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左右各一,穿过颈椎两侧五个横突孔,经枕骨大孔上升到颅内后,两条椎动脉在脑桥
下缘汇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粗大的基底动脉,即我们通常所称
的椎 基底动脉系统。
基底动脉至中脑又分成两条大脑后动脉,
供应大脑后 2/5 的血液,包括枕叶、颞叶的基底面及丘脑等。
椎 基底动脉在小脑和桥脑的分支,供应小脑和桥脑的血液。
两
条大脑前动脉之间有前交通支连接起来,两侧颈内动脉与大脑
后动脉之间,有后交通支连接起来,构成脑底动脉环。
当此环
的某处血液障碍时,可互相调节供应。
此外,颈内动脉通过眼
动脉,还可以与面、上颌、颞浅等动脉吻合。
椎动脉还有许多
途径与大脑表面的动脉吻合,侧支循环非常丰富。
因此,有时
某一动脉发生阻塞时,可由侧支循环代偿,临床上可不出现症
状。
椎动脉-简介
椎动脉(英文名vertebral artery )起自锁骨下动脉,穿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行于延髓腹
侧,在脑桥下缘,左右椎动脉合成1条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沿脑桥基底沟上行至脑桥上缘。
分为两条大脑后动脉。
椎动
脉和基底动脉分支如下。
(1)脊髓前、后动脉anterior and posterior spina1 artery
发自椎动脉,分布于脊髓。
(2)小脑下后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自椎动脉,分布于小脑后下部及延髓背外侧部。
(3)小脑下前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发
自基底动脉,分布于小脑下前部。
(4)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 发自基底动脉,
分布于小脑上部。
(5)脑桥动脉pontine arteries 发自基底动脉,分布于脑桥。
(6)迷路动脉labyrinthine artery 发自基底动脉或小脑下前动脉,入内耳门,分布于内耳。
(7)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绕大脑脚向背侧,其皮质支主要分布于颞叶下面和枕叶内侧面,以及两叶上外侧面的边缘部。
中央支亦起自根部,供应背侧丘脑、内、外侧膝状体及下丘脑等。
椎动脉-椎动脉疾病
眩晕症状是椎动脉病的一个主要临床表现。
颈椎曲伸时对椎动脉张力影响不大,不会引起供血障碍,但在向一侧
椎动脉多普勒频谱波形
椎动脉
旋转或侧屈时,因供给大脑的血流量减少。
此时,正常人往往可有另一侧椎动脉保证大脑、脊髓、脊神经根等正常的血液供应。
而在椎动脉病患者,早期由于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变位,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血管痉挛、狭窄、扭曲或
曲折等改变;中晚期由于钩椎骨质增生、髓核脱出等直接压迫椎动脉而产生眩晕
症状。
椎动脉型病多见于中年之后,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回缩力减弱也是一个原因。
椎动脉-临床症状分类
根据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及临床症状可分为三
型:
(1)椎动脉型颈椎病:
症状以发作性眩晕为主,眩晕发作与颈部旋转或后伸运动或体
位急剧变动有关,以伴有复视及无意识障碍的猝倒为特征。
X
线片表现为上颈段或下颈段有节段性不稳或钩椎关节骨赘横向
增生,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2)椎动脉——神经根型颈椎病:
病者以椎动脉型症状为主,伴有脊神经受刺激症状,上肢有节
段性感觉障碍及腱反射改变。
(3)椎动脉——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可出现颈痛、后枕痛、颈部活动受限。
有的伴有脊髓或脊神经根受压症状.也可伴有耳鸣、耳聋、头痛,或有恶心、呕吐。
眩晕的发作与颈部体位改变有关。
约半数人出现视力障碍、神经衰弱,也可伴有遇事健忘、失眠及多梦。
部分病人出现猝倒。
病者除有椎动脉型症状外,还有明显的交感神经症状,有时不易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相区别。
主要以主诉为主,很少有客观体征,表现为多种多样相当复杂的临床症状,如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视力障碍、心悸、多汗、多梦、失眠、咽部异常感觉、舌根痛、声音嘶哑或讷吃、颈部运动限制等,可由于体位变化、疲劳、兴奋而诱发或加重。
椎动脉-病因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不稳、退变,骨刺直接刺激、压迫椎动脉,或者由于刺激了
椎动脉行程及分布
椎动脉
颈椎关节囊韧带和椎动脉壁周围的交感神经引起的反射性椎动脉痉挛而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种疾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列举
病因(1) 椎间盘及其周围结构的退行性改变 颈椎椎间盘及其周围结构的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生发展病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理改变,如椎间盘突出,相邻椎体后缘及外侧缘的骨刺形成,小关节及钩椎关节的增生肥大,这些病理性因素与椎间盘相互依存,互相影响。
当颈6以上有增生的骨刺时,就可以刺激椎动脉痉挛,也可以压迫使其管腔狭窄,从而产生临床症状。
临床90%以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例属于这种情况,射频治疗效果满意。
临床治愈率近100%。
病因(2)血管的变异
极少见。
在正常情况下,椎动脉管径的大小是颈动脉的二分之一,约为4mm ,且左右动脉相等,保证脑部正常的供血量,一般无临床症状,在病理情况下,如复合椎间盘及其周围结构的退行性改变引起局部结构位置继发性改变时,椎动脉受到刺激,发生痉挛或狭窄,可以出现供血不足的症状。
临床治疗中对血管变异的治疗现在仍无理想的方法,我院一般应用射频靶点技术,臭氧或激光辅助,临床有效率达90%以上,但易残留部分症状。
椎动脉-早期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早期症状
1.颈椎痛或颈枕痛,也可不明显。
2.好转。
3.站立时,回头,颈部转动,下肢肌张力突然消失而跌倒。
4.耳鸣、耳聋。
5.痛为主,常与眩晕交替出现。
此为脑血管痉挛表现。
6.节律不均匀等。
椎动脉-诊断要点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要点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x 线片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4)除外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晕;
(5)除外椎动脉ⅰ段和椎动脉ⅱ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6)除外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瘤等;
(7)确诊本病,尤其是手术前定位,应根据椎动脉造影检查。
(8)椎动脉血流图及脑电图只有参考价值。
椎动脉-造成原因
椎动脉
主要的症状 椎动脉
什么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怎样造成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不稳、退变,骨刺直接刺激、压迫椎动脉,或者由于刺激了颈椎关节囊韧带和椎动脉壁周围的交感神经引起的反射性椎动脉痉挛而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种疾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造成是由于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剌激或压迫,造成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状的综合症。
1.动力性因素主要指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及变位而波及侧方上下横突孔,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而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弓引起痉挛、狭窄或折曲改变。
2.机械因素主要指某些固定致压物( 包括钩椎骨质增生 ),增生的骨刺直接压迫椎动脉,而横突孔这一骨性管道却使椎动脉失去退缩与回避空间。
髓核穿破后纵韧带进入椎管内时,则有可能达到椎间孔处,在压迫脊神经根的同时,压力亦可能传递至椎动脉。
钩椎关节囊创伤性反应和后方小关节创伤反应主要影响脊神经根,而钩椎关节翼壁滑膜的肿胀、充血及渗出则减少了横突孔径,可直接或通过椎动脉周壁的交感神经纤维而引起椎动脉痉挛与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