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弱势群体人文关怀心

弱势群体人文关怀心

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问题研究【内容提要】扶助弱势群体是社会和谐的底线,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是直接反映社会和谐与否的一面镜子。

本文试图从心理学视角,对社会弱势群体接受人文关怀过程中的心理作一些分析,使之更自信、更尊严,社会更和谐。

【关键词】弱势群体人文关怀心理从社会学的角度,弱势群体是由于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和社会关系失调或由于一部分社会成员自身的某种原因而造成对于现实社会的不适应,进而出现生活障碍和生活困难的人群共同体。

因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处境不利的群体。

近年来,尽管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们生活有很大改善,但部份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还是不容乐观。

作为弱势群体,他们是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成员集合,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他们不但弱势与无助,在一定程度还被歧视。

而这些都需要社会提供物质、伦理甚至政治意义上的人文关怀来抚慰。

所谓人文关怀,是从人文角度对人的一种关怀,就是以人文精神为导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进行关注,是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条件、人的自由和解放的一种诉求。

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是直接反映社会和谐与否的一面镜子,扶助弱势群体是社会和谐的底线。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党始终高度重视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中共确立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和新一届领导集体的行事风格,都充分表现了对公民的人性关怀、人文关怀、情感关怀和人权关怀;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表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更加注重关心人的内心感受,贴近人的心灵。

而这一切对弱势群体来说,无疑是更大的福音。

那么,社会弱势群体在接受人文关怀过程中的心理是怎么样的呢?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作些分析,以期人们更自信、更尊严,社会更和谐。

1.人的心理接受规律和要素影响分析人的心理由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构成,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有机地交织成心理要素,它们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共同反映客观事物,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被客观事物所刺激。

当一个人认知上承认某种事物,情感上就会喜欢它,意志上就会有目的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与该事物的要求相吻合,同时在个性上也会主动配合。

而当知、情、意、个性发生冲突时,个体就会本能地力求加以减弱和克服,以达到心理平衡。

由此可见,人的心理接受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人文关怀的对象主要是各类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的成败与弱势群体的心理接受是紧密相关的,因此,能否灵活与巧妙运用心理策略,人文关怀的效果就会大大的不同。

2.人文关怀心理噪音透视传播学意义上的噪音,泛指阻挠歪曲信息本来面目的各种因素。

人文关怀的心理噪音,会使人文关怀的本来意义发生扭曲或丢失,难以产生好的效益。

心理噪音的存在是以人的三种高级情感为形式:一是关于理智感,即关怀的可信度;二是关于道德感,即关怀体现的价值观;三是关于美感,即关怀的形式给人的愉悦体验。

正如自然界不存在绝对寂静一样,受众心理上的噪音也不可能完全彻底的驱净,人文关怀中必须正视这一点。

2.1 对人文关怀本身的抵触引发心理噪音从人文关怀自身特点来看,关怀一方往往拥有较高社会文化地位,另一方身处社会底层或弱势的地位,两者之间的身份落差,构成了一种类似传统社会的等级。

强势向弱势施予的人文关怀,无可避免地带有儒家伦理中“等差之爱”的性质,这是不平等关系中上层对下层施予的单向、无原则的关怀,因此,这种关怀是否合理和适度,只能由施予者凭借自身的德性修养和习惯偏好支配,并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正义原则作为公平的保障。

作为施予者,在人文关怀过程中“无冕之王”的心态有意无意地表露,对弱势群体的感受往往容易忽视。

从人文关怀的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社会上很多人文关怀带有功利性的印象在人们心中仍有积淀,从利己主义出发的“人文关怀”降低了人文关怀的说服力;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规律,投李报桃,人文关怀必然是要有回报的,因此,人们对其关怀度始终持怀疑与观望的态度。

2.2 对人文关怀的反感激化心理噪音受众心理上的噪音其实是一种自我防御,一旦当人文关怀的内容与其所持有的价值观、信仰、风俗习惯和发生冲突时,就会放大心理噪音予以干扰。

如果人文关怀中过多展示与现状格格不入的奢华;或过多直露地体现;或宣扬与主流文化背道而驰的生活态度,受众者就会考虑该关怀对自身或家庭的不良影响而强烈抵制。

从人文关怀实践来看,传统的人文关怀更多的是站在关怀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总是以关怀者为主导来实施社会人文关怀的。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特点,决定了中国人心目中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

也正因为这一点,我们对自然、对社会大众缺乏足够的尊重。

作为个体的人,则更为渺小。

我们不仅会肆意的践踏与破坏别人的种种基本为人的权利,也会忽视和淡漠自身应该具有的为人的权利。

一句话,我们在生活中没有从根本上学会把人放在第一位。

所以,弱势群体被人文关怀时往往享受不到作为社会平等一员所应有的尊重。

那么,作为被关怀者,一般都清楚自己处于被关怀的地位,而不受别人意图的控制和支配是人之常情,何况,君子之道,饿死事小,受辱事大。

不食嗟来之食饱含了做人的气节和为人的骨气,多少年来被传为佳话。

所以,受众就会下意识地“说服”自己“不被关怀”。

假如人文关怀中的“尊重”变成一种堂而皇之的逼视,那么,“人文关怀”也可能衍生出无所顾忌的伤害。

2.3 人文关怀形式上的偏差加强心理噪音我国的人文关怀体系很不健全。

其一,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起码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技能培训、文化等基本需求领域人文关怀缺乏。

