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思维培养浅谈

创新思维培养浅谈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江继光实验学校谭万江
俗话说“刀越磨越快,脑越用越灵”,智力需要开发,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创造在于培养,关键在于敢想善思,敢于标新立异,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而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下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体会。

一、兴趣--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好乐之者”。

心理学也认为:思维和情绪、情感是紧密联系的。

良好的情绪,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思路畅达,思维灵活敏捷,有利于创造思维。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注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故事化、游戏化,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激情,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如《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我采用了故事导入:中秋节到了,唐僧师徒四人分一个大月饼。

猪八戒分得这个月饼的四分之一,他可不高兴了,忙说:“太少了,太少了,我要分八分之一,至少要得六分之一嘛!”孙悟空一听,哈哈大笑:“八戒啊,八戒,你聪明又被聪明误!”同学们,你们知道孙悟空为什么要这样说吗?到底四分之一、六分之一、八分之一谁多?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教师抓住这一极佳时机,引入新课,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会油然而生。

二、方法--培养创新思维的钥匙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思维方法,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乐思方有思泉涌”。

所以课堂上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会思维方法,才会打开创新的大门。

1、学会质疑探索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是发明创造的萌芽,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且善于质疑。

引导学生在教科书的提示语、“想一想”、虚线框里的算理说明、结论等地方发现问题。

如笔算52÷2,通过看书,学生一般都能提出以下疑问:①是怎样分小棒的?②分完4捆小棒,还剩一捆怎么分?③虚线框里左边的竖式第一步在算什么,第二步在算什么?这样的疑问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2、学会双向思维法
双向思维即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从两个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特别是逆向思维,它可以避免和减少思维的消极作用,有“柳暗花明”的功效,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情况,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双向思维。

如电视机厂计划30天制造5400台电视机,实际比计划每天多制造20台,照这样计算,完成原定生产任务要少用多少天?首先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计划5400台÷30台
计划每天制造的台数(180台)+20台
实际每天台数(200台)
当学生从条件中找出了“计划每天制造的台数”和“实际每天台数”这两个
间接条件后,学生往往无法再顺着条件想,这时,再引导学生反过来从问题去联想,要算:
完成原定生产任务要少用多少天?
原计划的天数-实际的天数
20天?天
根据前面从条件想出来的两个间接条件,学生很容易想出实际的天数应为5400÷200,找到该题的解法应为30-5400÷(5400÷30+20)
如果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双向思维,当正向思维受阻时,再反过来想一想,运用这把智慧的钥匙一定能打开“芝麻之门”的。

3、学生联想思维法
联想思维法就是培养开放式思路,遇事都要想想同该事物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人类众多的创造发明,往往是联想的结果。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联想,交给学生联想思维法,拓宽学生的思维。

如:看到比的基本性质,就要联想到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基本性质。

又如:当学生看到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2时,就要联想到甲数是乙数的三分之二,乙数是甲数的一又二分之一倍,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5分之3,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5分之2……。

通过联想,既沟通的相似知识之间的联系,又扎头绳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4、学会扩散思维法
扩散思维法:就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通常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

如在计算2下图周长时,让学生寻找计算方法。

学生想出了几种算法:
22①2+2+2+2+2+2+2+6=20
22②2×7+6=20
262③(6+4)×2=20
其中②③种不乏有创造性。

经常地对学生进行扩散思维训练,他们的思维就灵活,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多,应变能力就强。

而一个思维灵活,应变能力强的学生,就具有创新意识,富有创造力。

三、意志--培养创新思维的动力
古人说:“有志者事竞成”。

没有坚强的意志,将一事无成,所以意志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动力,是无比大的创造力。

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就要充分挖掘教材和生活中的教育素材,树立学生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教育学生要向古人学习,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在教学《质数、合数》一课时,让学生在了解“歌德巴赫猜想”的同时,也了解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摘取数学王冠这颗明珠时的那种顽强的拼搏精神,激发学生顽强的意志和进取之心,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而退却时,给他们讲伟大的音乐天才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创作交响曲的故事;当学生不爱动脑时,给他们讲牛顿勤动脑,事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最终成为伟大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常用的钥匙发亮,常用的脑子灵活的道理。

四、实践--培养创造思维的源泉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准确而具体的材料感知到一定的数量,一定的程度,才开始抽象思维。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源泉。

如在教《20以内加减法》时,可以多让学生摆实物去寻找计算的方法;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去跑一圈,感知200米有多长,再算一算几圈才是1千米;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让学生自己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学过的图形,再推导出公式。

通过实践与操作学生开阔了眼界,扎头绳了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另外,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还需要有一个民主、活跃、宽松的环境,同时,还要学生克服过分的依赖心理,更应有扎实的学习基础,标新立异的精神。

由此可见,创造思维是与意志、兴趣、方法密不可分的,所以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志向,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指导他们学会思维方法。

坚持实践操作是接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必经之路。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必须充分注重并强化学生创造力素质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如何扎实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创造性的问题,尚需不断总结,不断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