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期末复习

中国近代史期末复习

中国近代史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广学会:广学会是19世纪后期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出版机构,主要成员是西方在华人士。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主持广学会的指导思想是“争取中国士大夫中有势力的集团,启开皇帝和政治家们的思想”,即要影响中国的政治方向。

广学会发行刊物《万国公报》,出版书籍,在介绍西方史地、政治、文化的同时,也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

它是为西方殖民侵略制造舆论的工具。

2、天京事变:“天京事变”发生于中国清朝后期的1856 年,是一次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地点在首都天京(即今南京),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二万人丧生。

“天京事变”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亦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3、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于戊戌维新运动中诞生,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在文化教育方面便有创设京师大学堂这一项。

光绪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早的学制纲要。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

4、法币: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

1935年11月4日,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的银圆。

各金融机关和民间储藏之白银、银元统由中央银行收兑,同时规定法币汇价为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

5、八七会议: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

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6、《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该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五四指示》揭开了解放区土地立法的序幕,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指明了方向。

7、南京国民政府改定新约运动:从1928年6月起,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它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

这一运动主要集中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

国民政府“改定新约运动”,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又很不彻底,其有关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实质是一纸空文。

8、百团大战:为打击日军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八路军总部决定破袭华北日军交通线。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军区等共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

战役发起第3天,参战部队已达104个团,故称“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

9、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会议在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这是党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中国革命从此打开了新局面。

10、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

(2分)中国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真空地带”。

日本又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两市(北平、天津)“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

此即华北事变,它使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11、日本“东方会议”: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东方会议是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总方针而召开的重要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所谓“满蒙政策”。

田中在7月7日的会议上,以“训示”的形式提出了明确的侵华方针《对华政策纲领》,它勾画出田中内阁企图攫取“满蒙”和武力侵华的“积极政策”的基本轮廓,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决定攫取整个东北,加快实现大陆政策。

东方会议预示着一系列重大的武力侵华行动即将展开。

12、皖南事变: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在皖南以8 万余兵力包围袭击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 000多人( 除约2 000人突围外,一部分被打散,大部牺牲或被捕) 。

蒋介石还诬称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

这就是国民党制造的皖南事变。

对于国民党当局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3、《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1947 年7 月至9 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并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按乡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乡村农会、贫农团及其委员会为土改的合法执行机关。

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14、重庆谈判:抗战结束后,蒋介石依靠美国的援助,力图恢复其优势,便带起“和平”的假面具,在 1945年8月 14日、20日、23日,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中国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揭露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的真面目,以利于团结和教育人民,决定派代表毛泽东等前往重庆,同国民政府进行谈判。

8月28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陪同下飞抵重庆。

经过43天的谈判,10月10日,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这次谈判在政治上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极大的主动,而是国民党陷于被动,因而是成功的。

15、整风运动: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

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整风运动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但重点是反对教条主义,目的是发扬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神,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提倡顾全大局的共产主义精神,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启发生动活泼的革命精神,树立新的文风。

延安整风运动使党的领导机关、广大干部和党员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加强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统一,为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16、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17、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

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8、“文化大革命”: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支配下,毛泽东对当时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作出严重的错误估计,甚至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整个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因此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群众来揭发上述阴暗面,才能把被“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系统地阐发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

会议还决定设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8月召开的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 ),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方针。

随后在全国掀起了“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的狂潮。

他们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在运动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受到批判和斗争,党的各级组织普遍受到冲击并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党长期依靠的许多积极分子和基本群众受到排斥。

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人民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迫害,学术文化事业在许多方面遭到摧残,科技水平在一些领域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党风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

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19、农村人民公社:1958年北戴河会议决定全国农业合作社一律合并为以乡为单位、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合一的农村社会基本组织,基本特点是“一大二公”。

它严重地脱离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致使“一平二调”之风泛滥,损害了广大社员和小集体的利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