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示范建设工作情况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示范建设工作情况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示范建设工作情况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座谈交流材料(2013年8月8日)各位老师及同学们:首先,欢迎一行人员到我市交流生态文明建设。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贵阳市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有关工作情况做一个简要介绍。

一、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情况在2007年12月召开的市委八届四次全会上,贵阳市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五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务实部署下,经过全市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明显成效。

全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乡面貌变化巨大、生态优势更加凸显、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尤其是连续几届成功举办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把生态文明的理性探讨、观念传播和实践推进推向新的阶段。

2008年初,市委就下发了《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筑党发[2008]1号),提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5年奋斗目标、指标体系和基本原则。

出台’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和《贵阳市生态建设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完成《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产业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

初步建立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涵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生态文化、廉洁高效等6个方面33项指标,以此衡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成效和进度。

2009年初,下发了《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筑党发[2009]1号),编制完成《贵阳市生态功能区划》和《贵阳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修编)。

2009年6月,环境保护部正式将贵阳市列为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2010年,下发了《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执行力抢抓新机遇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筑党发(2010]1号),着力从坚定发展信心、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生态经济发展质量、解决民生热点问题、提高市民生态文明素质、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和提高各级干部执行力入手,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同年,颁布了《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

贵阳还被国家环保部列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城市”,并开展了《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总体规划》的编制。

当年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 2009-2010)》显示,在全球500个城市中,贵阳市综合竞争力提升42位,提升速度排列第4位。

2011年,贵阳市牢牢把握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遵循“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总路径,大力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战略。

这一年,贵阳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成功协办了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功入选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中国十大低碳城市’’,低碳城市综合发展指数为o.456,居当年参评的西部地区地级城市第4位。

2012年,市委抢抓《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出台的机遇,结合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提出了“到2 0 1 5年,加快建成经济实力更强、生态环境更好、幸福指数更高的生态文明城市,全力实现“一先二超一提升”的奋斗目标(“一先”指提前五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二超”指经济总量增长1.4倍以上,超1个省会城市,排到西部第6位,进入第二梯队;经济年均增长17%以上,超约7个省会城市,进入全国前列;“一提升”指市民幸福指数提升3到5个点,达到93左右)。

通过多年的努力,截止2 0 1 2年底,我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建成了花溪区十里河滩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小车河城市湿地公园等深受群众欢迎的民生项目;实现了“两湖一库”的成功治理、“两湖”水质从原来的劣v类稳定在III类;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3.2%,建成区缘化覆盖率达42. 8%,建成区绿地率达41. 5%,城市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全年空气质量优为1 0 6天,良为2 3 7天,优良率高达96.1%。

初步预测,2 0 1 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00亿元,增长17%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525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871元,增长18%,各项指标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纵观贵阳市五年来的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从2008年到2010年,党委每年的1号文件都是围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出台的,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到战略高度。

二是找准工作载体。

“三创一办”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2012年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了“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使贵阳市的生态文明品牌进一步提升,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三是措施稳健有力。

专门成立“两湖一库”管理局打响“两湖一库”综合治理战役,开展了石漠化综合治理、集中式饮用水地综合治理、南明河全流域综合治理、城市绿化专项治理等工作,狠抓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执法,狠下决心关停、搬迂了贵州水泥厂、贵阳发电厂、贵阳卷烟厂等一大批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企业,实施污染企业“退二进三”。

四是全市齐心合力。

全市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围绕“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城市精神,勤劳务实、真抓实干。

二、十八大以来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开展的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贵阳市结合实际,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在全市范围开展专题宣讲活动,统一全市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意义,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政府、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重大意义。

2012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批复的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为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同月31日,市委召开九届二次全会,总结了2 0 0 7年以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实践经验,部署了今后8年的工作。

提出要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系统谋划、分类指导、狠抓重点、试点先行、充分竞争、善借外力,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发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坚持不懈、百折不挠,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推动贵阳大步迈进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理顺生态文明建设行政体制。

在原市环境保护局、市林业绿化局(市园林管理局)、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基础上,整合组建“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并将市文明办、发改委、工信委、住建局、城管局、水利局等部门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职责划转并入。

该机构作为市政府的工作部门,负责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

目前,全市十个区(县、市)均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局”,理顺了行政管理体制。

(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制。

一是健全司法机制:在全国首家“环保法庭”和“环保审判庭”的基础上,将环保法庭更名为生态保护庭,成立生态保护检察局、公安生态保护分局。

二是完善立法机制:出台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着手开展《贵阳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贵阳市排污权交易管理办法》、《贵阳市山体公园建设管理规定》等法规的立法工作。

三是完善督查机制:制订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建立1000分制进行考核体系,市督办督察局既作为市委工作部门又是市政府工作部门全程参与,实施目标绩效考核。

(三)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思路。

围绕“3个关系”(即: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推进工业化与推进城镇化的关系),落实“2 1字工作方针”(即:作规划、治环境、调结构、保投入、惠民生、建机制、强队伍),实施“6大生态体系创建工程”(即:生态“产业”体系创建工程、生态“城镇”体系创建工程、生态“自然”体系创建工程、生态“文化”体系创建工程、生态“社会”体系创建工程、生态“政治”体系创建工程)的工作思路。

(四)细化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以《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为指导,以《贵阳审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为依据,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指标体系,完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

(五)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作。

启动实施了贵阳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综合治理、节能减排、环城绿化、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提升、黔灵公园改造提升、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小车河城市湿地公园二期、林业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启动“数据库”、“项目库”和“专家库”建设,开展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打响“控违、治水、护林、净气、保土”五大战役。

(六)紧抓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载体。

我市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作为贵阳市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重要载体。

自2 0 0 7年报经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同意,正式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创模”工作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有机结合,形成“创环保模范城、建文明市”工作机制。

去年,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力争2年,确保3年创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

今年,全市召开“一创四办”动员会,全面部署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协办2 01 3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第十五届科协年会、2 0 1 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第九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会议和第三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各项工作。

三、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成立以来工作情况贵阳市生态文明委员会自2012年11月27日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市委九届二次全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统一思想认识,理清工作思路,坚持:1个主题(坚持走科学发展路,加快建生态文明市);1个目标(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1个理念(“四多四少”:少砍一颗树,贵阳就多一分绿色;少挖一座山,林城就多一分秀美;少毁一池水,城市就多一分生机;少占一亩地,子孙就多一分福祉)。

围绕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始终保持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部”、“参谋部”和“作战部”作用,肩负起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重任,全力以赴抓、实实在在干,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一)生态建设取得新起色。

以全面展示我市生态环境风貌为着力点,实施城市环境绿化、美化工程。

尊重贵阳的喀斯特自然生态环境特性,注重发挥“山、水、林、湿地”的组合优势,按照“显山、露水、见林、透气’’的原则,通过绿地、森林、公园、湿地、湖泊等生态资源,充分彰显“十里山水半入城”的山水城市特色,多栽树、栽好树,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荫、片上成林”,多栽花、载好花,做到“一路一景”、“一处一品”,提升城市自然之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