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课演讲PPT

语文课演讲PPT


最终,对于社会
知善而不为,明哲保身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坏人,只能说“不 好”,而“不好”距离“恶”还有相当的距离,这些人的观念 很有可能是源于“信任危机”,在一个浮躁功利的社会,人与 人之间已然感觉信任缺失,人们的心中,只有“规则意 识”“法制意识”大都认为“遵纪守法是底线”守住底线,管 好腰包就可以了,然而一生眨眼间过去,我们需要知道的是, 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正义,奉献社会才是我们所应该追求的境 界,如 今若是“知善不为”的社会风气大肆蔓 延,那其结果很有可能是使社会成为 “庸人”的社会使社会道德水平下滑, 社会倒退。
知其难而为之, 是人生的积极态 度,如果有风险, 那就该用智慧与 方法加以 规避和化解。
再者,对于受助人来说
行善事件中通常是最直接的得利者,得利是指受到帮助, 解脱了困境,更有甚者则是挽回了生命。这些都姑且不论,在 座的各位,有谁敢保证说自己从未受过帮助,从未扮演过受助 人的角色?即使是再怎么“不凡”的人,也都收到过他人的帮 助,或是源于亲人,或是源于友人,亦或是素昧谋面的陌生人 这些帮助无疑是生活中的闪光点,而人类则是依赖光亮的生物。 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何理由不“施善于人”呢?我们总是只考 虑到别人带给我们的冷漠感与不安全感, 试问,若你自己冷漠待人,冷漠待事, 又有何资格在危急时刻乞求别人的帮 助?要知道冷漠施于别人,终会还于 自己。
任何人,不管他父母是什么民族、种族,也无论他的父母是贫 贱还是富贵,是好人还是坏人,其与生俱来的“性”都像是素练 白绢,没有颜色,没有善恶的痕迹。而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 异,性随之而变,如素绢白练沾染了各种颜料,逐渐变得差异越 来越大,有了善恶的区别。我们无法选择身处的社会。那就让我 们坚持向善的绝对价值,并自觉执着的践行之。
复杂的社会环境, 难测的 人心,不得不使我们 冷 静下来思考“知其善”, “为”还是“不为”?面 对“道德”与“利益”我 们将如何抉择?
以彭宇案为例,就我看来,该案的判决可以毫不严 重的称其“引发了道德败坏”,
表面看很公正,原告被告都需要承担责任, 被告因此应赔偿40%损失费,其实, 在原告证据不明的情况下 (姑且不说其动机), 判被告作赔偿是不能服人服众的,其伤害的 不仅是被告,而且是原本就比较脆弱的社会 正义之环境与氛围。我认为,在原告被告各 执一词,均缺乏足够证据的情况下,法院的 判决应当以有利于营造伸张正义的社会影响 为选择与担当。从而引人向善,而不是知善 不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在座各位均是自小诵读, 然而如今这浮躁功利的经济社会中, 你依旧如儿时一般, 将“好人永远多于坏人”的论断或教导 刻于心中并始终坚信吗?
近几年来,一个关于“知其善,是否为之?”的问题,成为 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案例一 2006年9月,南京市民徐寿兰老太太在某公交车站等车, 市民彭宇称下车时见老人摔倒,扶她至路旁,并且在其亲属 到来后一起送老人到医院,还垫付了200元医药费。2007年 1月4日,徐老太以被正在下车的彭宇撞倒而将彭宇告上了法 庭。9月3日,判决的结果是彭宇应赔偿40%损失费计 45876.36元。 案例二 2008年8月21日下午,郑州一大学生李凯强搀扶起一位摔 倒路边的老太太。李凯强称是自己主动帮扶老太,而老太则 称李凯强撞了自己的腰。2009年12月28日,法院因不能判 定双方责任而依公平原则判决李凯强承担一半责任,赔偿老 太精神及物质损失共计7.9万元。 案例三 59岁的江苏淮安居民周翠兰在卖豆饼途中捡到1700元现金, 失主却坚称丢的是8200元,要她返还另外6500元,并将其 告上法庭。
【知其善, 智为之】
【知其难, 智为之】
首先,对于施助人来说 知其善而为之,是人所应有的本性,一般来说,当遇到有人 需要帮助时,人通常会第一时间想到上前帮助,而没有帮助则往 往是由于人们的思考再三。人大都存有“利己性”以及“利他 性”,在我看来,是否实施了帮助行为,完全取决于在遇见突发 状况时,哪一个特性在思想上占据上风,就好比人总会有七情六 欲,而所做的事情也常常因为心情的不同有损有益。克服过强的 “利己性”,就好比修身养性,对于个人思想境界的提升,道德 素质的培养都有莫大的帮助。而那些“风险论者”, 所说的“行善风险”,恰恰说明,行善 事的同时可以锻炼我们自身规避风险 的能力。譬如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监控摄像)人际手段(旁人证词) 乃至人格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