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前言部分,对化学学科的含义、特点与作用进行了明确的描述,准确定位了化学课程标准,明确了化学学科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调动化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肯定了03版的作用和贡献,同时提出面对新时代社会的变化和要求以及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修订改进之处。
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主要是对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基本原则(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坚持反映时代要求。
(3)坚持科学论证。
(4)坚持继承发展。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主要变化■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一是保留原有学习科目,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
二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
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可以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提供参考。
四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
■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从课程规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管理以及评价、资源建设等方面,对国家、省、学校分别提出了要求。
增设“条件保障”部分,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增设“管理与监督”部分,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
2.学科课程标准主要变化■ 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具体化、细化。
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各学科课程、教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相应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目的是切实引导各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
■ 优化了教学内容一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从学科特点出发,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重新梳理和安排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内容,既保证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要求,又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二是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并以活动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
三是重视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等,结合各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
努力呈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
例如:化学等课程要求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 增强了指导性每一个学科课程标准的主题内容均有“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等部分组成,并依据学业质量要求细化了评价目标,大部分学科还增加了教学和评价案例,强化了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具体指导,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要义,增强了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一、课程性质(1)重新定义化学学科概念2017年版2003年实验版变化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
增加了物质的“转化”,特征方面突出了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质。
(2)增加了“核心素养”这一名词,重新定位化学课程作用二、基本理念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从03版的8条修改为现在的5条,并为每一条都进行了命名。
评、练习与作业、复习与考试等基本途径和方法。
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17版删去这两条内容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学科核心素养(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概要●学科基础知识是学生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化学学科基础知识是化学课程的主体。
化学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确定课程的主题、模块和系列,这些主题、模块和系列都依托化学基础知识将其科学、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学生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要求学生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通过必修“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和化学反应规律”的学习,建立“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基本意识;在选修“物质结构与物质”模块的学习中,提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发展水平;在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对官能团的认识中,应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解决实际问题。
●学科能力是学生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保障化学学科能力是指学生在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根据《2017 年考试大纲》对化学学习能力“三点七条”的要求,可以将化学学科能力概括为理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发展化学核心素养5个要素的基础,推理论证能力的高低决定“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发展水平,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层次决定“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发展水平。
学生在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更需要提升其学习能力,促进其化学核心素养不断发展。
●学科思想方法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质化学学科思想是人们在认识化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想意识,是对化学的本质、特征与学科价值的基本认识。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
其学科思想方法极为丰富,主要包括:物质运动思想,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分类思想,即树状分类、交叉分类;物质守恒思想,即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能量守恒;动态平衡思想,即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唯物辩证思想,即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一般与特殊;绿色化学思想,即绿色发展、环境友好。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实质就落实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使用“宏观——微观——符号”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科学的方法论。
认同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可认知性,是探索物质世界的前提;基于证据的判断、推理和探究能力,是学习、研究化学学科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宏观现象入手,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分析研究,并运用化学符号模型表征,是化学学科的基本认知方式;掌握物质化学变化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能运用逻辑思维对物质及其变化现象进行分析推理,是认识、创造新物质的基础和途径;在研究、利用、创造新物质的过程中,能自觉遵循科学伦理,具备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具有交流合作意识,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2)对高考试题考查化学核心素养的分析高考化学试题以化学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创设客观、真实的试题情境,实现对化学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促进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注重对思维过程的考查,强化科学探究,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体现出知识与能力以及能力与素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高考化学试题遵循如图所示的命题基本框架。
高考化学试题基于对知识点和考查的需要,创设真实的试题情境,逐层递进地设置有价值的实际问题。
“真实情境”服务于“实际问题”的提出,“化学知识”服务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考查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理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实现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
2.课程目标2003年实验版:课程目标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2017年版: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提出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
新版的课程目标更加突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要求,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且更加具体和清晰明了。
并且在本标准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不仅通过内涵、目标来描述,而且对5个方面的素养进一步划分出4级水平,便于在教学和评价中具体实施。
1.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内容结构改动较大,由原来的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修改为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具体变动情况如下:2.学分与选课(1)学分设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03版)必修课程不划分模块,共4学分。
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共6学分。
选修课程包括3个系列,每修习完成9学时可获得0.5学分,最高可获得4学分。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
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6个模块,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36学时。
(2)选课要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03版)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4学分的必修课程。
选择化学作为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学生,需要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全部3个模块的内容,获得6个学分。
其他学生也可选择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的部分模块,获得相应的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