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社会经济状况
一)元明清农业
来自草原的元朝统治者对农业比较生疏,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推行汉法,激励农耕。
由于措施比较得力,元朝农业生产得到发展,耕地有所扩大,人口明显增加,最多时达到8000万人左右。
明朝政府也非常重视农业。
儒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策略,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得到朱元璋采纳。
至永乐年间,“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
”
明清之际的连年战乱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农田大片荒废。
清世祖顺治时,全国耕地面积几乎只及明初水平,仅3.8亿亩。
清政府沿袭前朝做法,以鼓励垦荒、大兴水利、调整赋税为核心内容,推行积极的农业政策,很快收到成效。
到雍正时,耕地面积已接近9亿亩,受战乱破坏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近代。
(二)元明清手工业
元朝官、私手工业均有发展。
官办手工业仍以作坊为主。
民间私办手工业受到官方控制和压抑,规模较小,产品较少,生产条件较差,但效率、成本和一些产品的质量均优于官办作坊。
元朝手工业主要集中在七大行业,即毡毯业、纺织业、棉织业、麻织业、兵器业、制盐业和陶瓷业。
其生产技术均比前朝有所提高。
明朝城市繁荣,流通和贸易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规模扩大,技术改进,产量增加,分工细化。
制瓷业采用新工具和新工艺,产品质量得到较大提高。
玻璃制造工艺不仅可以生产透明玻璃,还能生产多种有色玻璃。
洪武时期,官办冶铁行业每年产量定额已接近1万吨。
织造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生产机具趋于专业化和地区性专业分工。
松江的纺织、芜湖和苏州的染色、踹布,享誉天下
清朝的手工业繁荣,无论是生产规模、雇工人数、技术水平、产品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最重要的手工业是纺织业,虽然仍以作坊为主,但已经出现了生产规模较大的工场。
冶矿业也有很大发展,云南铜矿规模巨大,年产铜近万吨。
汉口铁器制造业的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
广东佛山冶铁业发达,雇工达数万人。
陶瓷业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有民窑数百家,工匠数十万人。
陶瓷花色品种、工艺技术、产量和质量均超过前代。
值得指出的是,在手工业领域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但由于中国仍然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商品经济极其弱小,与同时代的西方先进国家相比,差距甚大。
(三)元明清商业
元代商业非常活跃,政府通过专营专卖政策对贵重金属、茶、盐等实施垄断。
海外贸易规模超过前代,中国商人的足迹遍布世界。
为促进商品流通,元朝在全国范围发行了钞票。
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的繁荣。
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大都号称“人烟百万”,已是特大城市。
明代货币商品经济的发育加快。
包括粮食在内的农副产品到明代已经成为商品进入流通市场。
这标志着封闭的自然经济围墙出现了裂缝。
在明代,商人逐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较大的商业城市里,商人甚至结成了专门化的帮会。
安徽的徽商和陕西、山西的西商成为南北并雄的两大商业资本集团。
凭借商业的滋养,城市进一步发展壮大。
沿江沿海区域,繁华城市星罗棋布。
清政府视工商为末业加以抑制。
但社会的巨大需求仍然有力刺激了商业的活跃和城市的繁荣。
工商业者已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对清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影响。
其中,两淮盐商、山西票号商、广东行商等对国家和城市经济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到近代,工商业城市发展加快,一些城市,如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扬州、无锡、汉口、广州、福州、北京、天津、济南、开封、太原等占地利之便,成为内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商贾云集,
店铺林立,市声鼎沸,物流浩荡,极尽繁华之致。
(四)元明清社会管理
在中央行政方面,元代以中书省为政务总管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均由皇太子执掌。
明清两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取消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建立了独立于行政机构之外的内阁,皇帝实际上兼元首和首相于一身。
行政运行中枢为六部,即刑部(主管司法)、吏部(主管人事)、户部(主管赋役)、礼部(主管文教)、兵部(主管国防)、工部(主管工商)。
清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国家政治更加神秘化、秘密化。
在地方行政方面,元代创立了行省制,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地方行政体制。
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全国设11个行中书省。
明代沿袭行省制,后取消了路,改省为布政使司,并设立总督、巡抚对其监督;同时设立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予以牵制。
形成了行政、司法、军事三权分治,互不统属的政治体系。
清代以明制为基础,有所改创,总督和巡抚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并称“封疆大臣”。
在中国历史上,户籍有着特殊的社会管理功能,一方面,用以防止人口迁移流动带来的田地荒废,另一方面,用以落实赋税征收。
户籍制对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代沿用唐宋以来的户籍制,按贫富程度将居民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再分三级,称为三等九甲。
赋税主要按地税和丁税征收。
除正税外,还附征各种杂税。
明代户籍管理更加严格,以县、乡、里、甲、户、丁五级登记造册,户籍之外另有田籍,按人口、田亩摊派赋税徭役。
明代中期,赋役管理混乱,人民负担加重。
张居正进行重大改革,实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和徭役合并征收,废止实物税,统征货币税,使不合理的赋役负担有所调整。
为了更好刺激生产,清康熙时期以康熙五十五年的人丁数作为以后征收丁银的标准,税额也一次性固定下来,无论人口怎样变化,不再加赋。
雍正时期进一步将丁银摊入地亩,实际上废止了丁税,使人民赋税负担更加合理。
但上述政策刺激了人口的急剧增长。
康熙末年全国登记人口不到3000万,乾隆中期即超过2亿,至近代嘉庆末年超过3亿。
这一后果对今后中国的发展影响甚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