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知识

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知识

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

本课程通过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硕士研究生了解当代语言研究中功能学派的基本语言观,学会在句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认知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

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每次课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答疑并进行课堂讨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
1、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2)认知语言学的特征
(3)认知语言学的观念
2、范畴化问题(上)
(1)概念范畴的本质属性
(2)范畴化的原型理论
(3)基本层次概念
3、范畴化问题(下)
(1)认知模式与范畴化
(2)词语的多义范畴
(3)语言客体的范畴化
4、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上)
(1)Lakoff的“隐喻认知观”
(2)概念隐喻的典型实例分析
5、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下)
(1)结构隐喻
(2)方位隐喻
(3)本体隐喻
6、意象和意象图式(上)
(1)Langacker的“意象”
(2)“意象”的典型实例分析
7、意象和意象图式(下)
(1)Johnson和Lakoff的“意象图式”
(2)“意象图式”的界定
8、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
(1)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2)功能学派关于“句法象似性”的观念
9、复杂性象似动因
(1)形容词的“级”
(2)名词的“数”
(3)偏正结构
10、独立性象似动因
(1)关于“名词融合”的问题
(2)关于“独立事件编码为独立子句”的倾向11、次序象似动因
(1)时间顺序原则(PTS)
(2)时间范围原则(PTSC)
12、对称象似动因
(1)语言的线性原则和对称表达
(2)对称象似动因的实例分析
13、重叠象似动因
(1)词语重叠的象似动因
(2)动词拷贝的象似动因
14、动因的竞争及象似性的减损
(1)象似原则和经济原则的竞争
(2)动因竞争的典型实例分析
15、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上)
(1)常规关系与认知化
(2)词类范畴的家属相似性
16、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下)
(1)“有界”与“无界”
(2)空间范畴与空间关系
三、主要教学参考书
F.Ungerer and H.J.Schmid著,陈治安、文旭导读《认知语言学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刘润清、胡壮麟《认知语言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束定芳主编《语言的认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四、关于认知
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而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学派。

它是功能主义语言学这个大学派中的小学派。

这个大学派还包括不少小学派,如西海岸学派(学者主要在美国西海岸的加州。

代表人物之一是也做汉语的安姗笛。

专做汉语的李讷也属于此学派)、俄勒冈学派、系统功能语法学、词语法学等。

这个大学派是当代语言学两大对立学派之一,另一大学派就是形式主义语言学(即当代形式主义——生成语法学,脱胎于古典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

这两大学派基本假设的最大对立,是语言系统及某些子系统(如广义句法系统[包括传统的语法和词汇]、语音系统、广义语义系统[包括狭义语义系统、语用系统、话语系统])是不是自足的。

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假设是自足的,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假设是不自足的。

认知语言学与功能主义语言学中的其他小学派有不少差异,如着重语言的心理因素,不同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等学派的着重语言的社会因素,并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建立了三个类似的心理[广义]句法模式(Lakoff的《女人、火和危险的东西》、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学基础》第一卷、
Fillmore和Kay的《结构式语法学教科书》);主张意义是百科知识,不同意把语义系统分割为语言知识的狭义语义系统和百科知识的语用系统;主张主观论(如语义塑造等过程中的主观作用),不同意某些功能主义学者(如安姗笛)的客观论。

尽管认知语言学着重语言的心理因素,但并非只考虑心理因素,不能把它缩水为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

把认知(或心理)角度作为研究语言的主要角度之一,是当代语言学各学派的普遍倾向,并非认知语言学的专利。

R. Hardson在《英语词语法学》的开头列出了当代语言学的10个倾向,其中之一就是“认知主义”。

当代语言学的认知主义倾向,是其教父Chomsky 从一开始就提出的。

他早已有力地批驳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行为主义倾向,把语言假设为认知子系统。

“认知语言学“这个名称,为什么容易引人望文生义呢?大概是因为有“认知”这个时髦译名,而且这玩意儿加在“语言学”前面,让这个名称看起来像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现役的或退役的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如前二者早已是语言学的核心学科了,但曾经是边缘学科)。

“认知”译自英语名词cognition或形容词cognitive。

老的译名就是“认识”,没什么神秘色彩了吧:)。

传统上把心理活动分为三类:认识、情感和意志。

三者之中,只有认识得到了密集研究。

汉语的“认识”,原是个多义的常用词,再做术语,有容易引人望文生义的缺点。

新造个“认知”译名做术语,有好处。

再者,用“认识”来译cognitive打头的名称,就会
有容易误解为动宾结构的“认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识科学”(认知科学)、“认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认识语义学”(认知语义学)、“认识语法学”(认知语法学)、“认识音系学”(认知音系学)、“认识人类学”(认知人类学),也不如新造个“认知”来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