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乙酸乙酯教案

高中化学乙酸乙酯教案

高中化学乙酸乙酯教案【篇一:高中化学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设计】高中化学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设计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是有机化学中最重要的实验之一。

在各类试题中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经常被考查到,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也出现了它的“身影”。

该实验很典型,它比较全面地、具体地体现了有机实验的各种特点。

因此,我们需要对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进行全面、具体地分析,总结出其中的特点,归纳该实验中的要点。

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掌握住该实验。

现将该实验的特点作如下总结(观察实验装置图):1、配制乙醇、浓h2so4、乙酸的混合液时,各试剂加入试管的次序是:先乙醇,再浓h2so4,最后加乙酸。

在将浓硫酸加入乙醇中的时候,为了防止混合时产生的热量导致液体迸溅,应当边加边振荡。

当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冷却后再加入乙酸,这是为了防止乙酸的挥发而造成浪费。

2、此反应(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应当使用“ ”。

酯化反应是指“酸和醇起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发生酯化反应的时候,一般是羧酸分子里的羟基和醇分子里的羟基氢原子一起脱去,结合形成水,其余部分结合形成了酯(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3、由于此反应是可逆反应,为了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需要适当增大廉价原料乙醇的用量使反应尽可能生成乙酸乙酯,同时也可以提高成本较高的乙酸的转化率。

故实验中需要使用过量的乙醇。

4、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剂、吸水剂。

注意:酯化反应需要用浓硫酸,而酯的水解反应需要用稀硫酸。

5、实验加热前应在反应的混合物中加入碎瓷片,以防止加热过程中发生暴沸。

6、试管b中盛装的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中和乙酸(混于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和na2co3反应而被除去),溶解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有利于溶液分层,析出乙酸乙酯。

同时还可以冷却乙酸乙酯,减少乙酸乙酯的挥发。

注意:饱和na2co3溶液不能用naoh溶液代替,因为naoh溶液的碱性太强,会使乙酸乙酯发生水解反应而重新变成乙酸和乙醇。

7、装置中的长导管的用是:导气兼冷凝回流,防止未反应的乙酸、乙醇因蒸发而损耗。

8、导气管不宜伸入饱和n a2co3溶液中的原因:防止倒吸。

9、反应的加热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先小火微热一段时间,再大火加热将生成的乙酸乙酯蒸出。

小火微热是为了防止将尚未反应的乙酸、乙醇蒸出,后期的大火蒸发是为了使乙酸乙酯脱离反应体系,有利于可逆反应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

高一化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练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2.加深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

3.练习容量瓶、滴定管的使用。

实验原理溶质物质的量浓度是指一定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多少,单位是: mol/l(摩尔/升),定义式:物质的量浓度(c)= 溶质物质的量(n)/ 溶液体积(v)实验用品药品: nacl、蒸馏水仪器:烧杯、酸式滴定管、容量瓶(100ml)、胶头滴管、量筒、玻璃棒、药匙、滤纸、托盘天平疑点难点1.应该怎样称量naoh固体?用增量法称。

先取一干净小烧杯,在天平上称出质量,再调整到加上要称量naoh的质量之数,在小烧杯里加入固体氢氧化气至天平平衡。

2.容量瓶的使用容量瓶是细颈、梨形的平底玻璃瓶,瓶口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

容量瓶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准确的溶液。

容量瓶上标有温度和容积,表示在所指温度下,液体的凹液面与容量瓶颈部的刻度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与瓶上标注的体积相等。

常用的容量瓶中100ml、250ml、1000ml等多种。

容量瓶瓶塞须用结实的细绳系在瓶颈上,以防止损坏或丢失。

容量瓶在使用前,首先要检查是否完好,瓶口处是否漏水。

检查方法如下:往瓶内加入一定量水,塞好瓶塞。

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漏出。

如果不漏水,将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后塞紧,仍把瓶倒立过来,再检查是否漏水。

经检查不漏水的容量瓶才能使用。

在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如果是固体试剂,应将称好的试剂先放在烧杯里用适量的蒸馏水溶解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

如果是液体试剂,应将所需体积的液体先移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稀释后,再转移到容量瓶里。

