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发展条件分析2.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概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范围包括南昌、鹰潭、景德镇3市所辖县(市、区),以及宜春、九江、新余、上饶、抚州、吉安市的所辖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其中包含6个地级城市,6个县级市,19个县,共494个镇组成的城镇体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条件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行政区划以及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城镇总人口(万城镇人口(万人)镇(个数)GDP(万元)财政收入(万城市化水(﹪)建城区面总面积景德镇市45.79 37.02 5 196.07 15.14 80.85 72.84 423 九江市63.8 47.43 8 390.32 12.88 74.34 89.47 598 新余市92.24 32.86 28 403.94 25.7 35.62 50.5 1789 鹰潭市22.23 14.24 2 65.63 7.27 64.06 23.68 137 抚州市111.11 32.84 27 171.25 5.34 29.56 47.8 2122 南昌县97 23.29 16 255.51 23.96 24.01 30 1683.6 新建县71.5 16.2 19 148.35 9.22 22.66 26 2338 安义县27.7 7.6 10 45.62 2.83 27.44 6.55 665.4 进贤县81.4 14.1 21 148.11 5.41 17.32 25 19552 浮梁县28.3 3.6 17 49.02 3.62 12.72 5.8 2850.8 乐平市86.1 19.4 16 121.95 10.11 22.53 16.7 1982.8 九江县32.3 5.1 11 37.61 3.82 15.79 13.4 873 武宁县37.3 7.3 19 42.26 4 19.57 12 3506.6 永修县37.8 9.4 15 54.34 5.72 24.87 16 2035 德安县23.1 11.8 13 27.4 3.16 51.08 15 863 星子县27.7 4.6 10 22.73 2.6 16.61 7.2 719 都昌县79.6 11 24 36.05 3.23 13.82 10 1988 湖口县28.9 7 12 48.25 6.02 24.22 11.3 669.3 彭泽县37.1 6.6 13 31.09 3.15 17.79 7.44 1542 瑞昌县44.5 11.1 16 52.11 6.35 24.94 14 1423 余江县37.6 7.5 11 32.9 5.07 19.95 10.5 937 贵溪市59.5 16.2 18 154.83 19.01 27.23 20.6 2486 新干县32.1 7 13 43.51 4.54 21.81 13 1252 丰城市136.1 33.9 27 200.45 12.09 24.91 36.8 2845樟树市54.3 15 14 118.03 12.83 27.62 19.5 1291 高安市82.1 21.7 20 92.67 8.67 26.43 20.63 2439.3 东乡县45.3 14.4 13 54.91 6.09 31.79 19.8 1264 余干县97.9 12.9 20 55.64 4.41 13.18 12 2371 鄱阳县155.7 21.4 29 67.45 3.9 13.74 19 4215 万年县39.5 7.5 12 42.39 3.69 18.99 10 1139.7 共青城市12 7.1 3 24.65 2.02 59.17 27 200 总计2050.07 662.37 494 4481.51 335.38 32.31 894.51 51220.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面积为 5.12万km2,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
2009年总人口2050.07万人、非农业人口总数为662.37万人、国内生产总值4 481.5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6.25%、54.98%、58.54%。
该区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以及生态功能保护区、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
2.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发展基础条件2.2.1区位条件2.2.1.1空间区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处于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过度地带,同时与很多重要的经济区域毗邻,受多个经济区域的辐射。
比如南通珠江三角洲、东临海西经济区、向东北可以直达长江三角洲,西、北又分别与长株潭城市圈和武汉城市圈毗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也是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产业转移基地,其空间位置优势十分明显。
2.2.1.2 交通区位本区交通便利,南昌、九江、鹰潭都是区域交通枢纽。
京九、浙赣、皖赣三条铁路联系本地各中心城市,并与区外各经济中心快速连通。
水路运输便利,北依长江黄金航道,有两个国家级的内陆港口。
此外,本区还有四条高速公路、三个机场。
良好的交通环境和交通条件有利于本地区内部的经济协调发展和物资运输,便于本地区资源和产品的通畅运输。
2.2.2资源条件环鄱阳湖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工业基础较好,是我省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地区。
近年来,区域各市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外资、民营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点,出现了既快又好的发展势头。
1、水资源丰富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重要的天然调节水库,以其自身巨大的湖泊容积调蓄长江中上游和江西五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河)的来水来沙,具有显著的削峰蓄洪功能和减灾作用。
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入海水量的总和。
鄱阳湖有浮游植物、高等植物、浮游动物、鱼类品种非常多,占长江水系中鱼类的46.7%,具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和水生物环境,水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2、农业生产条件优越长期的泥沙淤积作用形成了土质肥沃的鄱阳湖平原。
