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之比较_孙胜忠

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之比较_孙胜忠

外国文学与翻译研究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之比较孙胜忠(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关键词:德国经典成长小说;美国成长小说;自主;社会化;差异摘 要:从小说主题,主人公性格特征、人生遭际、行为方式和文本的结构等方面,辨析德国经典成长小说和美国成长小说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社会、文化、存在主义哲学和精神分析学等视角分析成长小说变异和发展的成因。

自主和社会化的矛盾构成了人的自由的宿命;思与行的脱节、洞见的消失和混沌、委琐感的弥漫,构成了成长小说的当下魅力。

成长小说仍在成长中,它不会衰亡。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5)03-0319-06A comparative study of German classical Bildungsroman and its American counterpartSU N Sheng-zho ng(College of Foreign L anguages,A N U,W uhu241000,China)Key words:G erman classical Bildungsroman;American Bildungsroman;autonomy;socializatio n;differ encesAbstract:T he paper ex plor 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 een German classical Bildungsroman and its Amer ican coun terpart and closely differentiates one fr om the other fr om the themes of the genre,the personalities of the pro tag onists,their lot in life,their behav iors,and the tex tual structur e,and analyses the reaso ns for the ev olution of the genre fro m social,cultural,ex istential and psy cho-analyt ical perspectives.I t is argued that the contradict ion between autonomy and socialization predestinates the results o f human freedom,and that the disconnectedness of reflection and action and the alternat ion of insight w ith a sense of confusion and inconsequent iality in moder n Bil dungsroman appeal to the co ntemporary readers.It is predicted t hat Bildungsroman as a genre is still evolving, and w ill never come to its end.成长小说 (Bildungsroman)这一术语同德国18世纪末和19世纪上半叶的一批作家创作的小说紧密相连。

[1](P92)它的故乡无疑在德国,而歌德的杰作 维廉 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Wilhelm Meisters L ehrj ahr e,)被公认为是这一文学样式的经典之作,可以说它是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成长小说的一块试金石。

后来,这种小说风靡欧洲,经英国传入美国,并在那里生根开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一成长小说的产生可追溯到德国18世纪70-80年代的狂飙突进运动。

该运动的形成受英法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

启蒙思想家强调教育,但狂飙突进运动的作家主张依靠反抗来改变社会,其方式是通过抒发个人在社会中的主观感受来揭露社会,表达他们在社会中的体验、经历和感受。

特定的社会环境部分地说明了成长小说的诞生和发展。

在 维廉 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于1795 1796年间首次出版之际,德国被分成了数以百计由统治王朝成员所控制的独立国家。

统治阶级亲眼目睹了资产阶级的崛起,感受到了法国革命的威胁,认为维护和平和秩序是每个公民的首要职责。

18世纪下半叶欧洲德语国家拥有一批杰出的教育改革家。

在他们看来,早期教育至关重要,孩子们必须接受有明确教育目的的培训: 他们必须要成为自律的公民和在开明统治第33卷第3期Vol.33 .3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f Anh ui N ormal Univ ersity(Hum.&Soc.Sci.)2005年5月M ay2005收稿日期:2005-03-18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科研专项基金项目(2004xzx16);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 十五 规划课题(2002EWY004)作者简介:孙胜忠(1964-),男,安徽巢湖人,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者管理下的开明社会中的有用成员。

诚如乔斯特所言, 如果我们寻找例证,说明文学必然植根于社会这样的公理,那么我们也许会想起德国对教育的执著,特别是自18世纪后期以来,并[藉此]分析成长小说繁荣的原因。

[2(P101)这是成长小说在德国得以生长的土壤,也决定了它的主要特征。

成长小说在美国的继承和发展有它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氛围:其一,美国人自认为是年轻的民族,因此,描述青年、处理青年主题在他们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二,美国人渴望 成熟 而不是 拯救 ,因此他们一心想着成长,痴迷于哈克 费恩、霍尔顿 考菲尔德这样的人物。

他们把 他尚未失去新鲜感的洞见 、 他尚未耗尽的活力 、 他尚未腐化的天真 理想化了,无意识中他们拒绝原罪的教义。

此外,他们把年青人视为美国自己的形象, 粗犷而不受管教 ,但蕴藏着成熟和负责的可能性;[3](Pvii-viii)其三,成长小说重视经验的教育效果迎合了美国人思想中经验式的 在做中学习 的倾向。

