2—3年,授予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2—3年,授予博士学位。

高等教育学制的另一个变化是多类型化,即学校、科系、专业类型都日益丰富。

7、成人教育回归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被广泛认同,远距离教育、业余教育、夜大、开放大学、虚拟大学等成人教育机构得到迅猛发展,并构成当代学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重要特色。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程度最高的教育形式,被称作正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体部分。

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学校不断发展、组织日趋严密的产物。

历史上,学校教育制度呈现出三种形态: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型学制。

1、双轨制双轨制出现最早,18世纪已初露端倪,19世纪开始定型,主要代表是二战前的德、法、英等欧洲国家。

它的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轨是下延型教育系统,是以中世纪发展起来的大学为起点,向下发展即为升大学做准备的中等学校教育。

这类学校后来发展成专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他们受到比较高深的、完备的学术教育,负担培养学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属于精英教育的范畴;另一轨是上延型教育系统,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学生读完初级小学后,不允许进入文法中学或公学,只能进入高等小学或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这类学校负担培养熟练劳动力。

两轨之间互不贯通,既与古代教育等级性有关,与资产阶级的自身利益有关,又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还存在严重的分离有关。

其特点是两轨学校系统之间分工明确,分别承担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但其背离了现代教育普及化、公平化的基本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生产领域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进一步结合,加上教育民主化浪潮的压力,双轨制才渐渐自下而上并轨,但其痕迹仍明显存在。

2、单轨制19世纪后期,体现教育民主的单轨学制最早在美国确立。

其特征是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学习,可以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

美国是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历史羁绊较少,以民主、自由、平等作为立国理念,这一点也反映在教育制度中。

单轨制在形式上保证任何学生都可以由小学而中学直至升入大学。

它最受称道之处在于其平等性,但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也往往存在着效益低下、发展失衡、质量悬殊等问题。

但无论怎样,单轨制相对于双轨制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

应该说,单轨制、双轨制在产生发展之初,都是各国根据不同国情做出的历史抉择,具有相当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3、分支型学制中间型学制又称“Y”型学制,也叫“分支型”学制,是一种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学制,相对出现最晚,以二战前的日本、前苏联以及中国为代表。

它试图融会单轨制与双轨制之长,兼顾公平与效益,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单轨制,再往上则实行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分轨,但保留适当的贯通性,允许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一定条件下仍可报考大学。

各国在施行中又根据情况有所偏倚,或倾向单轨,或倾向双轨。

图11-2-1——三种类型学制示意图1三、我国学制的沿革(一)我国近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1、1902~1904年学制(癸卯学制)我国近代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是1902年制定(壬寅学制)、1904年修订并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

这是我国第一个在全国颁布实施的现代学制,直至辛亥革命时为止。

这个学制在形式上是照搬日本,同时保留了封建教育(如读经、讲经、科举制度)的残余。

该学制将学校系统分为三段七级:初等教育阶段分为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三级;中学教育阶段仅中学堂一级(5年);高等教育阶段分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三级。

从横的方面看,还有与各段平行的各类学堂。

学制还详细地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必修课程、学时及达到的标准。

学制的年限比较长,从初小到通儒院共需约26年。

该学制没有规定女子学堂的地位,而且还把学校制度与科举制度结合,授予不同级别毕业的学生不同出身和相应的官职。

图11-2-2——癸卯学制系列图2(1904年1月13日,光绪29年11月26日)2、1912~1913年学制(壬子—癸丑学制)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彻底推翻了统治中国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随着政治体制的变革,学制系统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1912~1913年间民国政府就废除了旧学制,颁布了新学制。

该学制首先废除了清末学制的忠君尊孔思想,以“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作为教育的宗旨,以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建国人才。

与1902~1904年学制相比,该学制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制,它废除了中小学的读经科和大学的经学科,废除了奖掖出身的规定,反映了现代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缩短了初等教育的年限,便于普及初等教育;同时强调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等等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图11-2-3:壬子癸丑(1912—1913)学制系列图33、1922年学制(壬戌学制)该学制是1922年11月由当时的留美归国人员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制定的。

它把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的修业年限分别规定为6年、3年、3年,所以人们又把该学制称为“六三三”学制。

此学制提出的教育目标是:(1)适应社会进化需要;(2)发扬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地方伸缩余地。

很显然,壬戌学制在教育目标上深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学制的制定者不少是杜威的学生,美国教育学者孟禄还亲自参加过学制的制定工作。

但该学制并不完全是美国学制的翻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我国教育学者结合中国国情的一些思考,反映了发展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需要。

图11-2-4:壬戌学制系列图4(二)新中国学制的改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坚持教育为革命斗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学校教育中实行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建立了与旧中国有着本质区别的学校教育体系。

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时还没有完善的学制,但其民主的、大众的教育理念对争取革命的胜利起了重大的作用,对建国后的学制改革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建国初期,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10月1日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地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把中国学制建设推向新阶段。

《决定》规定了我国的学校系统,中小学实行“五三三制”,它标志着我国学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同旧学制相比,其优越性主要有:充分保障了全国人民首先是劳动人民和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较灵活,把工农速成学校列入学校系统等;明确地规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对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保证了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有受革命的政治教育的机会。

图11-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系列图(1951年)5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结合”、“六并举”的具体原则,指出要办好三类学校,即全日制学校、半工(农)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积极进行学制改革的试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