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分类[中国对外贸易指数编制说明]海关总署按协调编码制度(HS)分类,分为HS4位编码指数和HS2位编码指数;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初级产品、工业制品两大项及下一级子项分别计算其指数;按广义经济分类(BEC),分为消费品、中间品和投资品;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分为农林业、采掘业、制造业等。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and Coding System,缩写HS,是在《海关合作理事会分类目录》(CCCN)和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基础上,参酌国际间其他主要的税则、统计、运输等分类目录制定的一个多用途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目录。
2002年版《协调制度》有22类99章。
货物按其加工程度,依原材料、未加工产品、半成品和成品的顺序排列。
例如,活动物在第1章,动物生皮和皮革在第41章,而皮鞋在第64章。
章内和品目内也同样按此排序。
我国从1992年开始采用《协调制度》编制对外贸易统计,并根据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实际情况,在《协调制度》原6位编码的基础上增加了第7位和第8位编码,以便计税、统计及贸易管理。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缩写SITC),由联合国统计局主持制订、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审议通过、联合国秘书处出版颁布,旨在统一各国对外贸易商品的分类统计和分析对比。
SITC采用经济分类标准,按照原料、半制品、制成品顺序分类,并反映商品的产业来源部门和加工阶段。
SITC第3版采用5位数编码结构,把全部国际贸易商品按经济类别划分为10大类:食品和活动物,饲料和烟草,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腊,化学和相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和运输设备,杂项制品,未分类的商品。
大类下依次分为67章、261组、1033个目和3118个基本编号。
按大类经济类别分类(Classification by 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缩写BEC),是国际贸易商品统计的一种商品分类体系,由联合国统计局制订、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审议通过、联合国秘书处出版颁布。
BEC是为按照商品大的经济类别综合汇总国际贸易数据制订的,是按照国际贸易商品的主要最终用途,把《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基本项目编号重新组合排列编制而成。
通过BEC分类,可以把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编制的贸易数据转换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框架下按最终用途划分的三个基本货物门类: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消费品,以便把贸易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及工业统计等其他基本经济统计结合起来用于对国别经济、区域经济或世界经济进行分析。
BEC分类采用3位数编码结构。
第三次修订本把全部国际贸易商品分为7大类:食品和饮料、工业供应品、燃料和润滑油、资本货物(运输设备除外)及其零附件、运输设备及其零附件、其他消费品、未列名货品。
7大类分为19个基本类。
19个基本类按最终用途汇总为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消费品三个门类。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是国家统计局根据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制订的全社会经济活动的分类标准,分为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
前言对外贸易指数是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商品价值、价格和数量变动趋势及幅度的统计指标。
宏观上它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和工具,是国家掌控市场价格的重要工具,是深层次的经济决策信息;微观上它是行业、企业洞察市场行情,驾驭市场风雨,握住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有效手段。
历史上的贸易大国,如荷兰、英国、德国、美国等,很早就开始编制、发布对外贸易指数,并在政府、企业、金融证券研究机构等社会各界得到广泛的应用。
对外贸易指数应用范围体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上:在宏观层次:①在GDP的计算中用价格指数剔除因物价变动对报告期GDP总值的影响,以提高GDP数字的准确性并由此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②用价格指数缩减得到数量指数,衡量和评价国家或地区或行业对外贸易的实际进出口规模及其变动状况;③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的比值衡量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条件状况,贸易效益及其变动;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用贸易指数比较和评估各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中观层次:①国务院综合部门和外贸、金融、外汇等管理部门运用贸易指数分析、研究、确定重要的经济指标,如利率、汇率等;②贸易指数可以用来定量分析影响地区或部门进出口贸易额或税收收入的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和作用大小。
在微观层次:①行业和企业借以把握自己的产品、未来产品、互补产品、替代产品及其他相关产品国际国内市场价格波动和供求变化;②是行业和企业借以确定自身发展战略、市场竞争力、比较优势和赢利能力的重要参考;③是金融证券机构确定投资行业板块的必要参考。