有的城市在人文关怀上却依然以户籍为标准,内外有别,沿袭早已丧失现实合理性的歧视性规定,所谓的人文关怀就是一种有失公正的偏爱。

其二,人文关怀缺乏长效机制。

人们只有在某些节日里,才能得到有关的“人文关怀”,一些媒体也会从社会责任感出发,进行有关“人文关怀”的宣传和教育,但这种状况维持的时间非常短暂。

其三,人文关怀形式比较单一;物质形式的关怀多,精神层面关怀少。

纯粹的物质性救助,“输血”而非“造血”,治表不治本,使得这些困难群众缺乏一种内在发展的后劲,对根本改变生活状况失去信心。

总之,无论是习以为常的“节日关怀”,还是平淡无内涵的送钱送物,都与人文关怀的本意相去甚远,成为让人疲惫不堪的心理噪音。

3.人文关怀的心理培植策略心理效果是指人文关怀对受众的心理认知产生影响,最终让公民对人文关怀产生正面的感知。

人文关怀中信息的传递往往是先从受众者的视觉、听觉开始的,继而引发其心理感应,促进系列心理活动,最后导致受众者接受的行为。

因此,在尊重生活经验、认知现状、心灵需求的基础上,努力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文关怀做细做实,追求与实现自然、和谐境界中的“人文关怀”。

3.1运用感受和感觉增强关怀效果人的感觉是对客体的映象,一切感受又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可以调节人们的行为。

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首先要从感受和感觉开始,重视其多方面的感受和感觉,特别要把那些事关弱势群体生存的事情考虑好、安排好、解决好。

其一,重视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是人文关怀的首要任务。

物质保障是最底层、最基本的保障。

恩格斯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且把生产满足生理需要的物质资料作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

社会弱势群体通常都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其经济收入低于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徘徊于贫困线边缘。

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决定了弱势群体生活的贫困性,不仅生活水平的数量低下,而且生活质量低层次性,在其消费结构中,绝大部分或全部的收入用于食品,恩格尔系数高达80%-100%。

对于大多数弱势群体来说,不仅处于初级的物质层面,而且几乎处于物质层面的最底层。

对他们来说,最需要的当然是对物质的需求。

毛泽东早就说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责任在于给强者以‘发展权’,给弱者以‘生存权’,以有效地防止‘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纯生物式的市场竞争。

”因此,把满足弱势群体的物质需要作为人文关怀的首要任务,就可以使弱势群体产生认同感。

其二,建立关爱人的长效机制。

必须由政府、社会和民众三方面共同出力,国家建立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政府或社会组织关怀节日化、民众关怀经常化三者有机结合,发展慈善事业,调动群众的爱心和扶贫济困的力量,保证弱势群体生活的最基本需要。

把制度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制度上的人文关怀是最重要的关怀。

制度关怀具有稳定性,更有利于全面、长远地解决问题,更能使“人文关怀”变成经常性、制度化的行为,也更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3.2运用情绪、情感增强关怀效果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们对于外界对象是否满足需要的一种反映。

“体验”是情绪和情感的基本特征,凡能符合需要或愿望的对象,引起的体验具有肯定或积极的性质,表现为喜悦、喜爱、愉快等;而不能满足或违背愿望的对象,则引起否定或是消极性质的体验,表现为悲哀、愤怒、恐惧等。

随着智力或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面对不同情绪刺激,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不仅与心理或精神问题关系密切,尤其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效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人文关怀中更应注重以情绪和情感为诉求的策略。

其一,注重感情上的传递与感应。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指出:“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

感情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是人们对现实挫折、生存压力的一种抚慰。

弱势群体一般有强烈的自卑感。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弱势地位,使他们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体验不到自身价值,甚至还会遭到强势群体的疏远和厌弃。

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丧失自我价值体验,使他们心态失衡,陷入恶性的心理体验之中,走不出这个心理的阴影。

所以,在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时要特别注重感情上的传递与感应。

首先,应重视人文关怀教育,使同情弱者,关怀弱势群体,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应有的修养。

其次,树立关注、关心弱势群体的理念,通过政策引导、文化互动、社会舆论等,让人与人之间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关怀帮助、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点相互信任,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弱势群体的良好氛围,使人文关怀在全社会范围内蔚然成风。

再次,利用人们身边的点滴情意为主,进行感性诉求,这种情感补偿式关怀更能拨动受众的心弦,拉近关怀双方的心理距离,使受众自觉卷入关怀所设置的情境当中。

其二,积极疏通宣泄不满情绪的渠道。

弱势群体容易情绪化,由于他们缺少应对能力,失业、离异、患病等生活事件很容易导致心理压力。

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无力应对危机时,很容易选择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有的还会产生仇富和报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具有较大的破坏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