应特别注意在溶解或稀释时有明显的热量变化,就必须待溶液的温度恢复到室温后才能向容量瓶中转移。

容量瓶使用完毕,应洗净、晾干(玻璃磨砂瓶塞应在瓶塞与瓶口处垫张纸条,以免瓶塞与瓶口粘连)。

【篇二:酯化反应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组次:2010级20组组员:罗丽媛、陈方昪、李丹、徐爱贵、姚伟、周康丽设计选题:酯化反应2012 年 11月14日《酯化反应》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简称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第75-76页,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有机化学原理之一。

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好素材;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酯化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该小节内容在必修阶段的要求是“知道乙醇、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用“实验探究:乙烯、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

”教科书中对“酯化反应”的认识正是从探究实验入手,通过简单的实验现象探究反应产物的性质和组成,解释反应发生的原理进而说明乙酸的这个化学性质,帮助学生理解酯化反应的发生及其条件,帮助学生建立酯化反应的概念。

因此,笔者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对反应发生机理的理解,以及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微观’意识”,而难点也正是“酯化反应机理理解,以及‘微观’意识”。

酯化反应与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各处。

那么它究竟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呢?酯化反应究竟藏匿在我们生活的什么地方呢?这个是能引起每个学生的兴趣的问题。

在初中化学中,简单地介绍了乙酸的用途,同时学生可以从生活经验中获得有关醋酸的感性知识外,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对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的确定、官能团和化学性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一定的探究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条件。

但是,由于本节内容相对比较抽象,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上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引导学生掌握该部分知识时,要采用合适的情景导入,并且充分运用实验手段和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切身感受和理解酯化反应的本质。

教学目标①初步掌握乙酸乙酯的物理性质和分子结构。

②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运用能力。

通过情景引入,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方法探究酯化反应的反应机理,试验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的科学思维方法,使学生了解“同位素追踪”的科学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更好的科学作风和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酯化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机理难点:乙酸乙酯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酯化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1.联系实际生活,实验指导,教练结合2.实物展示,演示实验3.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归纳总结4.有奖竞答,回顾知识教学用时15分钟1、学生准备:a) 预习课本,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乙酸的酯化反应”;b) 复习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醇和醛的有关知识。

2、教师准备:a) 教学用具、实验用品;b)制作多媒体课件;c) 准备《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导学案内容【篇三: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酯化反应】酯化反应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酯化反应的概念,理解酯化反应的机理,会写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初步掌握乙酸乙酯的分子结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提高对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酯化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机理。

【难点】乙酸乙酯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及命名,酯化反应的机理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1、导入乙醇俗称酒精,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醋酸在化学上称为乙酸,也是我们厨房里的必备品食醋的成分,那把这两种物质混到一起,又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2、新课教学教师:大家看讲桌上的这些仪器与试剂,我把它们搭好,将乙酸与乙醇放到一起,大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想想为什么?大家注意观察试剂的先后顺序,并思考原因。

好了,反应完了,大家现在按化学小组来讨论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并讨论原因。

时间到了,谁先来说一下试剂的先后顺序,并说明能不能改变试剂的顺序?为什么生1答:先加入乙醇,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不能改变试剂的顺序,原因是乙醇和浓硫酸混合会放出大量的热。

教师:回答的很好,这个小组的同学能够将以前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值得表扬。

接下来第二个问题,反应产生了什么现象?生2答:实验中生成了有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

教师:这种有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叫乙酸乙酯。

那酸和醇真的碰撞出了火花,不过呢是在浓硫酸做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

还有一种产物是什么呢?大家一起来观察这个动画,这是乙酸与乙醇反应的过程。

生答:另一种产物是水。

大家刚从动画上看到了酸脱掉的是羟基,醇脱掉的是氢。

这就是酯化反应的机理。

大家在写化学方程式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把水写上,很多同学忘记写水,是在不行大家可以先把水写上再写酯,这个酯叫做乙酸乙酯。

大家做个小练习:乙酸与正丙醇的反应,甲酸与乙醇的反应。

刚看了一圈,大家都写得很认真,基本上都写对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ppt。

第一个生成的酯叫乙酸丙酯,第二个叫甲酸乙酯。

大家发现命名规律了么?生答:某酸某酯。

教师:好了,大家都很聪明,思维很活跃啊。

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给大家布置个小任务:①大家看到装置的导管末端在液面的什么位置?为什么?②为什么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③写出异丙酸与异丙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