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图书馆资源发展策略

北大图书馆资源发展策略

北京大学图书馆今后几年资源发展目标和策略朱强2015.5.21.杭州提纲•背景•行动计划概要•资源建设发展目标•资源建设行动策略背景: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改革的方向•综合性的深化改革•改革的重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的措施•简政放权(专业设置、学位点、大学章程)•改革招生制度(减少加分因素、一年两考、高中取消文理分科、考试科目和内容变化)•加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丰富办学模式、允许文理兼修、)•两校一市综合改革试点背景: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教育信息化•小班制教学•MOOCs•翻转课堂背景:环境的变化•数字出版的变革已经完2006-2013年高校图书馆馆均纸质文献资源购置费(万元)成•用户需求及使用习惯的改变•纸本文献服务量的下降和数字文献服务量的增长2006-2013年高校图书馆馆均电子文献资源购置费(万元)读者使用习惯的变化500,0001,000,0001,500,0002,000,0002,500,0003,000,0003,500,000入馆人次 外借册次200620072008200910102011201210,000,00020,000,00030,000,00040,000,00050,000,00060,000,00070,000,00080,000,000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电子资源检索人次 全文下载篇次•内部环境•北京大学学科设置不断增加,2008年以来新设了不少院系、研究机构或专业,需要补充相应的专业学术资源。

•全校总-分馆分散独立的建设体制,使资源重复建设,全校投入到文献资源建设的经费效益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总体保障能力未能有效聚合。

•学校拨付给图书馆的经费有限,总额多年不变,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科研发展新的需要。

北京大学学科发展变化新设立的学院新成立的实体研究机构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歌剧研究院城市环境学院环境与科学工程学院现代农学院2011年11月,国际数学研究中心2011年 8月,合成与功能生物学中心2010年 7月,统计科学中心2010年12月,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中国画法研究中心、高能效计算与应用中心2009年12月,国际量子材料科学中心2009年 3月,定量生物学中心2008年以来,学校新设的系、专业及新成立的研究机构(部分)专业设置学科与学制说明理论与应用力学工程结构分析能源与资源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工程整合科学(元培)通信工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理学 4年工学 4年工学 4年工学 4年工学 4年工学 4年2014年新增2014年新增后6个为近年新增设专业工学专业发展情况馆藏资源的数字化转型•2009-2013年各类馆藏发展经费趋势图0.00%10.00%20.00%30.00%40.00%50.00%图书 期刊 电子资源 多媒体资料 200934.53%36.87%26.50% 2.10%201031.37%35.40%30.89% 2.33%201127.90%37.27%32.36% 2.47%201222.77%40.26%35.81% 1.16%201329.53%28.45%39.82%2.20%2013年电子资源经费使用额度及比例(单位:元,百分比)电子报刊, 5,980,105.00 , 45%电子图书, 1,675,834.00 , 13%电子学位论文,240,467.00 , 2%多媒体数据库,735,000.00 , 5% 其他数据库, 4,661,889.23 , 35%数字化转型的思考•转型是必由之路•转型是渐进的•转型是全面的•根本是人的转型•在此基础上制订2014-2018面向一流行动计划大学图书馆新的理念•增强互联网思维,深化合作•坚持图书馆的基本核心价值•走出图书馆,融入教学科研•支持开放获取、开放出版、开放教育、开放研究•发展特色,发挥优势•数字优先,数据驱动•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北大图书馆现行业务模式•以纸质资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相应的组织机构•资源建设部•古籍部•特藏部•多媒体部•流通阅览部•信息咨询部•系统部•分馆与典藏办•中心办公室•馆长办公室•文献计量室•CALIS中心北大图书馆今后的业务模式业务•资源建设•支持学习•支持研究•学术交流条件支撑•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信息技术架构和系统•空间设备运营和管理•科研团队和课题对外关系●校内合作分馆体系●国内合作 CASHL DRAA●海外合作●CALIS资源建设发展目标•总体目标:•积极推进全校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立,在总馆内部各部门之间,总分馆之间,全校各机构之间、联盟组织、协作单位之间统筹规划,总体布局、协作共建,减少重复、节约经费,提高全校文献信息资源的总体保障能力。

2015年着手进行全校总-分馆资源协调采购方案,力争在建校120年前后实现全校资源的整体布局。

•具体目标:•逐步调整数字资源和纸质资源的经费结构比例,力争在五年中由目前的4:6调整到5:5;•重点加强原生数字资源、机构知识库、开放获取资源的建设;•扶持馆藏基础薄弱的新建学科和交叉学科资源建设,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提供必要的文献资源支持。

策略1:统筹本馆资源建设经费的预算与协调使用•在总-分馆体制下,完成文献资源协调建设的政策制定,着手制定《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协调采访实施方案》,上报文献资源战略发展委员会和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争取获得学校的认可并在全校实施。