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统计的权威部门,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从1994年开始试编中国对外贸易指数,2000年,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组织专门人力、作为专门项目,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技术援助下,着手修订我国贸易指数编制系统,2001年11月,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欧洲联盟、法国统计局、香港政府统计处和国家计委、外经贸部、国家统计局、人民银行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外16位专家,对新修订的中国外贸易指数系统进行了鉴定。
专家一致认为,新系统实现了以下目标:①可靠性:在样本选取、指数公式的确定和汇总方案的设计等方面,借鉴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编制贸易指数的经验和科学方法加以修订,同国家统计局和人民银行对国内生产与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相衔接,涵盖的商品范围和贸易指数的种类全面,以保证我国外贸指数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②实用性:修订方案充分考虑贸易指数的主要使用者-国家有关综合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的实际需要,以保证我国贸易指数的有用性。
③可比性:我国的贸易指数具有历史可比性和国际可比性,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3年,海关总署正式启用新方案编制对外贸易指数,并在内部资料上刊登。
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突破1万亿美元,跻身全球三甲,外贸依存度已达到75%。
我国不仅是国际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国际市场价格的决定者,对外贸易指数尤其是价格指数的重要性也日益彰显。
为此,2005年起,我们正式编制出版《中国对外贸易指数》月刊,并在季末和年末编制季度和年度指数增刊。
进出口商品按不同的标准详细分类,满足政府、企业、公众和研究机构多方面的需要。
愿这本专业期刊的面世能带给你有益的参考,愿你的阅读、理解和使用能带给你相应的回报编制说明一、编制方法。
采用“单位价值法”编制价格指数,数量指数根据指数体系推算。
计算指数的资料全部来自中国海关的进出口货物贸易统计。
二、商品分类按协调编码制度(HS)分类,分为HS4位编码指数和HS2位编码指数;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初级产品、工业制品两大项及下一级子项分别计算其指数;按广义经济分类(BEC),分为消费品、中间品和投资品;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分为农林业、采掘业、制造业等。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and Coding System,缩写HS,是在《海关合作理事会分类目录》(CCCN)和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基础上,参酌国际间其他主要的税则、统计、运输等分类目录制定的一个多用途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目录。
2002年版《协调制度》有22类99章。
货物按其加工程度,依原材料、未加工产品、半成品和成品的顺序排列。
例如,活动物在第1章,动物生皮和皮革在第41章,而皮鞋在第64章。
章内和品目内也同样按此排序。
我国从1992年开始采用《协调制度》编制对外贸易统计,并根据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实际情况,在《协调制度》原6位编码的基础上增加了第7位和第8位编码,以便计税、统计及贸易管理。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缩写SITC),由联合国统计局主持制订、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审议通过、联合国秘书处出版颁布,旨在统一各国对外贸易商品的分类统计和分析对比。
SITC采用经济分类标准,按照原料、半制品、制成品顺序分类,并反映商品的产业来源部门和加工阶段。
SITC第3版采用5位数编码结构,把全部国际贸易商品按经济类别划分为10大类:食品和活动物,饲料和烟草,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腊,化学和相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和运输设备,杂项制品,未分类的商品。
大类下依次分为67章、261组、1033个目和3118个基本编号。
按大类经济类别分类(Classification by 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缩写BEC),是国际贸易商品统计的一种商品分类体系,由联合国统计局制订、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审议通过、联合国秘书处出版颁布。
BEC是为按照商品大的经济类别综合汇总国际贸易数据制订的,是按照国际贸易商品的主要最终用途,把《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基本项目编号重新组合排列编制而成。
通过BEC分类,可以把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编制的贸易数据转换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框架下按最终用途划分的三个基本货物门类: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消费品,以便把贸易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及工业统计等其他基本经济统计结合起来用于对国别经济、区域经济或世界经济进行分析。
BEC分类采用3位数编码结构。
第三次修订本把全部国际贸易商品分为7大类:食品和饮料、工业供应品、燃料和润滑油、资本货物(运输设备除外)及其零附件、运输设备及其零附件、其他消费品、未列名货品。
7大类分为19个基本类。
19个基本类按最终用途汇总为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消费品三个门类。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是国家统计局根据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制订的全社会经济活动的分类标准,分为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
三、指数内容包括对外贸易进口价格(单位价值)指数和出口价格(单位价值)指数;进口数量指数和出口数量指数;进口价值指数和出口价值指数。
四、指数体系费氏指数(即“理想指数”)体系,包括费氏价格指数,费氏数量指数和价值指数。
五、指数频度按月度编制发布,季度结束后,编制季度指数;年度结束后,编制年度指数。
六、指数类型包括同比指数,以上年同期为100;环比指数,以上年全年为100。
七、计量单位价格和进/出口值均按美元计价和计值;进口价格指数的计算按到岸价格(CIF)计算,出口价格指数的计算按离岸价格(FOB)计算。