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慧城市项目建议书

智慧城市项目建议书

“智慧城市”建设思路及建设内容2013年 8月目录一、项目背景 (3)二、项目概念 (4)三、必要性和可行性 (5)(一)必要性 (5)(二)可行性 (6)四、建设目的 (7)五、建设理念 (7)六、建设内容 (8)(一)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 (8)(二)信息基础保障体系建设 (9)1、网络基础设施工程 (9)2、云计算数据中心工程 (9)3、公共基础数据库工程 (10)4、物联设施智能化工程 (11)(三)智慧政务体系建设 (11)1、电子政务工程 (11)2、管理创新工程 (12)(四)智慧民生体系建设 (13)1、智慧交通工程 (13)2、智慧城管工程 (14)3、智慧教育工程 (15)4、平安城市工程 (16)5、智慧环保工程 (17)6、智慧社区工程 (17)7、智慧医疗工程 (19)8、智慧国土工程 (21)9、智慧水务工程 (22)(五)智慧经济体系建设 (22)1、智慧旅游工程 (22)2、智慧工业工程 (24)3、智慧农业工程 (25)4、智慧商务工程 (26)5、智慧园区工程 (27)七、建设效果 (28)八、投资模式 (29)一、项目背景党的十八大提出“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的方针,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战略制高点。

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实现“新四化”和美丽“中国梦”提供了现实路径,这也正是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原因所在。

(一)政策支持2013年7月22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等八个国家部委联合报请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围绕建设中国特色智慧城市这一主要目标,发挥中央和地方积极性,重点推进5方面工作,启动10个领域智慧工程建设,组织100个城市开展试点示范。

制度方面,中央将建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工信部等23个相关部门建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各部门资源,协调制定政策措施,完善智慧城市评估办法,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城市建设等领域推广应用。

资金方面,在国家严查地方政府债务,压缩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大背景下,充分鼓励地方政府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发行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地方政府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募集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

充分依托地方已有的投融资平台,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

(二)试点建设2012年12月5日,住建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2013年1月和8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共193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意味着智慧城市的建设进入了正式实施阶段,也明确了智慧化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项目概念“智慧城市”是以“五网融合”(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为基础,以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核心,以技术集成为手段,通过各个系统工程的智慧化建设,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促进民生建设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智慧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的新目标新理念,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手段,是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和城市转型发展深入融合的产物。

三、必要性和可行性(一)必要性一是构筑新型城镇化、加快信息社会转型的需要。

党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城镇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是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与城镇化建设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

发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城镇现代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树立发展新优势的需要。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智慧城市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用科技创新手段,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建立生态宜居城市、应对社会发展新挑战的需要。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面临城市管理、民生改善、城市交通、突发事件、环境资源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影响城市生活的质量。

智慧城市是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与城市管理工具,帮助城市建立良好的秩序和体系,使生活更加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带来可持续的发展与繁荣。

(二)可行性一是技术创新为智慧城市带来发展契机。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网络向宽带、融合方向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显现,信息技术向智能化、集成化方面发展以及与其他产业技术的融合不断加深,这些都为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和各领域智能化水平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二是国家战略为智慧城市带来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国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上的新形势、新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信息化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对信息化发展任务进行了系统全面部署,指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

国家已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

三是现有环境为智慧城市带来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国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扎实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步伐明显加快,信息产业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信息化在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社区、农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建设目的一、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运用社会化创新管理手段,利用先进信息技术,通过一系列智慧化城市管理系统工程建设,实现精细化、高效化的城市管理服务模式,提高城市运行管理和综合服务水平、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管理水平、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二、推动经济产业转型与升级实现生产过程的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率,达到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

三、全面改善与提升民生服务为城乡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便捷的交通体系,均等、高质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普及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让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普遍提高。

五、建设理念结合对我国各级政府不同管理需求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将“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概括为“一个中心、四大体系、二十个系统工程”,这也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核心所在。

“一个中心”即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

“四大体系”即信息基础保障体系、智慧政务体系、智慧民生体系和智慧经济体系,包含二十个系统工程,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内容。

六、建设内容(一)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工程。

通过搭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将“智慧城市”中的信息化建设工程进行统一接入与管理,实现跨部门、多专业、综合性的系统集成,实现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

有效规划和管理城市资源,让城市各单元和谐高效的运行,为城市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和命令指挥,为人们提供高效率的智能化服务,为城市集中化、统筹化管理提供抓手,构建城市一体化管理平台。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通过搭建六大平台,实现城市高效运营、科学管理和人性化服务。

城市综合公共信息平台✧城市网格化可视化平台✧城市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城市运行态势监测平台✧城市发展决策支持平台✧城市公众信息服务平台(二)信息基础保障体系建设1、网络基础设施工程网络基础设施工程包含三大类工程,一是响应国务院“宽带中国”实施战略,以提速度、广普及、惠民生、降价格为目标,推进实施宽带上网提速工程。

二是将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物联网、无线宽带网“五网融合”建设。

三是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无线宽带网络,为公众提供高质量无线通信及网络服务,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移动服务、移动办公、移动执法等无线技术支持。

2、云计算数据中心工程通过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增强城市云计算服务能力,大力推进云计算示范应用,逐步建成以公共基础性资源最大化为特征的“公共云”,以统筹协同、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若干个行业应用的“行业云”,承载智慧城市项目群的落地。

云计算数据中心搭建四大平台,实现对大数据资源云计算、信息存储、行业应用、安全灾备等全方面的管理。

面向的用户将涵盖政府、大型网站、各类企业、个人用户等。

✧信息共享平台✧信息资源平台✧信息存储与应用平台✧信息安全平台3、公共基础数据库工程信息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信息共享和管理信息化,建立标准化的公共基础数据库是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大量异构系统和异构格式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信息资源和基础数据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管好数据、用好数据,才能不断提高城市运行管理水平,提高相关决策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智慧城市公共基础信息数据库工程,将加快以下三类数据库的建设,形成信息资源共享中心。

4、物联设施智能化工程利用视频监控、RFID、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加强城市供水、供气、道路、公共信息设施建设,对重要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工具、关键城市部件进行感知监测,建设覆盖全市的物联网基础环境,实现“透彻感知”,奠定“智慧城市”基础。

(三)智慧政务体系建设1、电子政务工程电子政务工程概括为“12345”工程,以电子政务云计算分中心为基础,两个网站为服务手段,三个平台为应用支撑,四类面向公众的服务系统,五个内部应用的政务系统。

1、电子政务云计算中心2、两个网站•电子政务大厅•电子政务内网办公系统3、三个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安全支持平台•系统管理平台4、四类公众服务系统•政民互动系统•网上审批系统•企业上网系统•三农服务系统5、五个内部政务应用系统•公文交换系统•效能监控系统•指挥协同系统•领导辅助系统•政务办公系统2、管理创新工程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政法综治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摆在实务界和理论界面前的热门课题。

社会管理工作能否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加强与创新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与“赶超进位、跨越发展”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

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总体架构概括为“一个中心、五个工程”,为社区居民,政府管理者及相关机构三类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

“一个中心”为社会管理信息云中心,作为政府信息云中心的社会管理分中心,包括三个平台,即数据共享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及数据安全平台“五项工程”分别为人口全生命周期管理工程、舆情管理工程、事件管理工程、区域管理工程、组织管理工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