(2014年提出方案,并得到两委会通过,已开始实施。

)•全校总分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由目前分建共享逐步推进到共建、共享,促进同类院系专业分馆向学科资源分馆方向发展,建立纸质资源的学部采访制度,按学部开展学科资源建设工作。

•建立健全全校文献经费管理机制,完善经费使用相关规章制度。

推进全校总分馆经费统筹,建立学科经费的协调使用机制,建立专业期刊、数据库资源的订购与相关分馆分摊经费的制度。

•完善文献资源常规经费的预算机制和增长机制,争取更多经费支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全面的文献保障。

与学校有关部门共同建立保障机制,在新建学科时,有关部门拨付相应的文献基础建设专项经费。

•应与文献信息资源的市场价格变动相适应调整文献购置费的额度,协调好资源经费使用的结构比例。

加强资源采购过程中以及采购结束后的统计和评估工作,支持采购决策。

策略2:加强馆藏资源结构的调整,加快资源的数字化转型•为实现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的经费比例由2013年的4:6逐年提高到5:5的目标,平均每年要减少30万元经费的纸质书刊采购,重点减少外文原版期刊和理工科纸质资源。

•整合多媒体资源与其他资源的采访,建立统一评估、统一采购的机制。

逐步增加多媒体资源库的品种,争取实现比较全面的学科覆盖,建设完善的支持教学/学习、兼顾科研的多媒体资源体系。

•全校总-分馆采访分工,减少多复本重复采购,用节省的经费购买更多品种;根据院系实际需求整体协作,实现总分馆有选择地加强纸质资源建设,减少纸质期刊复本。

•深入开展用户调研,同一种内容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两种载体,根据用户需求,选择最适合于用户需求的资源载体。

•继续并完成《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发展政策》,通过政策指导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

策略3:加强特色资源的建设,提高保障水平•与计算中心、教务部、研究生办、人事部以及馆内各部门协作,推进学位论文提交系统的全校整合。

•加大投入,配齐已出版的大型古籍影印书与工具书,之后出版的资源随出随买,提高开架影印古籍和工具书的保障水平。

•主动积极访求重要的捐赠资源,继续加强和巩固已有的特藏和古籍资源建设。

包括:•争取北大著名学者手稿、藏书的捐赠。

•建立海外中国古籍善本回购的长效机制;持续地采访拓片资源。

•以项目开发和读者需求带动馆藏古籍的数字化进程,并着手形成馆藏资源数字化的长远规划,按专题、系列自主开展馆藏古籍数字化建设。

加强有关特色资源尤其是围绕人物、学科、专题或地区研究为中心的资源收集和整理工作,以外文图书和民国旧报刊为重点,建设数字特藏。

•全面开展古籍、特藏保护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道路。

•建立特藏修复中心,引进国外标准化的工作规范和流程。

•以古籍保护实验室为依托开展古籍保护修复研究工作,提高古籍保护业务水平。

•延揽人才,完善硬件设施,筹备“国家级古籍保护修复中心”申报工作,对外开展修复咨询与技术服务,服务社会。

•开展对各种原生资源(含各种科研数据、实验报告以及校内各种灰色文献、学术报告等纸质资源或数字资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把数据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原生数字资源建设。

策略4:重点进行开放获取资源建设•制定开放获取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化工作流程。

•与学科资源建设相结合,有计划地开展开放获取资源收集。

•整合揭示开放获取资源,在主页上提供一站式入口。

•制订相关政策,维护知识产权,积极参与和推进开放获取。

策略5:应用新技术及平台,加强资源建设管理水平,提高效率•自建或引进相应的电子资源管理平台。

电子资源试用、采购、揭示和评估等流程能够实现自动化管理。

•建设全校文献信息资源协调采访平台,与各学部或分馆协调纸质资源的采访,实现采访的共知、共建。

•将捐赠管理系统纳入图书馆资源管理的统一平台。

•加大数字资源的整合力度,实现长期存储的电子书刊与纸质资源的完全整合。

策略6:加强文献资源的揭示•加强数字资源的揭示•完成外购数字资源在OAPC中的揭示。

•探索URI或者其他技术手段,建立外购资源网络链接地址变化后的维护机制。

•保持和维护外购数字资源在发现系统中的精确订阅。

•通过发现系统实现平台间数字资源的整合,改善发现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加强对特色资源和原生资源的揭示。

•大力推进未编古籍编目加工、拓片改号加工工作。

•有计划地开展古文献资源整理、揭示与研究,提高项目开发的系统性与自主性。

•建立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运行机制,系统、有计划地整理研究古文献资源。

•启动非书古文献(信札、奏折、契约等)元数据的研制工作,提出解决方案。

•加强数据质量的控制和维护工作。

•加强对新聘编目人员的培训及业务管理,探索纸质书刊的编目工作社会化参与路径。

•对本馆未编资源(包括图书、地图、手稿、档案等)进行调研并有计划地进行清理。

•推动本馆数据向关联数据的转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