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的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9.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225-01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为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方法用抑郁自评量表对36例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和分析。
结果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其中性格内向、文化程度低、产后休息不好、经济条件差、不良妊娠结局等对产妇的抑郁情绪影响很大,要从各方面来疏导产妇的情绪。
结论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极大的影响母婴的身心健康,对家庭对社会也产生不良的影响。
提高护理质量,加强宣传教育,改善孕妇的生活环境,有利于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心理护理
产后抑郁症是指在产褥期发生的抑郁症,是一种非精神病性抑郁综合征。
通常发生在产后1~3d左右,轻者表现为精神郁闷,少言,食欲减退,重者焦虑自卑,甚至产生自杀想法。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1]。
对孕产妇来说,从妊娠到分娩是一个非常剧烈的身体和情感体验。
他们在经历妊娠、分娩、产后恢复及抚育婴儿的过程中带来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改变,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影响婴儿、家庭婚姻和社会。
现将其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6例,年龄19~42岁。
初产妇24例,经产妇12例。
其中生女孩8例,生育畸形儿4例,死胎史2例经济不佳2例,产
后母亲角色适应不良20例。
2 产后抑郁症的诱因
2.1 生理因素孕妇从妊娠到分娩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很大,妊娠期体内雌激素水平显著提高。
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娩后,这些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减少,从而影响脑细胞的活动而诱发抑郁。
产妇本人健康状况对产后抑郁情绪也有很大影响。
2.2 心理因素产妇对母亲角色缺乏认同,担心不能胜任母亲角色。
这些孕产妇多为初产妇,由于缺乏生育经验,缺乏正常妊娠、分娩的知识,一方面担心能否安全顺利的度过妊娠分娩期,又有些孕产妇受传统思想及不良生育观念影响,更担心不生男孩将受家人冷落,还可能因为丈夫的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而感到失落。
无形中产生很大心理压力。
2.3 性格因素性格内向者遇到问题容易发生精神抑郁,产生心理不平衡,所有这些都易发生抑郁症。
3 对产妇的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患产后抑郁症的产妇体内催乳素的水平比正常产妇低,导致泌乳延迟,乳汁不足。
众周所知,母乳喂养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产后抑郁对对婴幼儿的危害甚为严重,可严重影响婴幼儿的身体成长和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发展,甚至成为新生儿猝死综合征的诱发因素之一。
4 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4.1 保证充足的睡眠与休息产妇由于分娩的疲劳,会阴切口的疼痛,剖宫产术后伤口的疼痛及子宫收缩痛等,这些都需要有足够的睡眠和休息,过度的劳累会直接影响产妇的情绪。
尽量给产妇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探视和刺激。
产后是产妇情绪最不安稳的时期,各种精神刺激都易将其激怒,尤其是产妇的身体恢复、婴儿性别、经济状况等敏感问题,都应尽量避免。
加强护理工作的效率,治疗和护理时间尽量集中,减少不必要的打扰。
4.2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产妇感到幸福温暖不孤独寂寞。
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应该支持鼓励,除在生活上关心体贴外,还要耐心的听取产妇的倾述。
帮助产妇从心理上树立信心,及时调整产妇的不良心态,消除烦闷,不能对生男生女有任何抱怨。
让产妇觉得自己和孩子在家人心目中有同样地位。
尽量给她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产妇正确认识社会并提高处理生活难题的信心,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
4.3 帮助产妇认同母亲角色,做好母乳喂养的指导主动与产妇交流,关心她们,倾听她们的想法和感受,指导产妇尽快适应母亲角色,介绍母乳喂养及育儿知识,教会她们护理孩子的一般知识,如新生儿黄疸溢奶假月经等现象。
指导产妇的饮食和营养搭配,保证充足的营养和能量。
鼓励产妇多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可减轻其焦虑情绪,鼓励产妇及早下床活动积极有效的锻炼身体,有利于及早恢复。
做一下自己喜欢的事情,看一些产褥保健及育儿方面的书籍。
指导产妇照顾自己和婴儿,顺利进行角色转换。
4.4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临床护士助产士的素质及整体护理水平。
积极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
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产科护理人员应该更新知识,了解产后抑郁症的有关知识,并积极参与防治,在产前做好有关妊娠分娩知识的宣传,使产妇正确对待妊娠与分娩及由此产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使产妇对护理人员信任,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完成分娩。
医务人员与产妇接触过程中,要注意语言交流的意义与技巧,并且还要亲切,热情和蔼友善,表达出自己对她们的关心和爱护,使产妇处于一个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减少产后抑郁并发症给产妇带来的精神负担,而且还有治疗作用。
5 讨论
由于一般人对生理疾病比较重视,而对心理疾病比较疏忽,因此产后抑郁患者比较多,但仍未广泛注意,很多医疗卫生书籍的心理探讨较少,使得一般家属无从取得相关知识,而无法体会产妇产后的心理转折,而认为产妇无理取闹,不适时给予情感支持,最终导致病情恶化。
从而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不但如此,还影响婴儿,婚姻家庭和社会。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准确评估她们的心理状态。
并针对不同问题实施护理,对孕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宣教,积极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对产后抑郁症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予以安慰。
减少抑郁症的发生[2]总之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特定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护理,积极的情感支持。
能够控制病情的发展,减轻症状,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 王宗梅,付得香,高月云,等,产后抑郁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和护理对策[j].中华临床新医学杂志,2005,5(9):856—857
2 范丽娟.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10): 1426-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