[3](P2)这样,青少年的成长在美国文学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同为成长小说,经典成长小说和它在美国的孪生兄弟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存在着诸多共同点。

从总体上来说,二者都倾向于描写人物的内心生活,再现个人的成长,把人生看作是一个演变的过程,突出成长的方式和原因;小说呈现斑杂的人生和世界,凸显个人和环境的冲突,都对世界持批判的态度;主人公都努力了解这个世界,贪婪地追寻人生的意义,并受益于在这个世界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小说力图通过再现个别人的成长过程来表现带有普遍意义的大人生,等等。

[4](P17-18)小说中固有的冲突就在于两个完全相反的理想:年青和成熟;自主和社会化。

但经典成长小说同美国成长小说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一如 维廉 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和它的英国现代版 人性的枷锁 (Of H uman Bondage)之间的区别。

歌德在前者中感叹: 幸福的青年时节!初次对爱充满希望的时节! 而一个多世纪之后,毛姆(Somerset Maugham)在后者中却带着他惯常的愤世嫉俗的口吻忧郁地反驳道: 青年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幻觉,是那些失去青春的人的幻觉;可青年人知道他们是悲惨的,他们充满着灌输给他们的不可信的理想,每当他们接触现实时,他们都碰得鼻青眼肿、伤痕累累。

[5](Pv i i)这是成长小说的范本和它的早期现代版在语气上的巨大差异,而塞林格(J. D. Saling er)的美国现代经典 麦田里的守望者 (The Catcher in the Rye)给人们的只是对战后青年精神苦闷和心理困境的深刻体味,毫无幸福感可言。

这也许正应验了弗莱(Northrop Frye)的断言: 对神话和文体的嘲弄和讽刺性运用将会主宰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的文学。

[6](P3)通过对传统模式的戏仿,甚至颠覆,现当代成长小说 获得了力量和时代意义。

二研究成长小说面临的一个棘手但又必要的工作就是既要厘清经典成长小说和美国成长小说之间复杂的联系,又要指出二者之间的巨大差异。

美国成长小说和经典成长小说之间具体有什么不同?在哪些方面实现了超越并更好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从主题上来看,自主和社会化这对张力在经典和美国成长小说中都存在,但其结果却不同:在前者中它得到了化解,而在后者中却依然存在。

例如,德国和英国的成长小说都设法使个人和他周围的世界达成某种调和,而信奉个人的能力和完整的美国人当然不会相信被社会同化的观念。

这种不同的结果表明了二者之间的差异,或者说这种小说的变化和发展。

正如哈丁(James Hardin)所指出的: 大多数成长小说的定义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调和看作是这类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 这些定义全然排除了现代小说,因为现代小说很少表现这种人为的结局,其 结局是开放的 、不明朗的、相对的。

[6](P6)这种变化代表和体现着历史和文化的两极 传统和现代性。

如果说经典成长小说表现了前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那么现当代成长小说则反映了资本主义及后工业社会的现实。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 工作 在 维廉 麦斯特 中的意象中看出: 所有的农民和手艺人都可望被提升为艺术家, 他们320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3卷本文所使用的 现代成长小说 概念是与德国经典成长小说相对而言的,指的是1955以前的美国成长小说,而 当代成长小说 是指此后出版的美国成长小说。

生产 和谐的产品 :回归其创造者的产品,因而容许人们对自己活动的全面再占有。

而商人生产商品: 只有在市场交换中才有价值的产品,它们永远脱离了其生产者。

非资本主义的工作,作为一个 封闭的循环 , 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社会黏合工具,不生产商品,只生产 和谐产品 、 联系 。

它给个人以家园,强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联系。

这种工作总是具体的,它不要求一个 普遍的 、 抽象的 、失去天然情趣的生产者,而针对具体的个人,达到强调个人特性的目的 。

[7](P29)这种以 和谐 为特征的工作似乎必然会导致 个人的成长 。

相比之下, 严格遵守经济规律,必然漠视个体工人的主观愿望的 资本主义工作将会产生抽象、失去天然情趣和异化的个体。

经典 成长小说中的工作使外部和内部、心灵中 最佳和最隐秘 的部分和生活中 共有的 的一面之间具有连续性 。

[7](P30)因此, 工作可能表现出两种相反的形式。

第一种 资本主义的工作 使人性退化。

它不是服务于人,而是服务于 利润 之神;如此,它背叛的正是工作的本质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