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李海岩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司巡视员)
“一带一路”横贯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看,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开放程度不高。

沿线各国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工业化进程,进而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愿望十分强烈。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目前已位居世界第二,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本、技术基础和市场条件,具备了扩大与沿线国家合作发展的能力。

同时,中国作为全球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在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新兴经济业态上都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特别是在基础设施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建设和运营经验,这些都为深化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据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范围内已经拥有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网络,其中铁路网总里程约56.9万公里,约占全球铁路网总里程的50%;公路1800万公里,约占全球公路总里程的17.6%;机场总数3695个,约占全球机场总数的8.8%;内河航道里程约33.3万公里,约占全球内河航道里程的50%;电话线路规模达到6.7亿门,约占全球总量的58%,互联网服务器总量为40.8万台,约占全球总量的32%。

此外,
经济带内拥有56万公里天然气管道里程和19.5万公里原油管道。

上述基础设施规模虽然庞大,但是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交通、能源、电力和电信等方面基础设施普遍老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程度较低,国际大能力通道较少,多数骨干通道存在缺失段线、等级低,通而不畅的问题。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所需资金量数额巨大,大部分项目建设周期长、运营盈利预期低。

且沿线国家的地形地貌各异,建设条件复杂,使许多企业对此望而却步。

加之经济带内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能够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的财力十分有限。

三是制度建设滞后,沿线国家和地区间交通建设规划、政策、标准衔接不畅。

许多基础设施营运协调性差,导致运营成本高、效率低。

基础设施碎片化和低效率已经成为制约这一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的瓶颈。

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将实现基础设施互连互通作为建设“一带一路”的关键措施之一,愿意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加强与沿线国家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有效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

我以为,实现上述目标首先应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一是搭建多层次的政策沟通平台。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特别是铁路、公路、管道等设施的陆上联通往往要经过多个主权国家,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公共产品属性,这就决定了沿线各国加强政策沟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加强政策沟通和协商,既要充分发挥APEC、上合组织、东盟+,以及博鳌亚洲论坛等有重要影响力的多边平台作用,还要利用好各类次区域多边机制,也可根据专项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专门的对
话机制。

通过广泛开展多层次的政策对话,汇集各国政界、企业界、学术界智慧和声音,有助于相互学习借鉴,实现解决问题,凝聚共识的目标。

例如去年北京APEC会议通过的《APEC互联互通蓝图》,就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二是注重合作规划的编制。

基础设施投资巨大,互联互通事关多方长远,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用科学的方式引导相关项目落地。

互联互通规划既要考虑沿线国家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好与所在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对接,又要兼顾沿线其他国家的需求;既要考虑当前的紧迫需要,又要兼顾长远发展需求;既要考虑经济性,又要充分兼顾社会、环境影响。

在这方面中国愿意坚持平等互惠和互利共赢原则与有关国家开展合作。

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例,双方根据两国领导人共识,联合编制了《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对连接两国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合作项目进行了初步规划论证。

同时,以规划为依托,双方围绕重点领域商定了一批早期收获项目,其中仅能源、电力项目就涉及金额近300亿美元。

去年以来,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中国已与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卡特尔等国家先后签署了“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协议,最近又与塔吉克斯坦签署了《关于编制中塔合作规划纲要的谅解备忘录》。

目前我们正在与俄罗斯、蒙古国启动联合编制《促进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规划纲要》,并抓紧把三方各自发展战略对接落实到具体合作领域和项目上来,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走向深入。

我们还研究制定了《东亚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案》,并已正式提交给东盟秘书处。

在上述规划的引领下,中塔公路二期、中亚
天然气管道D线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莫斯科至喀山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中缅皎漂港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中白工业园全面动工。

这些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都与各国发展规划实现了有效对接,充分考虑到各国基础设施现状与需求,体现了“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三是探索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有效融资模式。

“一带一路”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必然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

据亚行2009年预测,2010-2020年亚洲各国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达到8万亿美元。

由于沿线许多国家财力不足,金融基础设施落后,现有多边金融机构能力有限,商业银行与私营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导致该区域基础设施投资存在巨大缺口。

要帮助沿线发展中国家争取发展融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要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各国共同努力,在积极拓展融资渠道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坚持政府推动与商业运作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公共资金引导作用的同时,可以更多吸引商业金融机构和私人资本通过PPP等运营模式参与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及运营;建立政策性、商业性金融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充分发挥多双边专项基金和多边开发金融机构的作用,创建合作性融资机构和其他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共同参与“一带一路”重点互联互通项目建设,破解互联互通融资瓶颈。

近年来,中国积极倡导成立金砖国家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宣布出资成立“丝路基金”等,希望通
过多边融资平台推进对外合作。

目前,中国设立的“丝路基金”已全面启动运行,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成为基金首个“一带一路”投资项目。

曾经有人担心中国是想借此挑战现有的国际多边机构,这是误解。

中国倡导建立新的国际开发金融机构并不是要搞垮现有的金融体系,而是作为它们的补充和加强,更好地解决目前多边机构无法或无力解决的问题。

从亚投行设立倡议得到亚欧非洲各国的积极反响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对新兴多边金融机构的高度期待。

我希望今后会有更多类似亚洲基础设施银行一样的新兴多边金融机构出现。

共建“一带一路”是沿线国家的共同事业,加快推动互联互通也是各国共同的使命,需要各方面相向而行,我们真诚希望沿线国家能够携起手来,把握大开放、大发展、大繁荣这样一个重要战略机遇,共同把互联互通这件惠及各国人民几十亿人口的有益事业做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