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教学模式高段语文组成功有效的教学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设计出恰到好处的“读、设、讲、练”,有效运用语文的工具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
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树立“生本”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
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代替;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提出: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
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流序”。
“四突出”即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
“三转变”即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四个基本流序”即学生先学;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交流;总结和巩固。
在郭思乐教授的生本理念指导下,结合我校学生语文学习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在小学语文中段课堂教学中构建“预、导、疑、悟、练、结”即“预习——导入——质疑——感悟——练习——自结”六步教学法,并将进行初步的实践与研究。
具体做法:一、预(即预习)为了收到好的预习效果,我们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常规性方法步骤,即四步预习法:“读——查——学——赏”(一) 读1、读课题,通过课题揣摩课文大体内容,可针对课题提问。
2、第一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一想课题和课文内容的联系。
3、第二遍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思考:课文告诉我什么?读了课文,我知道了(懂得了、明白了)什么?4、第三遍读课文,给课文加批注,把课文中的“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勾出,把自己有所体会的地方适当加上批注。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
(二) 查查资料,了解背景及相关知识(三) 学自学生字新词1、查阅字典、词典,读准生字字音,口头组词、扩词。
2、用各种方法记住生字字形。
3、理解要掌握词语,口头说说词语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选一些词语口头造句。
(四)赏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精彩的句子或段落。
值得提出的是,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课堂预习的检查力度。
同时,逐渐探索当堂预习的好方法。
二、导(即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新课成功的导入,要富有魅力,要一下予就扣动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教学实践及三、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故事导入法、表演导入法、问题导入法、猜谜激趣法、咏诗诵词法、悬念导入法。
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还不止这些。
我们将在教学中认真总结,精心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导入新课后,便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疑(即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通过预习,在“质疑”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收获与感受,及时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目标的掌握情况、对文本的兴趣点和不理解的地方。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马上进行梳理归纳,粗浅简单的问题及时解决,有价值的、有一定难度的重点问题则板书到黑板上,在教学中学生未提及到而又是语文重点的问题,教师可提出来,一并放到“感悟”一环中去理解。
这一环节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兴趣点、疑点展开自主探究性,以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
所以,这是关乎整节课成败的重要一环,教师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数。
四、悟(即感悟)问题提出后,学生围绕问题自读自悟,读议批画,找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课外资料,生活实际,自己解决问题,并将自读所得在书上作批注,同时记下自己还未懂的问题。
学生自读自悟不能解决问题在学习小组上提出,由组内解决,通过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学习,解决疑难。
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待汇报阶段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以“读”的方式感悟品评、释疑解惑、内化吸收。
通过学生的自学、小组学、全班学这样的信息交流过程为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使创新教育的火花在具体学习互动中闪现,这一环节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
五、练(即练习)有效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课堂练习是保证和检测学生知识获取率的有效途径。
每节课学生即时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
练习可以采取口头或书面形式。
”我们的语文课也应象数学课那样改掉“课课动口不动手”这一教学习惯。
因此,我们每节课都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根据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重难点,练习形式多样化,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练习生字新词。
对课文中出现的基础字词通过听写、形近字组词等形式进行巩固训练,当堂检测。
将问题及时在课堂上予以解决,避免课后再出现错误,让学生将当堂所学重难点落到实处,达到当堂巩固的效果。
2、写体会。
当课堂上学生分小组讨论只成为一种形式时或一些同学思想已开小差时,可以发挥写的作用,让每个同学将自己心中的答案写在纸上,这样可以使那些游离课堂之外的同学重新回到课堂;使那些问题考虑不成熟的同学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答案;使那些胆怯的同学的答案得到老师的肯定重燃自信;使那些回答有困难的同学及时引起老师的注意,适时地进行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写的训练真正地解决问题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
3、摘抄。
小学课本中的课文,许多都是文情并茂的名家之作,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精彩句段,积累学生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益处。
4、仿写。
文中重点句子、段落篇章的仿写,或是续写等。
要求仿照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总之,一堂有效的语文课,肯定要有语言实践,也就一定要有语言的积累,一节课中,学生该记住的东西就要让他记住,会认的字,会写的字词,要求背诵的篇章都尽量在课堂内完成,让学生在课堂内就感受到成功感。
不能把这些任务留到课外,使语文教学走到高耗低效的老路上来。
力求把课外的时间用在广泛阅读课外书上,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
六、结(即自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主要收获等,再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对不同的学生和教材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
对于中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还较差,需要我们逐步培养、逐步展开。
为此我们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各环节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设计并提出适应具体授课情境的方法。
我们将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教中研、研中教”,不断探索完善教学模式,最终把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
小学高段语文“五读五字”生本课堂教学模式高段语文组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根据这种理念,结合我校的语文教学实践以及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制定了语文“五读五字”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活力,充满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发展:1、本课堂模式设计遵循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学中注重以读为基点,把“读、思、议”紧密结合起来,又有机地把作者的思路融为一体,让每个学生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
力求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
学生在这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2、情在读中感,理在读中悟,法在读中明。
鼓励学生寻找情感点,引发探究的切入点,积极与文本展开对话。
采用释题研读的方法,意图引发跳跃的阅读思维,激活学生的多元感悟。
具体流程【一读-------知】完成目标:让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产生疑问,明确阅读目标。
操作要领:(1)自读课文。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放声读,可轻声读,怎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就怎么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提出问题。
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地方,或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
(3)初知大意。
全班交流初读感受,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让他们在读中有所发现,在读中感悟自得,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读-------识】完成目标:巩固字词,资料共享,扫清文章字词的障碍,达到读通顺,读流利,能释疑。
操作要领:(1)自主识字。
自读,标出自然段序号,把自己觉得难读的字、词作上记号,多读几遍。
(2)交流字词。
①小组内交流预习收获、质疑问难。
在这一步的教学中,由学生带着学习提示(指学案)边读边思考批注,并找出自己不能解决的字词问题;②全班交流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③教师在学生运用工具书、查资料自学时,来回巡视指导,发现全班大多数同学存在的共性问题,以便在全班及时讲解纠正。
(3)指导书写。
教师指导书写,学生巩固识字,小组互测。
【三读-------辨】完成目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或段落和最受感动的地方,边读边体会,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领会表达方法。
操作要领:(1)自主辨析。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形式细读课文,根据学习提示,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分析。
(2)组内辨析。
教师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
(3)交流展示。
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介绍本组学习内容,展示本组阅读、研讨、交流的成果。
对于疑难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句段研讨交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4)悟情悟理。
对学习所得进行反思总结,纠正错误认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四读------诵】完成目标: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使学生与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把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下来,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学生今后语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