这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耕作条件好,农产品量多质优,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本区生态绿色食品具有明显的优势,粮、棉、油、猪产量一直位居全省前列,形成了许多省优、部优免检产品,注册了一系列著名品牌或商标。
多项产品荣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称号。
4、生态环境良好鄱阳湖及内湖的水质都在二级以上,工业污染少,而且自然景观独特,是世界著名的候鸟保护区,全球90%—95%的天鹅都栖集于此。
全开放的水文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排污净化能力,对调节水体水质,发展用水和大运量的现代化产业群都有着重大的引导作用。
5、工业基础较好5市几乎集中了全省工业的全部精华,其中汽车、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医药和纺织工业的骨干企业和产品产量有70%—95%集中在这一地区。
5市产业分工明确,产业链互有渗透。
南昌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对其他4市辐射强烈;九江作为港口城市是4市大宗原材料和产品进出的集散地,是全省重要的能源、化工、纺织和造船等制造业基地;景德镇与九江历史上联系密切,汽车、电子、陶瓷等产业互相关联;鹰潭的有色冶金、基本化工与九江、南昌密切关联,具有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综合经济实力。
6、城镇化进程较快环鄱阳湖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环湖经济带,也是江西省城镇化最快的地区。
区域内城镇密度比全省平均水平要多;城镇化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该区域人口众多,科技教育水平较高,劳动力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广阔,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生态条件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是中国最大的湿地之一,是中国的“大陆之肾”。
她还是我国最大的候鸟集散地、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丰富。
鄱阳湖的水质基本维持在二到三类,是四大淡水湖泊中唯一未富营养化的。
本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2%,位居全国前列。
拥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18个。
良好的生态现状是发展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最大的现实优势。
3、经济压力(1)内部经济压力本区经济在本省排位较高,但是相比较省外其他经济区,存在经济总量不足,人均水平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有明显差距。
(2)外部经济问题首先,近两年来受美国次贷危机拖累,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中国产品出口压力较大;其次,受国际能源及矿产资源价格影响,生产成本增大;再次,由于中国自身金融等问题的累积,国内采取了偏紧的货币政策,外部投资乏力。
4 、交通压力一方面本区中心城市分布松散,间距较大,辐射力不足,这导致区内连片发展困难;另一方面,本区在国家交通总体规划中枢纽地位不高,运输能力偏弱。
5、人力资源压力一方面本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且大量毕业生外流,优秀人力资源不足;一方面充足的富余农村劳动力缺乏技术培训,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1)本地经济基础本地区有很好的农业、林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较好。
在这一地区,有40个经过国家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000元人民币。
本区4市是江西省及地区的经济中心。
南昌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九江是全省重要的能源、化工、纺织、造船等制造业基地,景德镇汽车、电子、陶瓷等产业基础较好,鹰潭的有色冶金、基本化工也有良好的基础。
4市产业分工明确,产业链互有渗透。
5 文化与人力资源条件本区是江西省文化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拥有南昌大学等多所有实力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全省科技人员的70%左右,高校在校学生的76%在这一地区。
近年来注重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工人。
此外,本区人口近2000万,有丰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
此外,本经济区的规划自开始筹划以来一直就以较高的标准向全球招标,通过顶级的研究机构完成规划有助于未来发展的科学性。
(2)外部经济背景随着国际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形成了传统产业向外部转移的浪潮,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好机遇。
同时,随着东部地区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的意愿也较为强烈。
本地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有望成为产业转移的承接集中区。
5、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000年全县共有劳动力46.27万个,其中农村劳动力为40.72万个,从事第一产业的有30.14万个,全县耕地面积为72053公顷,如按劳均耕地6亩计算,则农村只需要18.01万个劳动力,有12.13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转化为城镇人口,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储备了充足的后备力量。
4、良好的经济基础2000年南昌县国内生产总值为59.80元,为全省县和县级市的首位,在全省91个市县中位于第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968元,居全省的第十位,财政收入为2600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为25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